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彰显民办高校特色
——基于《规划纲要》的启示

2010-02-09 03:08
关键词:纲要民办高校办学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88)

民办高等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民办高校特色
——基于《规划纲要》的启示

方铭琳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88)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形成有特色、高水平民办高校的核心。本文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民办教育未来10年发展的战略目标,文章分析了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民办高校担当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重任。民办高校提高质量的关键是办出特色,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规划纲要

新近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形成有特色、高水平民办高校的核心。我国民办高校要善于利用灵活的办学体制,创新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线的应用技能型创新人才,争取早日成为创新型大学,乃至跻身于世界著名大学行列。

一、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要使我国“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观念更新和培养模式创新要成为规划的亮点。”

关于未来10年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即引领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校必须办出特色,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办学特色的核心。所以,整个《规划纲要》把教育改革作为重要主线,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关于未来10年民办教育的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鼓励出资办学,促进社会力量以独立举办、共同举办等多种形式兴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规划纲要》还提出要依法落实公办、民办学校平等待遇、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开展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等一系列促进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政策措施。

上述宏观政策对民办高校的未来发展既是鼓舞、机遇,也是挑战。未来10年,民办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也即后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主要依靠民办高校,这不但体现在量的方面,也体现在质的方面。未来民办高校的发展是必然趋势,而且会从目前的边缘化地位逐渐融入主流,从必要的补充变成必要的选择。而在高等教育事业总体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大形势下,民办高校必须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着力点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随着国家加大改善对民办高校扶持的外部政策环境,民办高校的外部政策风险将会减小,未来民办高校如何成为高水平的大学,最大的风险还是来自于自身的特色发展和质量提升。

据人口预测,2009年至2017年,我国18岁年龄的人口数量会持续下降,到2017年将跌至谷底,几乎只有高峰时期18岁年龄人口的一半。这对民办高校的招生将会是一个具大的压力,如果民办高校不把关注点放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特色和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扎扎实实提升学校的质量,可能在未来十年将会有一大批学校出现生存危机。而仅仅停留在生源规模竞争的粗放式发展阶段,又何谈办出一批高水平的民办大学?所以,相对争取外部宏观优惠政策的扶持,民办高校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其实是更加艰巨的任务。民办高校唯有靠创新才能把握机遇和迎接挑战。民办高校急需通过自我更新实现转型与重建,即实现从机遇型发展向实力型发展的转化,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化,从同质化竞争向以个性特色立校的转化,重点在于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包括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民办高校担当着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重任

《规划纲要》强调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整体推进教育改革,并特别专设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一章。贯穿在整个《规划纲要》中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提出,首先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即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五个树立”新观念;把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的“三个坚持”作为对人才培养的关键性要求,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的前提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针对人才培养模式,《规划纲要》提出: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模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多样化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十分重要,当今社会不仅需要拔尖的研究型创新人才,更需要大量的一线应用型创新人才,所以,对技术工人的培养和对科学家的培养同样重要。《规划纲要》因此强调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不仅基础教育应避免“千篇一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更要在多样化培养模式上下功夫、形成特色,为培养创新人才做贡献。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能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重任和孕育未来创新型大学的希望。从现代大学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核心知识产业部门的角度看,大约只占全世界大学总数的1%~3%的大学,主要从事知识生产,奉献社会,即所谓“知识贡献”,这类大学,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称为研究型大学;其余占世界大学总数95%乃至95%以上的大学,主要从事知识创新,即知识的传播、应用、开发、处理、培训和社会服务,这类大学就是创新型大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已历经两次质的飞跃,即从解读式到研究型的飞跃,再从研究型到创新型的飞跃。创新型大学的功能是:培养创新人才、探究知识创新、孵化创新企业。[1]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的公办大学向创新型大学行列迈进的历程,艰难曲折而又缓慢。而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的民办大学具有教育—科技—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天然属性,贴近和强调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具有培养创新人才的天然土壤,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能够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培养创新人才、探究知识创新、孵化创新企业。

今后随着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还将进一步凸显如下竞争优势:以多元化的灵活的办学模式,极大地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努力培养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实现与公办院校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大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大大增强民办高校学生的竞争力;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教学互动的新机制;创新竞争实力全新的体制和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为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和提高教育效益提供不竭的动力;以品牌经营、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具有异质性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鲶鱼”。

三、注重办学特色是民办高校提高质量的关键

当前,办学趋同是民办高校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不少学校专业设置相同、培养方案雷同,办学特色不明显。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就逐步形成了一种趋同化的办学模式。而这样的格局,对于老牌的名牌高校来说,凭借其雄厚的实力,自然具有先天优势。但对于众多还处于原始积累的民办高校,如果专业设置、教学模式、管理方式也趋于同质化,必然缺乏竞争力。[2]显然,民办高校只有通过不断创新,突破传统格局,注重特色、创造品牌,才能在市场环境下立足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私立大学发展的经验来看,学校办得好不好,不在于规模大小、层次高低,关键看是否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办出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优势。比如,日本的私立大学和短期大学,韩国的私立综合性大学和专门大学,菲律宾和埃及的私立综合性大学,墨西哥的私立综合性大学和私立教育中心,巴西的私立综合性大学、联合学院与大学中心,智利的私立综合性大学和技术培训中心。从上述各国私立高校发展与改革的历程看,他们均具有明显的办学特色:办学历史有长有短,注重合理定位;办学规模有大有小,重视可持续发展:办学层次有高有低,关注科学研究并开展国际合作办学。[3]

办学特色又是相对优势,是一所学校通过积累和有目的的建设而逐渐获得的优于同类学校的特长之处。这种优势可能是相对于一个地区,如在一个省的范围内具备某种优势,也可能是相对于其他院校所拥有的学科优势或者教育方法的优势。我国民办高校如何形成办学特色呢?

一方面,可以走“拾遗补缺”之路。民办高校不要与公办高校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学科专业发展、社会服务乃至科技开发及转化上进行正面竞争,而是要在广阔的教育供求领域里,“拾”公办高校之“遗”,“补”公办高校之“缺”,为社会提供不同于公办高校的“另类选择”。我国民办高校要“拾”的这个“遗”、“缺”和“另类”,并非是公办高校已经把教育市场瓜分的差不多之后的“残羹剩饭”。公办高校的“遗”,在于培养人才类型、规格比较单一,大多是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缺”,在于缺乏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4]随着我国步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民办高校应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要与传统公办高校的精英型培养目标完全不同。

例如:浙江树人大学自2003年升格为本科高校以来,一直在致力于探索以“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改革,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是“立足浙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培养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人格健全,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黄河科技大学创“三统一”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本科学历教育与高职教育相统一、知识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统一、做人教育与做事教育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

另一方面,要“扬长避短”,突出发展的目标和重点,避免盲目跟风。民办高校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实际情况,正确解决学校的定位、发展目标、培养人才规格、培养途径、教学过程、课程结构的特点等问题,真正使学校办出特色来。要处理好“高原”与“高峰”的关系,把力量集中在若干优先发展的学科方向上,以求突破,带动整个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民办教育不是没有模式,而是缺少探索,要坚持“有限资源、有限目标”的发展策略,探索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模式。同时,研究社会需求永远是民办高校发展中最重要的事,要用前瞻的眼光来研究社会发展的眼前需求以及长远需求。具体来说,民办高校应根据实际条件,或在人文科学或在自然科学或在文理交叉科学领域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尽可能突出办学特色,力戒在专业上贪大求全。例如,发展势头良好的西安翻译学院,将自己定位于“狭窄”的“培养翻译人才”上,特色鲜明,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生源。北京高等秘书研修学院,在秘书这个专业基础上做了充分的细分,围绕小专业做大文章,螺蛳壳里做道场,成为了全国秘书行业一个举足轻重的人才培养基地。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核心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任何特色最终都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所谓特色发展,如果不体现在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人才培养是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中心目标。更具体地说,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民办高校实施个性化教育实践的基本载体,是民办高校凸现和强化其比较优势、形成和发挥其“特色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民办高等教育“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推广‘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模式;探讨针对岗位所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专业,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这为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重要途径和理论指导。

民办高校同公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其培养模式的不同。与公办高校不同,民办高校的主流定位在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复合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方面不能照搬、照抄公办普通高校模式,应凸现自身的办学特色,形成和提升自身竞争力。如前所述,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主要体现“订单式”和“模块式”。“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指“一专”,就是要针对市场的需求,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对口的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模块式”培养模式是指“多能”,是指民办高校要求学生在掌握一门技术的同时,要求获得若干个职业技能证书,如公共英语等级证、IT程序员、普通话证等,培养复合型人才。“订单式”和“模块式”整体上讲就是“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都应该在自己的类型和层次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民办高校也只有结合自身特点和自主创新的模式,才是最适合、最有特色、最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民办高校只有在人才培养方面突出自身特色,才有可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体到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环节等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专业设置应突出“针对性”。专业发展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最能体现其特色的地方,这对民办高校来说也不例外。民办高校在这一方面能否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直接关系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由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所决定,民办高校专业设置以应用技术为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紧紧贴近所在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办出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通过办出专业特色,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

其次,课程结构应突出“高职性”。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泰勒提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的设定。”民办高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其课程结构设计应突出“高职性”特色。具体地说,课程设置应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按照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和“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基础理论课程及内容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课程要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所有课程都要打破学科的束缚,按照综合化思路进行重组和整合,在教学内容上要实现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有机结合;逐渐实现课程国际化,以此推动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改革,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需要。

最后,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性”。民办高校主流是培养操作型、技艺型和适应第一线的高级管理人才,而不是“学术型”人才,学生不仅要懂得理论知识,而且动手操作能力要强,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为此,学校应把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要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边学边做。[5]

此外,民办高校也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开拓国际市场,与国外大学开展多方位的合作办学,为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提供载体。同时,在交流与合作中大胆地吸收国外的成功经验,不断创新学生培养模式。

总之,在《规划纲要》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民办高校必须在改革中求发展,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质量。未来10年,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进程中,只要民办高校抓住发展机遇,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突出办学特色,必将大有可为。

[1] 北京吉利大学.中国民办大学报告2009——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9.

[2] 杨树兵,朱永新.品牌建设:民办高校的战略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3):65-63.

[3] 王留栓.21世纪我国民办普通高校的办学特色[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3):55-57.

[4] 蔡克勇.拾遗补缺:民办高校特色发展之选择[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4):19-22.

[5] 陈文联.特色化: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6(6):13-15.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Reveal Distinctive Features of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Based on the Medium- and Long-term National EducationalReform and Development Plan

FANG Minglin

(ChinaNationalInstituteForEducationalResearchDepartment,Beijing, 100088,China)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innovation is the core of forming unique and high-level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Based on long-term plan for non-gover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next 10 years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Medium-andLong-termNationalEducationalReformandDevelopmentPla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the responsibility for cultivating creative talents. The key issu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s developing distinctive feature, while innovative training pattern is the co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theMedium-andLong-termNationalEducationalReformandDevelopmentPlan

(责任编辑毛红霞)

2010-03-12

方铭琳(1972- ),女,安徽枞阳人,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民办教育。

G648.7

A

1671-2714(2010)04-0001-05

猜你喜欢
纲要民办高校办学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民办高校教学论三个基本问题研究的反思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数学建模在民办高校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