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毕业设计的工程应用实践研究

2009-12-30 09:52戴红星江善元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工程应用毕业设计

戴红星 江善元 陆 晖

[摘 要] 本文针对工科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结合的模式进行了新的探讨,提出了以企业的专业要求出发,结合就业情况进行“产学研结合”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新方法,主要是突出办学特色,加强与校外研究所和企业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关键词] 毕业设计;产学研结合;工程应用;实践研究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环节,是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工程实际应用、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毕业设计质量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好坏和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估内容。怎样使工科大学的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即可很快地顺应工作,使所学专业知识很快地应用到工程实践之中,并使之受用人单位的欢迎,长期以来都是教学改革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目前高校产学研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办学竞争的加剧,大学的办学特色问题,已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大学办学特色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更是促使高校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其中实践性教学的方法和创新模式又是更能体现办学特色的具体内容。

但是,产学结合的根本在于校企合作,目前难点在于如何使产、学两者真正达到真正的结合。以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产学双方联合不够,甚至互信不足。对于企业而言,目前其目的就是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产品,其技术创新、产品开发销售都是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强调的是市场价值;而对于高校,长期以来人才济济,科技成果的以发表论文数量、学术地位高低、获奖励级别和数量来确定。这种评价体系忽略市场应用价值,导致教学科研与生产脱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愿意接纳高校的毕业生的实习或其他教学活动,认为这是累赘,影响其正常的生产和经营,也不愿意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认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只是纸上谈兵,或是供人参观的纸质文件,所出技术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即使有成熟的新技术和科技成果也难以找到合适的转化平台。

坚持走产、学结合道路,是使教学上水平,企业出活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进行了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使毕业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全程到有关企业的技术部门进行直接的产品设计和工艺制订等具体的工程实践工作,逐步推进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二、毕业设计“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办学特色和实践

1、关于办学特色

高等学校要办出各自的层次和办出特色,大学要生存、要发展,就不能没有实践环节的教学,在这个环节上是最容易出成果和办出特色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办学特色就是学校的生命,一所没有特色的大学在未来社会里是难以生存的。

学校特色是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实现的学校工作某一方面独特的、稳定的品质,是一所学校在全面教学改革工作中选择的重点或是把已出现的某种经验特色通过深化积累,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强项或优势。其本质是:在学校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

为应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以“产学结合”的办学特色是人才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实施的“产学结合”,“学”即教学,坚持把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为社会培养具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产”即社会服务,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最终归宿,核心是面向各类制造企业或科研院所。坚持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发挥对教学的辅助和促进作用。这一办学特色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生产推广相分离的状况,有效地实现了生产实践带动学科专业建设上水平,促进教学发展;从而使有效的教学又不断推出人才,服务于企业或有关科研院所。

2、毕业设计“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和特点

(1)与有关研究所合作,将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全过程放在研究所进行,由研究所配备全程指导老师,这些指导老师是长期在所工作的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或研究员。毕业设计全部程序按学校的教学规程进行。学校定期派出老师到研究所进行协调。所选毕业设计课题是研究所当前的在研课题或相关专业项目。

(2)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关企业合作,将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全过程放在该企业进行,由该企业技术部门配上全程指导老师,这些指导老师是长期在企业工作的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毕业设计全部程序按学校的教学规程进行。学校定期派出老师到该企业进行协调。所选毕业设计课题是该企业当前的产品开发设计项目和生产线上有关技术改造的项目。

(3)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关企业合作,将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全过程和毕业设计的前半过程放在该企业进行,前半过程由该企业技术部门配和全程指导老师指导进行。毕业设计全部程序按学校的教学规程进行。后半过程返校后,由学校老师进行指导一直到结束。所选毕业设计课题是该企业当前的产品开发设计项目和生产线上有关技术改造的项目。

(4)这些形式可以使学校教师直接参与企业或研究所的课题和设计开发项目,使教师更直接了解到企业或研究所进行的设计研究工作和他们的要求,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工程应用的能力。

(5)这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与学生的就业相结合,一部分学生在该研究所或企业做完毕业设计后即留在该单位就业,其所做的毕业设计课题就是将来工作要做的内容。这样使学生很快地顺应了工作岗位,从而使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有了保障。

(6)在沿海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学生,在实习和设计期间,食宿全部由企业解决,有的还提供给学生相应的实习津贴,这减轻了一部分学生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3、产学研结合具体实践实例

(1)去研究所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实例,有学校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的毕业生06届起全部全程、07届全部全程,08届18人全程在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进行。06届有6人留在该所工作,05届有5人留在该所工作。

(2)去沿海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实例,学校在2005年3月至6月期间派出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28人在广东顺德某大型企业进行全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该企业为我校实习学生提供了全部的免费食宿条件,并且食宿标准都比较好。所有学生分6个组由企业6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指导他们的毕业设计,直接参与他们的产品设计开发工作,并且到生产一线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企业接收8人到该公司工作。在2006年3月至6月学校派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22人,在2007年派出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12人到该企业毕业实习和进行半程毕业设计,该公司进行毕业实习进行半程的毕业设计,课题也都是该企业的技术开发项目。后半程的毕业设计由学校老师指导完成。在企业期间的食宿都由企业免费安排,并且留下了部分学生在公司工作。

通过与研究所和企业的合作,使我们的学生很快进入了工作的角色,教师也直接地了解到研究所和企业的需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直接了解公司的工作要求并且学习了工厂的工程技术工作方法,获益非浅;同时,公司也解决了一些直接的技术问题,又可以从中挑选优秀人才在其单位工作,实现了双赢的结果。

4、产学研并进,促进教学

教学为本,教学产业并进,教学上水平,产业有活力。几年来我校在毕业设计中的实践深感产学结合是培养工程应用人才的有效途径。产学结合可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同时使学校触角更为灵敏,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完成学校培养人才这一根本任务。要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除必要的理论教学和学生综合素质外,主要依赖于解决实践活动中碰到的问题。创新的思想或方案正确与否有待于实践检验,往往需要经过无数次实践才能成功。只有建立好产学结合机制,并且建立好与企业良好的沟通协调渠道才能提供这种条件。这种结合除了满足本科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之外,还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深受企业欢迎。公司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后,又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形成了产、学、研的良性循环,形成了一些新的创新的环境。

三、结论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育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主要手段。高校的教育教学实践要办出特色,必须依托相关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指导作用、协调功能和服务职能,在企业的支持下,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搞好产学结合实践,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和构建“以产带学,以研促学”的实践教学基地模式。

在与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关系时,高校必须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更多的形成人性化的理念,与之建立互信互惠双赢的合作关系。

坚持高等教育以服务生产需要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岗快”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主动邀请企业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工作,充分利用企业、社会的教育资源,实施优势互补,创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产学结合模式,呈现出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 齐文春,王云.工科学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教学新模式研究与实践.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科),2004.1.

[作者简介]

戴红星(1968-)男,云南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副教授,南昌航空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江善元(1965-)男,西北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毕业,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飞行器设计.

猜你喜欢
产学研结合工程应用毕业设计
基于土木工程专业认证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的实践研究
高职“四层三环节二抽查”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①
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实施与探索
联梁型钢大跨度悬挑脚手架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基于EDA平台支撑的轨道交通信控专业电子技术课程教学
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模式探究
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模式探究
一种适用于输电线路跨线牵引无人机的飞行方案设计
材料专业工程应用式毕业设计改革
安全工程专业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