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鸽 倪华锋
摘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经作为独立学院的目标定位,本文就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缺憾,分析提高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并就加强人文素养培育的途径从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专业教育的渗透、校园文化的引导、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人文 人文素养 培育策略
一、人文素养概念的提出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贲》中“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
人文素养,是指做人的基本修养或涵养,它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与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中,具体体现在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趣味等方面。人文素养的培养在独立学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她是新生独立学院改革发展的需要,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缺乏相应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匮乏
当代生活基于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厚重文化的沉淀,如果失去了传统,也就失去了个体生命的精神家园。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质贫乏主要表现在: 大学生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略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作品和世界优秀名著知之甚少。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等非功利性的学科知识缺乏兴趣,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缺乏历史的观念、民族的认同感和广阔的胸怀。主动关注传统优秀文学作品者寥寥无几。在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市场经济冲击下,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独立学院学生一般而言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蔓延,出现了见利忘义、惟利是图、张扬个人至上、人情冷漠、耐挫能力差、诚信缺失等倾向。
(二)缺乏正确的功利价值观,价值目标短视
在社会转型及转轨的背景下,各种思潮侵袭着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及心灵。一些大学生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面前显得焦躁不安,内心充满困惑、苦恼,抑或用世俗、功利的眼光来解释生活的意义。大学校园本是增加学识、提升修养、净化心灵的场所,可是通过对大学生“床头书”种类的调查发现,独立学院学生阅读的书除了专业课本外,就是外语、电脑、娱乐以及如何面试、如何社交等方面的书籍,至于提高自身素质的人文类书籍则鲜有人问津。大学生读书为求职的心态非常“务实”。普遍学生把读书和就业直接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的指引下,他们考虑的是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如何为将来谋得高薪水的职位打下基础,因而急于掌握各种工具知识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经济管理知识和人际交往知识。普遍学生崇拜科学技术的实用性,很少有人着重去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的缺失,使我们部分大学生以物质享受为主要的人生目的,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更不可能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三)缺乏健康的情感世界,人文情感冲突
人文情感具体体现在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国家责任感、社会义务感、集体归属感和对他人的道义感、对全人类的人道感等方面。独立学院学生走进校园开始了独立生活、自主学习的自由阶段,因此他们的情感世界非常丰富但十分杂糅,一方面有着深刻的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又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高于一切;一方面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又有相当多的人没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的决心和准备;一方面渴望集体对个人的关注与尊重,另一方面又认为集体是压抑个性的空洞概念;一方面渴望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另一方面又常常表现出与人交往的功利性和随意性。大学生处在生理、心理逐步成熟的时期,缺乏完整系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就不可避免出现上述种种现象。
三、加强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意义
(一) 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养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对于促进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很强的渗透力。这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上,还表现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求实精神,有“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团结精神,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虚怀若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之心,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操守等,这些都已成为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精神支柱。“未学做事,先学做人”,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独立学院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改善思维方式、冲破狭隘功利主义意义重大。
(二) 促使大学生具备精神成人的良好品质
精神成人是强调一个普通大学生应在本科期间初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潜质。襟怀坦荡、礼貌待人、严肃认真、踏实真诚、谦虚谨慎、自强自尊、活泼机敏、稳重冷静、乐观热忱等优良的人文素养是塑造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催化剂,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健康向上的优良人文氛围的浸染和滋润下,大学生必然会注重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健全精神人格。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
四、加强独立学院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策略
(一) 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
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而且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它对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模式等都有深层次的影响。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对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认同感。我们要通过优化社会大环境、创建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等手段,使大学生感受、理解、热爱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他们身上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二)注重在专业课程的传授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要注意将人文教育贯彻到每门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如果在学生最关心、花时间精力最多的专业课程中贯穿和渗透了人文教育的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教师讲授课程,除了其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应对学生产生三层影响:第一是教师自身的形象给学生所带来的影响,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第二是通过课程的学习给学生思维方法上的训练,加强对学生发散性、多元性和或然性的发散思维方式训练,使之与收敛的、确定的、必然的逻辑思维方式经常进行交叉、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第三是每一门学科都与社会、与人类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通过对这种关系的理解,可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也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影展、文艺演出等;三是建立一些人文社团,如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方面的协会,来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四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的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四) 关注第二课堂的体验实践,促使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优化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主体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从根本上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深刻认识人文素养对未来发展的深远意义。要对大学生积极引导,自发地思考提高人文素质的举措,在学习生活中逐步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激发学习人文知识化的主动性,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要重视第二课堂的组织和开发,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要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活动、专业竞赛、课外学术研究、寒暑假调查研究、社会实践。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具体的第二课堂活动,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学以致用。一方面开拓视野,开阔知识,另一方面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提高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求,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第二课堂实践通过在耳闻目睹中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了真的力量,体验善的高尚,领略美的魅力,从而把对人文知识的体验内化、升华为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朱谦之:《文化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年第1版
[2] 任玲艳高校人文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7
[3]许纪霖《寻求意义——现代化变迁与文化批判》[J]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4]朴雪涛 知识制度视野中的大学发展[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5]荀国稳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成因分析[J] 前沿 2002(11)
[6]韩荣.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成才[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3)
作者简介:毛鸽,女, 浙江诸暨人, 1979、9 硕士研究生 教育管理 助理研究员;倪华锋,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