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
语文课堂教学境界是对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和效果的描述。教师把课教活,学生把语文学活的“热情活泼型”应是语文教师矢志追求的境界。“活”是语文课堂教学境界艺术化的集中体现,是语文教学法的精髓所在。
一、 乐趣是“活”的前提
乐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引导学生在知识的瀚海里遨游;乐又是潜在的学习动力,能使学生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教学就容易“活”,效率也就高。
春联,虽然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春节文化,但对于城市的孩子又是那么陌生。一位教师在教学《春联》一课时,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小组合作贴春联,有些学生将上、下联贴反,有些学生读错了上、下联,闹出了不少笑话。通过在活动中尝试,在尝试中学习,在错误中顿悟,在顿悟中发现,学生兴趣盎然地习得了真知。
利用贴好的春联,让学生自己揣摩,发现春联讲究对仗的特点,当学生感悟出自己的发现和课文中介绍的竟是一样的,静止的文字就会成为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徜徉在学生的心田。谁说语文课不能“活”起来?
二、 情趣是“活”的关键
从某种角度讲,语文课堂便是“情感场”,情像磁石吸针般地吸引学生“忘我地投入”,使其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事实上,语文教材大多情文并茂,如果教师情趣盎然,“未成曲调先有情”,加上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轻松愉快,必能产生微妙的情感效应。
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司马迁遭受酷刑之后,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没有写成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这段矛盾的心理,怎样让学生体验,才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呢?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在那昏暗的牢房里,过去的岁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同学们,司马迁眼前仿佛会看到什么?耳畔又会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静静地用心读读课文。
生1:他仿佛听到了父亲临终的嘱托,看到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样子,他想,为了完成父亲未竟的遗愿,我要活下去!
生2:他仿佛看到自己几十年来,为了写《史记》四处游历,风餐露宿的情景。他想,我已经为《史记》付出了那么多,不应该轻易放弃。
生3:他仿佛听到父老乡亲讲的古代英雄故事,他想,自古英雄多磨难,我应该勇敢地面对生活,坚强地活下去。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灵活地驾驭教材,使用教材,当学到文章的后面,学生理解上有难度时,就让他们自然联系课文前面,到语言文字中自己去感受,去经历,去判断,学生的体验就会丰富而又具体。教者以文本为载体,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抓住文本,挖掘文本的内在蕴含,没有放任的拓展,只有恰如其分地点拨,学生的情感被唤醒,与文中的司马迁对话,情感得到升华。
三、 美趣是“活”的升华
课堂中应时时有新鲜的音美、色美、情美的涌现。就教材而言,小学语文教材里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底蕴丰厚的作品;就教师而言,必须深入挖掘和灵活多变地传播教材的真善美,召唤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完善;在课堂上,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一切都充满美感,学生听课能生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审美愉悦。再一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要创造条件,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感受教材美,自我开采美的矿藏,犹如在深幽的境界呼吸醇醇清风,充分有效地解放、发展、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总之,要让学生在课堂这个既狭小又广阔的美的王国里自由驰骋,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去发现美、追求美,塑造美的人生。
四、 知趣是“活”的保证
教学境界艺术化的首要特征是以认知价值为最大追求目标的,它要求以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多的有效知识,这就要求教学境界必须具备知趣的特征。从学习心理看,小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创造认知的课堂教学境界时,要筛选有价值的知识,优化教学目标,使学生觉得这些知识有陌生感。
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教师在教学中三言两语、潜移默化,就会给学生传达大量的文化信息,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融入民族文化的大背景,引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这样的课堂就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异乎寻常的吸引力。
此外,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像火种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像石块,激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教学是一门艺术,“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追求的境界,要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摆脱“匠气”,多些灵气,为此,教师要积功力,养底气,长灵气,才能把教材“横看成岭侧成峰”般地灵活运用。
(作者单位:无锡通德桥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