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兼容性

2009-12-04 07:50陈雨田
理论导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特征分析

陈雨田

摘 要: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兼容性,是指在当下社会深刻转型这一特定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中不同的倾向性尽管相互干扰、相互影响,但是又能同时共存、各自发挥作用的一种抗干扰能力和动态的、整合中的彼此共存状态。这两个方面是相互渗透、缺一不可的。其中,不同倾向性相互影响的潜在性、客观性是价值取向动态性、发展性的基础;而不同倾向性相互影响的有限性、共存性则是价值取向整合性、导向性的基础。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兼容性;特征分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10-0055-03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兼容性的内涵界定

“价值取向是个体内心关于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知倾向,即当个体面临众多选择时,根据自己的判断,对一些事物认为重要,给以重视,对另一些事物认为不重要,不予重视,这种认知倾向规定着个体的行动和态度。”[1]由此定义可以看出,如果仅仅从价值判断、价值认知和价值选择的层面看,价值取向完全是个人的行为,但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往往又是一个人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即一个人对什么有价值,值得重视,什么没有价值,不予重视,又与其生活体验、社会认知有关。也就是说个体的价值取向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其环境的制约。众所周知,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影响人们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既有中华民族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的价值观念,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特殊的价值观念,更有改革开放以来传入中国的西方价值观念和本土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观念。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社会文化观念的碰撞融合中,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文明与腐朽等各种价值观念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和冲突。而这种观念的碰撞和冲突,最终也会投射和体现在处于价值观念变化前沿的大学生身上,使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中的各种倾向性表现出动态整合中的立体兼容性特征。

所谓兼容性原本是一个电子、电器领域的专有术语,用来描述不同的电子或者电器设备在共同的特定环境中一起执行各自不同的功能的一种抗干扰能力和可以彼此共存的状态。所谓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兼容性,就是指在当下社会深刻转型的这一特定社会背景下,大学生价值取向中不同的倾向性尽管相互干扰、相互影响,但是又能同时共存、各自发挥作用的一种抗干扰能力和动态的、整合中的彼此共存状态。它也具体地包括两方面的内涵:其一,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中,不同倾向性相互影响的潜在性、客观性。其二,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中,不同倾向性相互影响的有限性、共存性。这两个方面是相互渗透、缺一不可的。其中,不同倾向性相互影响的潜在性、客观性是价值取向动态性、发展性的基础;而不同倾向性相互影响的有限性、共存性则是价值取向整合性、导向性的基础。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兼容性的集中表现

从本文开始所引价值取向的定义可以看出,价值取向其实是利益主体根据自身需要以及信仰体系所采取的一种思想和行为走向,它属于价值观的实践问题。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反映着大学生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态度及相应的选择和追求。

1.价值主体定位兼容性的集中表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同在。价值主体的定位问题,即到底是以社会为本位,还是以个人为本位,是价值取向的核心问题,它决定着价值取向的性质和特征,对人们价值取向的选择和价值目标的追求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中,一直强调国家利益至上、社会价值优先的社会本位主义或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深入,传统的以社会或群体为绝对本位的价值取向被打破,以集体为荣的心理定势最终发生了动摇, 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个体价值的肯定,既强化了当代大学生的自我奋斗、自我拼搏意识,也使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定位上更加注重个人利益,表现出更加明显的个人本位倾向。加之,在改革开放和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中所倡导的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也对当代大学生原有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和冲击。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尽管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发展、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其相互的影响、干扰乃至冲击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生价值取向中价值主体定位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的转移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中,现代的个人本位倾向并没有完全取代传统的整体本位,西方的个人主义更没有吞噬本土的集体主义。从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现状来说,我们也不能武断地把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主体定位简单归结为单一的个人本位主义甚至是个人主义。必须看到,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的定位上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并重的兼容状态。有调查显示,“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68.9%的同学选择“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会盲目的以社会利益为重,看具体情况再取舍”。[2]这说明,当代大学生都非常关注自我的利益。他们既本能地反感和抗拒社会本位的价值预设,否定和反对那种为了集体利益而否认个人的正当权益的做法,但又不是脱离集体和社会的极端个人主义。在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这样的问题上,他们既不想追求传统价值观教育中所预设和教导的那种完全的社会本位下的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更不想急转直下完全地滑向那种只求个人利益,不顾国家集体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中,其实是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倾向同时共存、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立体的兼容状态。而与之相应,在兼容性的价值取向主体的主导下所形成的价值取向选择也就必然表现出与之一致的兼容性特征。

2.价值取向选择兼容性的集中表现:社会贡献和个人索取平衡。价值取向选择的变化,随着价值取向内在的主体定位的改变和外在的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日益深入,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得到承认和肯定,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大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价值视野,使当代大学生在日益丰富的生活面前有了更多的价值选择,价值取向选择的方向也更加务实和关注自我。他们不再简单地局限于传统的社会本位价值观主导下所追求的“为人民服务”的价值选择,他们固然热爱祖国,关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具有强烈的为国家为社会多做贡献的意识,也能充分地认识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是,与改革开放之前的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需要、自我成才以及自我情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突出表现出一种务实进取、协调兼容的价值选择。他们既认识到为国家做贡献的必要性,更认识到注重现实回报的必需性。在个人对国家集体的奉献与个人向国家集体的索取之间,在传统价值观所崇尚的义与现代人更加关注的利之间,当面临价值取向的选择时,他们不再简单地偏向哪一边,而是试图努力寻找贡献与索取、义与利的平衡点和最佳结合点。有调查表明,89%的学生赞成“正当地索取,积极地奉献”[3]。在各类调查统计中,持“人生价值既在于对社会作贡献,又同时在于取得社会的报酬”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4]而在让大学生就“积极奉献,合理索取”这一问题表明态度时,有“27.47%的人表示‘非常同意,有64.06%的人表示‘同意,只有7.2%的人表示‘不同意”。[5]这其实也是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选择中所表现出的兼容性特征的一种体现。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积极引导。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我国历来都重视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这也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贯穿并渗透在家庭、学校、社会对整个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的各个方面。这里所提出的以个人与社会并重为基点,对当代大学生兼容性的价值取向进行整合,并不意味着因此而放弃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无私奉献层面的价值观教育和导向工作。个人与社会并重更不可能成为我们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价值取向引导的终极目标。如果说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以个人与社会并重为基点的价值取向整合工作,是立足于当下社会转型的客观实际,着眼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因为刻意拔高而导致的教育效果不佳的现实困境,是为了适应当代大学生价值主体地位日益增强而无私奉献精神却不足的思想和价值取向主流实际的话,那么对当代大学生整合后的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进行更进一步的、更高层次的导向教育,才是着眼于未来的,才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价值取向导向的真正目标和目的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准确把握了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和意识形态本质,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重大的政治意义,为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大学生确立和践行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匹配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和道德操守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指导作用。”[6]因此,必须运用大众传播媒体,积极广泛地宣传和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与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行为,针砭和批评与其不一致的行为,从而对当代大学生整合后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种无形的约束效应,并最终得以进一步地规范、调适、引领,使整合后的价值取向朝着更高、更远的正确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大学生价值观矛盾分析与对策[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6).

[2]邱玲、龚春明.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调查报告[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9).

[3]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库1997年高校学生调查问卷[Z].

[4]武艳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状况及特点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4,(12).

[5]郗杰英.新学子当代大学生研究报告[Z].郑州:文心出版社,2003.

[6]霍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9,(1).[责任编辑:孙 巍]

猜你喜欢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特征分析
2012 年南海夏季风特征分析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基于PowerPC的脉内特征分析算法的工程实现
不良汽车驾驶行为特征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特征分析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