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听力与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的临床研究△

2010-01-25 07:07胡书君历建强张鹏兰兰郑锦李娜宋杰王大勇田红霞丁海娜王嵩川王秋菊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0年3期
关键词:聋儿感音颞骨

胡书君 历建强 张鹏 兰兰 郑锦 李娜 宋杰 王大勇 田红霞 丁海娜 王嵩川 王秋菊

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学者们已经认识到部分新生儿可在发生迟发性听力损失,而且,新生儿听力筛查并不能发现听力正常的药物致聋敏感基因携带者。为此,2007年提出了听力和基因联合筛查的理念,旨在从遗传学角度早期发现迟发型耳聋患者并做到目标性随访,以期给予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1]。为此,本研究对2 788例新生儿进行了听力与聋病易感基因联合筛查,现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7年11月~2008年8月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出生的2 788例新生儿,其中男1 603例,女1 185例,男女比例为1.35:1。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获得解放军总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新生儿筛查之前,均向家长详细讲解和告知听力和基因筛查的相关知识,理解同意后填写知情同意书。

1.2.1听力筛查方法 初筛和复筛均采用筛查型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 OAE)。初筛时间为新生儿出生后3~5天,复筛时间为出生后28~42天,复筛未能通过的新生儿于出生3个月左右转诊至指定的听力诊断中心行听力学评估和医学诊断。

1.2.2听力诊断方法 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采用听性脑干反应、听性稳态反应、声导抗、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等及耳专科检查,部分小儿行颞骨CT扫描。

1.2.3聋病易感基因筛查方法 新生儿出生时或出生3天内采用新生儿遗传疾病筛查采样卡(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00720103139.4),严格按照此卡片使用要求采集新生儿脐带血或足跟血,邮寄到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中心实验室行耳聋易感基因mtDNA12SrRNA m.1555A>G、GJB2基因编码区、SLC26A4基因c.919-2A>G的检测[2]。

1.2.4随访 对于听力筛查和基因筛查结果异常者定期对其听力情况、言语及语言发育情况、干预情况等依据《新生儿及婴幼儿听力筛查》中的“婴幼儿听觉发育观察项目表”进行电话随访并给予防聋指导[3]。

1.3统计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2 结果

2.1听力筛查结果 2 788例新生儿中,初筛通过2 614例,未通过174例,初筛未通过率6.24%(174/2 788)。未通过初筛的174例新生儿中,64例接受复筛,复筛率36.78%(64/174),其中15例复筛未通过,复筛未通过率23.44%(15/64)。

15例复筛未通过的新生儿,经听力学评估和医学诊断,最终确诊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者5例。按WHO1997年听力障碍分级标准[4],其中3例中度,2例重度。此5例患儿均进行了颞骨CT检查,其中1例重度听力损失患儿诊断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余4例未发现明显异常。

2.2基因筛查结果 2 788例新生儿测序结果异常81例(2.91%,81/2 788)。其中,6例(0.22%,6/2 788)为m.1555A>G阳性,1例(0.04%,1/2 788)为GJB2基因c.235delC纯合突变,40例(1.43%,40/2 788)为GJB2基因c.235delC杂合携带,34例(1.22%,34/2 788)为SLC26A4基因c.919-2A>G杂合携带。

2.3听力和基因联合筛查结果(表1) 听力筛查确诊的5例听力下降新生儿中,1例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儿为GJB2基因c.235delC纯合突变者,1例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儿(颞骨CT示前庭水管扩大)和1例中度感音神经性聋儿为SLC26A4基因c.919-2A>G杂合携带者,其余2例中度感音神经性聋儿基因筛查未见异常。

6例mtDNA12SrRNA m.1555A>G阳性者和其余72例GJB2基因c.235delC和SLC26A4基因c.919-2A>G杂合携带者均通过了听力学筛查。

2.4联合筛查的关联性和差异性分析 TEOAE初筛结果和基因筛查结果关联性和差异性分析见表2。关联性分析结果: χ2=1.840 3,P=0.174 9,说明两种筛查方法无相关性;差异性分析结果:配对χ2=36.816 7,P<0.001,说明两种筛查方法不能互相取代。

表1 听力和基因联合筛查结果(例)

表2 2 788例新生儿TEOAE初筛结果和基因筛查结果统计表(例)

3 讨论

新生儿听力与基因联合筛查可预知与遗传相关的迟发性耳聋和潜在的听障高危儿,弥补单纯听力筛查的局限性[5]。本研究发现的6例m.1555A>G阳性突变新生儿,均通过了听力筛查,而这类小儿如果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导致“一针致聋”的后果,且耳聋不可逆转。经告知家长基因检测结果,并给予相关知识的讲解和用药指导后,此6例小儿目前听力良好。同时,由于线粒体DNA的母系遗传特点,此基因检测结果对该家系所有母系成员均起到预警作用。

本研究发现的1例GJB2基因c.235delC纯合突变患儿,在听力筛查中被诊断为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不仅说明GJB2基因c.235delC纯合突变在新生儿耳聋中存在一定比例,而且也说明了GJB2基因c.235delC纯合突变者出生时即可表现为重度听力损失。有研究发现,SLC26A4基因c.919-2A>G纯合突变者,颞骨CT均表现为大前庭水管扩大[6],本研究中1例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新生儿,经颞骨CT检查确诊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但基因检查为c.919-2A>G杂和携带,说明前庭水管扩大患者,不一定都存在SLC26A4基因c.919-2A>G纯合突变,也可能在该基因的其他位点有致病突变或其他位点与c.919-2A>G的复合杂合突变,还需今后进一步研究。因此,目前SLC26A4基因c.919-2A>G的检测依然不能代替颞骨CT对大前庭水管的诊断。目前研究认为,GJB2基因c.235delC、SLC26A4基因c.919-2A>G杂和携带不致病,但其随机婚配也有可能出现这两个基因的纯合子或复合杂合子,当同样的杂和基因携带者结婚,有25%的可能性生育一个有纯合致聋基因的下一代。本研究对发现的40例GJB2基因c.235delC杂合携带者和32例SLC26A4基因c.919-2A>G杂和携带者依然给予密切的随访和关注,将来可通过产前检查和指导避免聋儿的出生。可见,基因筛查结果的分析与后期的干预,不仅能避免部分耳聋易感基因携带者本人的听力损失,而且也可以锁定一些聋病高危人群,给予预警,防止聋病的发生。

从本研究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和耳聋易感基因筛查结果关联性分析看,两种筛查方法无相关性;从两种方法的差异性分析看,两项检查不能相互取代。说明两项筛查方法相对独立,但可相互弥补。例如:本地区每年新增150万新生儿,若按先天性听力损失的检出率0.18%(5/2 788)估算,听力筛查发现每年新增0.27万聋儿;按本研究基因筛查结果保守计算,仅从m.1555A>G阳性突变率0.22%看,每年约0.33万小儿将来极有可能发生听力筛查不能预见的迟发性聋(因为这部分新生儿可通过听力筛查)。但如果联合基因筛查可发现这种基因突变阳性的患儿,经适当干预指导,可避免这部分新生儿耳聋的发生。所以,听力和基因联合筛查是必要的,聋病易感基因筛查可弥补部分听力筛查不能发现的遗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聋儿的出生。

从本研究结果看,本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失访现象严重,复筛率低(36.78%),反映了目前本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中的不足。失访的新生儿中很有可能存在耳聋患者,这部分新生儿,尤其是迟发性耳聋患儿将被漏诊,不能得到早期的诊断和及时的干预。如何加强随访,减少失访和漏诊依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4 参考文献

1 王秋菊, 赵亚丽, 兰兰, 等.新生儿聋病基因筛查实施方案与策略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809.

2 王秋菊.新生儿聋病易感基因筛查的意义与策略[J].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7,22:21.

3 韩德民.新生儿及婴幼儿听力筛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71~72.

4 孙喜斌, 李兴启, 张华.中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听力残疾标准介绍[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6,14:447.

5 王秋菊.新生儿聋病基因筛查——悄然的革命[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8,16:83.

6 Wang QJ, Zhao YL, Rao SQ,et al.A distinct spectrum of SLC26A4 mu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enlarged vestibular aqueduct in China[J].Clin Genet,2007,72:245.

猜你喜欢
聋儿感音颞骨
感音神经性耳聋及针灸治疗
基于“脑肠相通”理论探讨调和胃肠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机理
让鱼儿自己咬钩
颞骨扁平肥厚性脑膜瘤CT及MRI表现
颞骨解剖在耳鼻咽喉科研究生教学中的作用
无声之歌 生命之舞——浅谈聋儿芭蕾舞教学
携手聋儿 奉献爱
对头颅CT颞骨区重建避免二次扫描的可行性评价
磁共振对感音神经性耳聋人工耳蜗术前诊断的价值
高分辨率CT对诊断颞骨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