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与跨文化研究

2009-12-26 08:18李文娟
社会科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局限性

摘 要:纵观欧美文化研究的历史,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霍氏理论在学术研究和跨文化实践中有广泛应用,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能会有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跨文化研究;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9)12-0126-04

作者简介:

李文娟,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 (上海 200083 )

一、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

从1967到1973年,吉尔特•霍夫斯泰德在著名的跨国公司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文化价值观调查。他的团队对IBM公司的各国员工先后进行了两轮问卷调查,用二十几种不同语言在72个国家里发放了116000多份调查问卷并回收了答案。调查和分析的重点是各国员工在价值观上表现出来的国别差异。1980年霍夫斯泰德出版了巨著《文化的影响力:价值、行为、体制和组织的跨国比较》,后又采纳了彭麦克等学者对他的理论的补充,总结出衡量价值观的五个维度:

(一)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指某一社会中地位低的人对于权力在社会或组织中不平等分配的接受程度。各个国家由于对权力的理解不同,在这个维度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欧美人不是很看重权力,他们更注重个人能力。而亚洲国家由于体制的关系,注重权力的约束力。

(二)不确定性的规避 (Uncertainty Avoidance)指一个社会受到不确定的事件和非常规的环境威胁时是否通过正式的渠道来避免和控制不确定性。回避程度高的文化比较重视权威、地位、资历、年龄等,并试图以提供较大的职业安全,建立更正式的规则,不容忍偏激观点和行为,相信绝对知识和专家评定等手段来避免这些情景。回避程度低的文化对于反常的行为和意见比较宽容,规章制度少,在哲学、宗教方面他们容许各种不同的主张同时存在。

(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维度是衡量某一社会总体是关注个人的利益还是关注集体的利益。个人主义倾向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人们倾向于关心自己及小家庭;而具有集体主义倾向的社会则注重族群内关系,关心大家庭,牢固的族群关系可以给人们持续的保护,而个人则必须对族群绝对忠诚。

(四)男性化与女性化(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维度主要看某一社会代表男性的品质如竞争性、独断性更多,还是代表女性的品质如谦虚、关爱他人更多,以及对男性和女性职能的界定。男性度指数(MDI: Masculinity Dimension Index)的数值越大,说明该社会的男性化倾向越明显,男性气质越突出;反之,则说明该社会的女性气质突出。

(五)长期取向和短期取向(Long-term and Short-term)维度指的是某一文化中的成员对延迟其物质、情感、社会需求的满足所能接受的程度。这一维度显示有道德的生活在多大程度上是值得追求的,而不需要任何宗教来证明其合理性。长期取向指数与各国经济增长有着很强的关系。20世纪后期东亚经济突飞猛进,学者们认为长期取向是促进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第175页。

二、欧美文化研究的历史回顾

了解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理论的历史地位,我们需要简要地回顾一下欧美文化研究的历史。

19世纪的欧美文化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自我证明,研究对象被人为地分为我们、我们的朋友、我们的敌人和野蛮人四种类型。这个时期的文化研究带有明显的民族偏见,目的是证明和支持作者代表的文化所具有的价值观。《英国历史》的作者麦卡利(Macaulay)就是典型的代表

Mark F. Peterson,“The Heritage of Cross Culture Management Research Implication for the Hofstede Chair in Cultural Diversity”,獻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玍ol.7 (3),2007,pp.359-377.

。他的这本书体现了明显的文化偏见:每当描述或提及其他国家和文化时,他总以英国作为参照物,用以突出大不列颠帝国的伟大和优越。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欧美文化研究有了三个重要的转向:

第一,开始采用科学的民族志的研究方法。从爱德华•泰勒、H.斯宾塞、马林诺夫斯基到克拉克洪和斯特贝克(Kluckhohn and Strodtbeck)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深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他通过收集大量资料,分析全世界数百个不同社会的情况,最后得出结论,即人类社会的进化与体质的进化相似,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泰勒的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他提倡以丰富的民族志资料,运用文化比较作为研究的基础;在民族志的调查上,他是最先主张使用统计方法的,并使这一研究趋向科学的手段。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以客观民族志记载田野调查研究成果的方式,开创最早的社会人类学课程。他不但是第一位亲自在当地长期研究,也是首先提出完整的文化理论以取代以往演化论观点,进而开启新的研究方向的理论大师。他认为,一个社会的所有文化其实只是一组工具,其存在目的在于满足人类自身的种种生理和心理需求。而各文化要素之间是环环相扣,且不断变动以保持有效的运作。也因此,我们可以在各文化中找到一套自己的运作原则,而这些原则也和社会中的实质功能保持紧密的关联。

第二,文化研究不再倾向于自我证明而是带有某种自我批评并且开始采用中立的态度分析其他文化。弗朗茨•博厄斯(Franz Boas),是美国人类学家,现代人类学的先驱之一,享有“美国人类学之父”的名号。他将科学研究方法运用于人类文化与社会的研究。事实上所有文化人类学家如今都分享着博厄斯对田野研究的贡献,这包括长期居住,学习当地语言,并与被报道人发展社会联系。现如今人类学家尊崇他对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Thomas Gossett在1963年《种族:在美国的一个思想的历史》(玆ace: The History of an Idea in America)一书中,写道:“在历史上,在打击种族主义偏见上,博厄斯可能比任何人都做得更多。”在他给学生玛格丽特•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人》作序时曾指出比较民族志可以帮助人们科学地了解社会发展方式,但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文化具有相对性。而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当时的社会心理学仅仅是一种关于欧美文明人的心理学,对于人类行为模式的阐述具有明显的局恨性;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已证明,对塑造人格与行为模式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

第三,受到心理学的影响,文化研究中产生了基于心理学的价值观研究,Rokeach在克拉克洪和斯特贝克功能主义人类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终极价值观的观点。他认为每个社会都有相似的社会功能需求,这种需求导致了终极价值观的产生,但由于其独特性,每个社会都有不同的追求终极价值观的方式。在同一时期,英格莱斯和莱文森(Inkeles and Levinson) 则结合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形成了“国民性”研究。他们认为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和社会功能的人类学研究的结合最终使文化研究走向了比较文化研究。

20世纪70年代起,由于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欧美与日本和亚洲国家在经济上的竞争使更多学者对文化差异的研究产生兴趣。学者们开始采用实证调研,这种研究导向已成为今天的跨文化研究的主要方向,代表人物就是霍夫斯泰德。霍夫斯泰德的专著《文化的影响力》给人们提供了解不同国家价值观的数据。自从问世那天起,霍氏理论就一直主导了跨文化研究的中心舞台,它给世界提供了53个国家的有关文化价值观的数据,这跟以往的文化研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例如,克拉克洪和斯特贝克的研究由于缺乏与具体国家和社会相关的数据,只能提供概念性的理论。而英格莱斯和莱文森的研究由于话题面较窄,涉及的国家数量少,也只能提出一些观点,而不能给人们以实际的参考。只有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的影响力》给人们展现了涵盖如此多国家的文化维度。

三、霍氏文化维度理论的意义和应用

霍氏的文化维度理论是划时代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研究。

首先,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大多数的文化研究主要是借助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作为基础,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更多的是建立在空想与假定基础上的。如爱德华•霍尔,克拉克洪和斯特贝克以及康登和游赛弗(Condon and Yousef)的理论模型。英格莱斯和莱文森与皮贝迪(Peabody)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文化差异进行分析,其维度主要反映了人的性格心理特征,但缺乏实践检验,维度体系较为单薄。而与许多其他文化研究不同的是,霍夫斯泰德提出的理论框架有具体的调查数据做其支撑,有如此大规模抽样调查作为基础的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直到目前为止依然不多见。因此,他的文化维度理论被广泛地运用在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跨文化交际实践中。

第二,霍氏文化差异维度理论把文化分解成易于辨识的要素特质,为人们提供了观察不同文化差异性的“坐标系”,使人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文化维度来认识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处理文化冲突。吉尔特•霍夫斯泰德认为文化的层次关系就像是洋葱一样由多层次组成,每一层都影响着更高层次。在他对文化层次的分析中,价值观被认为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早已在人们头脑中生根的不被意识到的假设、价值、信仰等,具有行为规范性维度,是社会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它们解释并直接影响人们的信仰、思想、观念、行动以及社会行为,告诉了我们某个群体这么想 、这么做的内在原因。而一旦了解了人们的基本价值观,就可以比较有把握地推测出对方在特定的情况下很可能做出的反应,也就可以解释其行为方式了。

第三,在跨文化商务、跨文化管理实践中,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公认的标准,得到普遍的运用。文化差异会给跨国贸易和跨国经营带来矛盾和冲突。因此,只有有效地探析文化差异,才能针对性地化解跨文化冲突,利用跨文化优势,实现跨国贸易目的及促进跨国经营的发展。霍氏文化维度给从事跨文化商务、跨文化管理活动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工具,帮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时,它使更多的人意识到在多元文化的组织机构中不存在一套普遍适用的原则。例如:在马来西亚(根据霍氏的研究,它的权力距离指数位居榜首)的公司中,高度集中、等级森严是它的特点,凡事要由管理高层做出决定,要承认领导人的权威。而在一个权力距离指数低的国家如美国,机构高层和下层的关系就会比较平等,人们更注重团队精神,更多的人会参与决策过程。

霍夫斯泰德的研究告诉我们即使在处理最基本的工作、学习、交际问题时,不同文化的人的思想、感受和行为都会有所差异。它提醒我们: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根据既有经验去思考、感受和行动。霍氏衡量价值观的五个维度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帮助我们理解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不同的文化现象,比较异同,采取更好的方法。它能帮助人们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以使人们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沟通。

四、霍氏文化维度的局限性

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一经问世,就成为了跨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不仅对跨文化领域的研究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各个相关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传播学、管理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霍夫斯泰德的理论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他的视角是西方的,而不完全是跨文化的,他的问卷设计是基于西方价值观的,难免带有偏见。他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西方价值观以外的价值观如儒家文化价值观、伊斯兰文化价值观。尽管后来他接受了长期在香港中文大学工作的加拿大心理学家彭麦克等提出的质疑,增加了代表儒家文化价值观的第五维度,但未能从根本上消除其不足。

第二,尽管霍夫斯泰德在跨文化领域的研究是开创性的,但他的前期研究是以IBM的员工为调查对象,后来的调查对象包括航空公司飞行员、公务员、“高端市场”顾客和社会精英。而在任何社会,有钱人总是少数,有钱的中上阶层与广大的下层人民的价值观有所不同,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他的研究不具有足够广泛的代表性

BrendanMcSweeney,“Hofstedes model of national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onsequences: A triumph of faith – a failure of analysis”,獺uman Relations,Vol.55(1),2002,pp.89-118.

第三,对于拥有强大亚文化或不同种族的国家,霍氏理论是否仍然适用?如:加拿大文化很独特,讲法语的加拿大地区与讲英语的加拿大地区有相当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而新加坡的人口包括中国人、印度人和马来人,他们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也很不相同。

第四,霍氏的研究数据大多都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收集的,当今的世界已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数据还能否全面反映如今的社会现实? 比如: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前,个人主义是个禁止的话题,中国社会提倡的是集体主义。而在当今的中国,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个人主义的倾向应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五、霍氏文化维度的未来展望

显然,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并非终结理论,它应该是不断发展的。针对其文化维度抽样的不足,缺少动态的发展等局限性,我们也许可以在以下方面做进一步努力:

1. 区分个人层面和国家、社会层面的文化。什么是基于价值观的社会文化的最好体现有待进一步探究:舒尔茨(Shalom Schwartz)和 英格莱哈特等(Iglehart et al.)都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从1992年起舒尔茨和他的研究小组进行价值观理论模型研究。他们对文化层面和个人层面价值观加以区分。57种价值观的发现将会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去探索主、客观文化层面上人类的差异。

2. 更新数据,囊括更多国家。当今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用最新的数据来进一步证实或修正原有的理论。并且要注重研究那些以往研究没有涉及或涉及不够深入的地区如非洲、中东、中东欧,对原来的数据进行扩展,使之成为更权威的参照系数。

3. 文化范畴界定。国家和文化并不一定是个对等的概念。亚文化、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区域以及成员遍及世界各地的民族社区的文化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面。

4. 创新理论。在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也许可以从其他层面如宏观层面去开发、创造新的文化维度,为地球村的各国领导、各个阶层在跨文化沟通时提供更好、更适合的个性化的文化维度。

(责任编辑:周小玲)

猜你喜欢
局限性
滴水藏海
论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局限性及对策
浅论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论财务会计的局限性
电子商务环境下实体书店的发展与转型探究
浅谈女性主义翻译观
基于微课视角的国内翻转课堂的理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