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09-12-30 09:52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践环节高职院校

王 娟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并提出了具体建议,主要是: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做好教材的选定和更新,增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职业技能;改革考核和考试方式,增强教学目标的职业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改革;实践环节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广大高职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所开设的主要课程之一,也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由于该课程的内容与学生购买、使用、维护自己的计算机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息息相关,深受学生的重视和喜爱。由于该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即实用性很强和实践要求多,再加上高等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突出技能培训”,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已经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已不能适应新形式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过程中的弊端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滞后

计算机业界有一摩尔定律“芯片所集成的晶体管数目与功效每18个月翻一番”,说明了硬件发展之快。计算机硬件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而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的更新周期往往需要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相比严重滞后。原因是教材从编写到出版再到征订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这使得学生拿到教材后,其内容已经陈旧,不能与时代同步。如果这样的教材再用上几年,这样的问题会更为突出,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

2、实践环节薄弱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软件的安装和处理各种微机故障,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只能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教学去实现。然而,由于学生人数多,而专门用于组装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室数量有限,造成学生多,设备少,课时少等多种原因,形成了目前学生动手机会少、学不到有用知识的恶性循环。

3、考核方式单一

现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考核形式单一,只有期末笔试的终结性考核,单一的考核方式使得考教分离,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二、高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议

1、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针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较弱的现状,制作交互性强、操作性强、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结合VCD、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进行知识和技术的讲解和示范,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加大了传递信息容量;通过图文并茂、视频动画以直观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利用人机交互,可以即时获得信息反馈,灵活控制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提高讲课的效率和教学效果;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语言、文字描述、实验器材的局限性,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的多元化。

另外,通过学习环境的创设和利用,实现教学相长。如在“软件系统安装前的准备及硬件系统检查”这一章节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开机启动中常遇到的故障:如插头插座、配件接触、致命性的硬件故障、非致命性的硬件故障。

(2)确定问题——引导学生遵循“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先软后硬”的原则,通过“看一看”(计算机显示的错误信息判断致命性的故障)、“听一听”(计算机发出的声音判断非致命性故障)的方法来确定故障的存在。

(3)自主学习——由学生通过掌握的故障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信息资料,运用技术设备判断故障存在的原因,与同学或教师确诊并着手解决问题。

(4)协作学习——将“安装准备及系统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汇总,展开讨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教师针对学生解决故障的方法给予检测、评价和记录,然后归纳出最简单直接易行的方法,总结本次实验的学习效果。

2、做好教材的选定和更新,增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首先,应选择适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织上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能结合具体操作步骤加以讲述,图文并茂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最好选择理论和实训分开的高职系列教材。

其次,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内容明显滞后、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应尽量选择最新出版,内容最前沿、最实用、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教材;另外,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打破原有的教材订购机制,由课程责任教师或任课老师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新教材;如果时间上不允许,也可编写课程讲义或资料作为简易教材。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职业技能

首先,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高职教育的特点就是突出技能培训,实践性教学环节所占比例应在40%~50%之间。这样就要求必须足够的实践学时,才能保证又足够的课时把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其次,严格对实验教学效果进行考核和管理。教师在实验前首先确定本次实验单元的目标、内容和能力测评标准,以便课后给每位学生打分,作为最后期末形成性考核的参考。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有足够的实验条件来掌握本门课程所要求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最终具备计算机维修工程师的职业核心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安排学生走出校园,到本地的电脑市场了解计算机硬件技术最新的发展状况、专业计算机组装和维修职业的基本状况、现今IT行业的机遇与挑战;也可以聘请一些计算机组装和维修行业的从业人员给学生做专题讲座,谈谈该行业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和素质,分析行业前景和就业情况。通过这种耳濡目染的现场接触,对学生观念的更新、今后的学习方向、步入社会后职业定位和选择都有好处。

4、改革考核和考试方式,增强教学目标的职业性

在考核时,应侧重采用职业技能鉴定、完成课程项目、编写项目计划等形式代替课程的考核。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有利于学生适应不同的需求、增加工作经验。考核内容必须结合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新要求,涉及该职业岗位技术所必需的核心能力、关键能力、基础能力,可进行专项技术或综合技术要求考核,为学生观念的更新、继续学习的方向、职业定位和选择提供保障。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CITT)和职业工种鉴定等,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双证”或“多证”毕业,以此引导教、学双方按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需要,突出操作技能和实用技术的训练,全面实现人才培训目标。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促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当然,作为一门不断发展更新的学科,教师的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和改进。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创新,就一定能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促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瓮正科.计算机维护技术(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赵兵.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黄丽仙.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教学方法初探[D].浙江,计算机时代,2008.

[4] 张树德.当代课程改革成功机制研究[D].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

[5] 蒲国林.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多元学习环境设计[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作者简介]

王娟(1979-)女,汉族,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计算机系统结构.

猜你喜欢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践环节高职院校
浅析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教室的管理
导游学实践环节授课模式探讨
虚拟机技术在计算机组装课堂中的应用
面向复用的软件学院实践教学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有效途径探析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