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职院校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009-12-30 09:52沈绮云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7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沈绮云

[摘 要] 积极心理学理念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高职院校应从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丰富内容、创新途径、优化环境等四个方面入手,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人格以及积极的压力应对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品质;压力应对

随着近几年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广泛传播以及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都是围绕着“问题”这一核心而展开,接受指导教育的是少部分同学,而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一种关注所有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活动,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原则。

积极心理学以普通人的幸福为核心,强调人类在关注人的各种问题的同时,能够更加关注人自身的积极潜力和积极品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笔者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提出高职院校应转变观念,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建立高职院校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Seligman等学者认为,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力量以及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用一种积极的心态解读人的心理现象,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以帮助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根据这一观点,高职院校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上加以改进,从关注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的目标出发,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方式、内容、途径,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激发大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潜能,使大学生能够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和发展的人才。

1、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首先是面向全体学生,其次是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但这里的问题是指大学生群体在青年时期的发展性心理问题,要以发展性咨询为主,以障碍性咨询为辅。第三,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应集中主要精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提高人生质量,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2、丰富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内容,可以将主观层面的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流畅与弹性;以及个体层面的积极的人格特质如:爱的能力、勇气、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等积极人格特质的内容增加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中。

首先,重点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层面,包括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和潜能开发。重视对学生的积极适应、良好的自我意识、情商、积极情绪、积极的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的培养和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的重点应该是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积极的情绪体验,而不是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要重视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快乐、兴趣、挑战性,实现干预焦点向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的层面上的转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倾向。

3、创新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要根据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避免用传统的、生硬的方式灌输和训导。首先,要制定生动、活泼、讲授与体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它的普及性、系统性和制度性能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扎实、有序进行。应尽早制订适合高职大学生使用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明确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内容、方法及要求等。

其次,要积极开展发展性咨询和团体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已初步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它的形式生动活泼为学生所喜爱,把理论贯穿到游戏中,让学生在娱乐中感悟人生的哲理,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较易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辅导主题有社交技巧训练营、自信增强小组、领导才能拓展小组等。

4、优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社会关系、文化规范、家庭影响等能够支持和发展人的能力及长处。家庭、学校、社会文化条件、语言环境等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丰富资源,要利用社会、家庭、校园丰富的人文资源,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家庭、社区为载体,深入广泛、生动切实有效地开展。

二、转变观念,重视对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积极心理学的崛起,使得心理学家能够采取更加开放的姿态,并把注意力转移到人的潜能、动机、能力、幸福、希望等积极品质上来。基于此,真正的心理健康应该是心理体验积极而丰富,并发展个体积极的人格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研究情绪困扰、人际关系紧张、自卑、悲观、压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形成机制、预防方式、消除手段,更要对幸福、满足、希望、乐观、勇气、爱、关注未来、毅力等积极的心理体验、积极的人格品质的发展途径展开研究,这样才有足够的知识去帮助广大同学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活力。高职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教育的侧重点上有所扩展,对学生心理的积极层面与消极层面给予同样的重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要在工作方式上作相应调整,以达到促进全体同学的心理积极发展的目标。改变心理健康教育以往注重个别咨询、其他方式为辅的教育模式,积极发展以教育为主、咨询为辅的模式,促进广大学生的积极、健康发展。

1、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心理健康教育以培养积极人格为第一目标。积极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主要应归因于他们投身于满意而高兴的活动、保持了乐观主义的心态和以积极的价值观为生活理念,在这过程中,积极人格特质则为其提供稳定的内在动力。因此,培养高职大学生自身乐观、进取的心态,对自我肯定,关注未来、对自我有信心和怀有希望等都对促进其积极应对压力有重要意义。

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逆境和损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也能应付自如;面对困难和挑战,具有积极心态的人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总能勇敢面对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去克服,在需要获得帮助时,有充分的自信能获得朋友、亲人、同事甚至社会的帮助。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高职大学生对自我的积极认知,有意识的塑造包括自我决定、乐观、智慧、爱、能力等多种积极的人格品质,学会乐观看待人生中的顺境与逆境,乐观地解释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有利于建立和完善高职大学生乐观积极的人格特质,有利于他们更好的面对压力和挫折。

2、培养高职大学生对未来的积极关注

Lazarus认为,个体对压力的认知与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压力应对方式的选择。笔者认为,个体对未来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目前所采取的行动策略。积极的认知往往使个体采取积极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而消极的认知则会导致个体选择退缩、回避等消极应对策略。个体对未来的积极关注,也就是个体对未来的积极的认知,主要表现在一个人对自我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希望与追求。明确的生活方向,是个体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也是个体前行的外在引力。因此,引导高职大学生关注未来发展趋向,树立个人明确的发展方向,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切实将规划落实到每一天,让自己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事情可做。

从高职教育目前的教育体系而言,培养高职大学生对未来的积极关注,可以从多种途径实施,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等,都可以帮助高职大学生进行个人规划,管理好自己的人生。这是促进高职大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高职大学生进行积极地压力应对的有效资源。从长远来看,也是促进高职大学生获得较高的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学生积极的压力应对能力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如果将高职大学生的压力应对资源看作是一个系统的话,那么高职大学生个体的人格特质、能力、对未来的积极关注、对压力的认知、社会支持系统等,将组成高职大学生压力应对系统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相互影响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培养高职大学生积极地适应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根据Lazarus的交互作用理论,个体对压力的评价分为评价和再评价,压力过程是评价、情绪、应对三个部分循环往复的过程。当压力事件发生后,对该压力事件的评价使个体产生一定的情绪反应,并促使个体选择一定的应对方式。有研究指出,积极情绪有助于促进个体建立积极的认知,可以提高个体压力应对的能力。

又因为压力反应具有适应性,在发生不可预料之事或感到不可控制之时,压力反应产生的紧张状态驱动着个体采取行为改变或适应环境。黄希庭认为这种适应,是一种积极的适应,也就是积极的应对。积极应对与个体的认知有直接关系,正面乐观的心态与问题取向应对及正面认知重构呈正相关,特别是当压力情境可控时更是如此。积极情绪在压力应对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既可以促进人体免疫系统发展,也可以增强心理统摄、社会资源利用和健康行为促进。

高职大学生要应对心理压力,就必须从对压力的认知与评价开始入手,积极地适应压力,对压力情境进行积极的再评价,将注意力从压力事件本身和消极的情绪转移到如何应对压力,如何解决问题,以积极的情绪带动自己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以积极的认知和积极的情绪来应对逆境,即压力事件,从而获得自身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只有在积极的认知、积极的情绪引导下,人们才有可能采取积极的行动进行问题解决。

积极心理学理念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建立高职院校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关注自我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人格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压力应对,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发掘自我潜能,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况志华,叶浩生.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J].心理学报,2005,37(5):702-709.

[2] 郑红.运用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建构大学生压力应对策略[J].中国健康教育,2007,4:312-314.

[3] 蒋长好,王一牛等.积极情绪与压力应对[J].中国临床康复,2005.Vol9.No28:180-182.

[4] 黄希庭,压力、应对与幸福进取者[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6.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分析
特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活中的运用
职校生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活动班会创设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