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萍就是语文。”扬州市教研员、特级教师陈萍,在“2008年江苏名校名师展示课”上,给南京北京东路小学青年教师朱萍,这样一句响亮的评价。
对于陈老师这种时尚的意表,我想了好一会,才恍然明白这句评语的内涵和沉甸甸的分量。因为太了解朱萍,对照一下,我由衷地佩服陈老师准确而精当的概括能力。的确,从某一层面看,“朱萍就是语文”。我与朱萍交往十余年,几乎没有一次接触不谈及语文教学的话题,平日里只要说到“语文”这个词,她那双眼睛便立时放射出兴奋的光芒,仿佛周围世界只剩下语文,再无其他,语文教学已成为她生命中重要的组成元素。
初识朱萍是1997年金桂飘香的秋天。那天,为“作文TV教学课题”,我特意赶去北小寻师访友,向著名的小学教育家袁浩校长讨教。在得到他的指导之后,准备回教科所,袁校长又突然抓住我的手,仰脸想了想说:“这几年学校分配来了一批新教师,素质都挺好。陈树民校长帮我带了两位,也想请你这位老友带两位,行吗?”刹那间,我已被这位老校长对后辈教师的关爱与厚望所感动,想都未想就爽快答应了。培养科研型的新教师,原本就是我的职责、我的心愿,何况当年市教育局张局长也下达给我这个“带”的任务,尚未圆满完成哩,何乐而不为?
很快两位小青年来到校长室。朱萍身材娇小却十分匀称,姣好的面庞但稚气未脱,一双亮亮的眼睛总是笑意盈盈,令人印象深刻。哦,她还是个“邻家的大女孩”,孩子王,确是当小学教师的精品材料!沈小贤似乎略年长点,娴静,大方,也给我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那天,在北小门口分别时,真的“朱萍就是语文”!嘿,刚刚相识,她就递给我两篇文稿,让我帮助修改。我立即就被她好学精神所感染,当晚推开手头公务,便在灯下认真阅读起她的文稿。读着、读着,我情不自禁地为她那简洁而又富有文采的文字表达能力而惊喜,更为她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拳拳慈心而震动。虽然年久已记不清这两篇文章的篇名,但文中有两句话至今我都未曾忘记。她说:“真正的教育就是唤醒孩子的尊严和自信。”“语文教学首先应当帮助学生把‘字写好‘话说白‘文写通,这是底线也是高标准。”我不是赞赏她在文章中写出这样朴实有声的话语,也不是她把这样的话经常挂在嘴边,最可贵的是她真的把这两句话,变成她教书育人的行为准则,又能切切实实贯彻落实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十多年不间断地尽心尽力,不知疲倦地实践着,真是个好朱萍!
时光是一种奇妙的存在,为现在也为将来,我们需要追寻走过的从前。我想不独独朱萍,还有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也不会忘怀在那湖光山色、鱼虾鲜美的东屏湖招待所学习理论、探讨课题的辛苦而又美好的日子。
1991年起,连续十年,南京教科所在暑期集中十天半月,在远离尘嚣的溧水县风景区东屏湖畔,举办科研型青年教师的提高班,并分配我担任班主任。十年里,大家学习探索过“课堂接受理论的实践”“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发展”“作文TV教学的课型”“《学习的革命》的启示”,“开发右脑的新学习方法——‘学习地图”。十年,百个暑天,朱萍和大家一样在这里认真读书、放胆争论、辛勤笔耕,让潜在的智慧生生不息,使前进的步伐有新的动力。记得,东屏湖的一个夜晚,天空月明星稀,田野不时吹过习习凉风,广阔的湖面波光闪闪,虫鸣声此起彼伏。我与朱萍、姜玲一边沿着湖边长堤散步,一边聊着下午未争论完的话题——接受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朱萍告诉我:“杨老师,我赞成提高教师的素质远比研究教材教法重要的观点。”
“为什么?”我问她。
“因为教师对教材也是接受者,备课是教师的先接受,而先接受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相长的程度。俗话说,半桶水的教师是教不出一桶水的学生……”
沉默了一会,她又轻轻笑着自语道:“要当一名无愧于学生的老师,真的需要用一生的时间,不断完成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太不容易了……”
当晚,朱萍便借走我桌上的《阐释学》《文学阅读学》,之后几个夜晚,她房内的灯光,总是亮到公鸡晨啼。
迄今,我与朱萍相交十余年,她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肯下工夫大量阅读,而且读了就用,就实践。早几年,她住河西,离我家很近,便成了我书房里的常客,还兼任我去书店、图书馆的同伴。我在查看她的听课笔记中,发现她几次写道:“有理论武装的人,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盲从时髦。理论学习会使人在工作中眼明心亮,脚步不歪不斜。”
是的,一个人如果缺乏理论原则,东长一只脚,西长一只脚,总会长成畸形“四不像”,这不是成长!而朱萍从教以来,从不放松对理论的学习,对实践的反思,走上了一条快速成长的捷径。可惜,这一条人人皆知的“成长捷径”,却不是人人愿意去走的道路,也许,是惧怕付出巨大的代价吧。朱萍不怕,乐意付出,所以她真正地成长了!
朱萍的课堂教学,体现了她对课堂接受理论的把握,以及她要张扬的个性。无论是阅读公开课,还是作文展示课,朱萍的思路总是开阔而又清晰,课的结构单纯又科学。她课堂语言亲切、流畅又富激情,更可贵的是她从不把课堂塞满,总留较多“空白”,给学生较大的探索空间。听她的课不仅有一种美的享受,而且往往被那些出彩的亮点,和她创新的智慧所征服,令你回味久久。
1999年在金湖实小,朱萍从教后第一次走出南京,要面对千余名全省同行上公开课,而又是两节新型的没有借鉴的作文TV课《拔牙》,能否成功,我心里一点把握没有。对她而言,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为缓解她的压力,头天晚上,我特意拉她去逛县城夜景。路上,我告诉她:“公开课一定要心中有学生,而眼中没有听课人。”朱萍对我莞尔一笑,依然轻松自信地对我说:“您放心,我的教案,仅是一个召唤结构,没多少字,容易记牢。不过,我对课堂将会出现的种种学情,是做了充分准备的。接受理论强调课堂是动态的,上课时我会集中精力关注学生的‘接受屏幕进行调节。杨老师我不会担心听课人的评价,只怕自己课堂调节的经验和能力不够,缺少机智和火候……”
对她这样的备课,我自然放心了。
果然,这次公开课成功了,称赞声不绝于耳。
这次的成功,不仅极佳地证明了她的课堂教学水平,而且也证实她出色的教科研能力与毅力。不久,她公开的作文课被传开,为此相继受邀去江宁、张家港、溧阳、盐城、淮安等县市上公开课,朱萍的名字渐渐被同行们熟悉起来。这期间,在市内她也没少上公开课,也不缺乏老师们的热情关注。
磨砺十年,创新十年,朱萍2008年一节《聊聊发型》展示课,使她又一次受到广泛肯定,让她踏上教师征程的又一个新平台,让省市小语界又一次了解了她,也让她有了“朱萍就是语文”这样光荣而又沉甸甸的评价。
今年春节,朱萍驾车来看望我。在阳台上,望着楼下姹紫嫣红提早绽放的梅花,我俩不约而同又谈到语文教学。
朱萍告诉我,她正在研读《学习地图》和《全脑学习法》等有关学习理论的书,让学生把画“学习地图”的方法迁移进语文学习中。
“选学习地图?为什么?”我总爱这样问她。
“我无法改变应试教育给学生的压力,但我可以让学生掌握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动用全脑,学得轻松些、主动些,也更有效些……”
她真的心上总是装着孩子,脑袋里总是念着语文教学。这使我又想起陈萍老师“朱萍就是语文”这句评语。
愿朱萍永不愧对陈老师这样的评价。
(杨清生,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南京市教科所理论研究室主任、原北小导师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