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破解就业难题

2009-12-21 05:11段远鹏
理论前沿 2009年21期
关键词:破解科学发展观

段远鹏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是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促进就业的关键因素,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是促进就业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破解;就业难题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9)21-0045-02

胡锦涛同志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今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00万。而今年我国新增大学生就业人数达610万,受金融危机影响,返乡2000万农民工等待再就业,就业供求关系矛盾异常突出。解决就业难题不仅关系到民生问题,更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破解这一不容回避的难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一、科学发展是促进就业的根本途径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业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在科学发展中解决就业难题。

1、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难题的根本出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新增就业容量的根本保证。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实施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并举的发展战略。逐步建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各类所有制中小企业,努力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扩大社会就业。

确保经济发展推动就业,一是确保GDP实现中央提出的8%的增长目标。根据西方传统理论,经济增长必然促进就业增加,二者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根据“奥肯定律”中的经验法则:失业率每增加1%,实际GNP比潜在GNP减少3%左右;反过来,如果要使失业率降低1%。则实际GNP比潜在GNP增长约3%左右。由于劳动力的就业水平是由经济增长对劳动力人口的需求决定的。因此。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经济增长速度决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即就业的增长:二是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及其调整必然会引起就业数量及就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轻型化和高度化有利于扩大就业、提高就业弹性。我国传统行业仍是容纳劳动力的主要领域,现代服务业对就业的容纳在目前还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我国就业弹性的进一步提高。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仅为32.2%,这与60%-80%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也低于发展中国家35%-45%的水平。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三是继续扩大投资拉动内需。根据需求理论,一国的需求包括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及净出口,而投资和消费是拉动内需的两架马车,发挥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双拉动作用,是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

2、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当今世界有两种经济发展模式,一种是经济增长优先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种是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模式。要解决中国就业问题,坚持就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我们的现实选择。这就要求我们把保生活、促稳定作为我们经济发展优先考虑的目标:把就业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作为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政策取向。

3、促进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是扩大就业容量的主要途径。一是要在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增加就业容量。二是注重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的优势。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场所。是实现充分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三是全面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在推动第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中广开就业门路。

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促进就业的关键因素

1、更新劳动者的就业观念是促进就业的前提。更新就业观念,一是树立自主创业观念。创业是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自主创业意识的形成源自于人的一种强烈的内在需要,即创业需要,创业需要是自主创业的最初诱因和最初动力。因此,树立自主创业观念,要首先培养创业需要。二是树立自谋职业的观念。自谋职业是劳动者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劳动者要树立不等不靠、自食其力的就业观念。自谋职业是劳动者不受文化、技能限制的理想就业途径。三是树立灵活就业的观念。灵活就业的就业门槛低,对从业人员的性别、年龄一般限定不严,对技术、技能和资金的要求一般不高,选择的余地和空间较大,有利于吸引各种择业取向的人们加入。

2、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促进就业的基础。一方面,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劳动者不断更新知识和劳动技能。另一方面。我国就业人数最多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进城农民工,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是解决农村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的关键所在。

3、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是促进就业的关键。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要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提高自身竞争力,势必需要具有较强的生产操作能力和技术革新能力的员工。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完成产品生产、技术改造的主要力量。因此,劳动者要在就业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就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三、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是促进就业的根本保证

1、完善劳动力市场建设。劳动力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一是要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即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共同构建的劳动力市场。发挥其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二要制定相关法规,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三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定期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

2、健全就业服务机构。一是建立健全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的再就业服务中介机构。就业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就是建立发达的中介机构,为求职人员提供就业机会的服务。二是提高服务人员素质。服务就业工作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且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三是改变服务手段。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的搜集与传播,随时为下岗人员和单位提供咨询。

3、健全就业培训体系。一是积极开展创业培训。通过培训激发劳动者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开展创业咨询,提供创业指导,提高创业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强化在职培训。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职工队伍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三是开展农民工专题培训。针对农民工的特殊情况,开展专门培训,主要是提高农民工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其专业技能。

4、健全失业保障体系。国外经验表明,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的主要手段。我国失业保障体系的建立要兼顾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兼顾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逐步建立起广覆盖、可持续的失业保障体系。一是加强失业的申报登记管理。加强失业登记能有效掌握失业的动态情况。制定再就业的帮扶工作方案。失业者在找到新的工作之后,必须向该机构申报,该机构接到申报后,将其从名单中除名,并停止发放失业保险和补助金。二是将失业救济与再就业有机结合。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和失业保险结合在一起,既降低了失业保险和再就业机构的运行成本,又提高了失业保险制度的经济效率。三是进一步强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继续推广和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全面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充分发挥失业保障制度在促进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赵社娜

猜你喜欢
破解科学发展观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论互联网环境下的科技信息不对称缘由研究与破解
民事、仲裁案件执行难的内因、外因及破解之道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公司僵局的破解
如何破解县域中小型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信任障碍和破解思路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