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丽
全纳教育是21世纪基础教育发展的趋势。全纳教育理论指出教育要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为普通学生设立的教育机构亦应接纳所在地区的各类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并为其提供适应需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所有学生应一起学习,无论学生有何种困难和差异,都要努力促进他们有效参与学习过程,减少被排斥的现象。
依据这理论,我校自1989年开始进行随班就读的实践与研究,1996年被区教委确定为宣武区听力障碍学生随班就读研究基地学校,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随班就读优秀学校。近年来,我校进行了全纳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将创办全纳教育学校作为办学目标。
一、研究教师发展需要,明确发展目标
我校是所普通小学,现有教学班15个,在岗教师45人,学生382人,其中随班就读学生9人(包括听力障碍3人、智力障碍3人、自闭症3人),有学习困难、肢体不协调等其他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20人。
全纳教育是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无论其身体、智力、语言等生理情况如何,也无论其民族、性别、年龄、语言是否有障碍以及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只要可能,所有儿童就应该起学习。全纳学校应该做到,接受并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既要采纳不同的教学进度,也要通过恰当的课程设计、系统安排、合理利用教学策略和资源,并与社区合作,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关注每个学生,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因他们的障碍而被歧视或排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融入集体生活,并获得不断的发展。
为此,我校将“接纳、包容、发展”的理念落实于办学的全过程,针对刘学校生源和师资的实际,认真分析研究教师的发展需要,从教育理念、教育情感和专业技能三方面明确了教师专业化发展追求的目标在教育理念上,面向全体,善待差异,在教育情感上,全心投入,全程关注;在专业技能上,普特融合,多元发展。通过“制定目标、骨干培养、科研带动和团队建设”等有效的发展策略,促进每一个教师的发展,最终实现教师团队的和谐发展。
二、落实发展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有效的发展策略是实现办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载体,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形成办学特色的保障。
1.“制定目标”——构建学校发展愿景
学校是一个生命体,是师生围绕定的目标和理想而奋斗的共同体。办学理念的形成,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学校文化积淀的结果。
办学理念要成为全体干部教师的共识,并通过全体干部教师的教科研实践来落实。我校逐一分析每个教师的优势、发展潜能,以及目前工作中存在的暂时困难。2007年9月,学校以北京市小学规范化建设为契机,认真制定5年发展规划。教育教学各主管干部、各学科教研组制定部门发展规划,明确部门发展目标和责任人。教师则在自我分析、自我诊断的基础上,制定个人5年发展规划。
学校运用“制定目标”策略,引领教师学习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为契机,带领干部教师认真制定目标,对照目标不断反思总结,促进每个教师的发展。
2.“骨干培养”——促进教师整体发展
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骨干教师的培养是关键。学校制定了《校级骨干教师选拔与管理办法》,为每个骨干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定期将成长档案向全体教师展示交流,定期总结、评估他们的发展情况,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学校通过“五个优先”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即优先安排参加市区培训,带薪脱产学习优先安排到农村支教,优先安排承担接待任务、临时代课任务等,优先安排担任特殊教育资源教室辅导教师,优先安排承担利研课题研究。学校组织他们参加理论学习,参加拓展训练,参观交流。学校实行组长负责制,让批骨干教师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通过“骨干培养”策略的实施,骨干教师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有了一定提高。到目前为止,学校区级“1-4-1”骨干教师从2004年的2人增加到6名,校级骨干教师1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8.9%。骨干教师的发展,促进了全体教师的整体发展。
3.“科研带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是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主要包括教学能力(施教能力)、研究能力(教科研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教师只有依托教科研,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才能获得不断发展。
学校坚持教科研有机结合,不断完善“科研日制度”,建立“校长——主管副校长——教学主任一教研组长——教师”的教科研层级管理网络,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科研管理机制。对教师开展教科研提出“五个”的要求。学校先后承担或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十五”规划课题《全纳性班级语文教学分层评价的研究》、市级课题《学科教学创造能力的培养与研究》的研究。学校定期举办“学生心理特点与课堂教学”、“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分层教学”等专题讲座,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评比活动,为每位教师建立教科研档案,定期展示交流。
学校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科研活动,落实“科研带动”策略,促进了办学理念的落实和向教学行为的转化,也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团队建设”——增强教师集体凝聚力
专业精神的提升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团队建设”策略,是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精神的有效途径。
学校运用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理论,从基层团队建设做起,实现每一个要素的优化,促进整体的优化。学校组织教师阅读《第五项修炼》,进行拓展训练。每个学期各组认真制定发展计划,明确发展目标、组训组规。组内成员一起动手美化组内环境,定期开展团队建设活动,活动前组长带领组员认真制定方案、活动中全员参与组长负责、活动后总结提升全体交流。各组教师在组长的带领下参观博物馆、观看奥运展览、考察恭王府
丰富多彩的活动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教师的文化品位,加强了教师间的沟通与理解。学校以组为单位开展朗诵比赛、抖空竹比赛、读书心得交流等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增强组员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凝聚力。学期末先进组评选,成为展示年级组团队建设成果的平台。
三、全纳教育,促进了师生及学校的发展
在多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了全纳教育教学策略,即个别教育计划策略、分层教学策略、协同教学策略、资源教室策略和多元评价策略。我们以语文、数学两个学科为重点,任课教师在前测的基础上找准学生的现有水平,为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个别教育计划。教师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既考虑到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又考虑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每个学生学习的困难点,
设计落实计划的形式方法、保障措施、评估标准等,为了将计划落到实处,教师在个别教育计划中设计了“课上表现记录”、“课外辅导记录”、“家庭辅导记录”,形成了以个别化教育为保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外辅导和家庭训练为基础的随班就读教育模式。
经过不懈的努力与探索,我校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面向全体、善待差异”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尊重、理解、关爱每个学生,特别是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教师中蔚然成风。学校里每一个教师都和名学习困难、行为习惯有待提高等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建立了“手拉手关系”,每个随班就读学生,都有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分别为他们精心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他们还会在资源教室得到资源教师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优秀学生更会在教师的鼓励下不断发展。
教师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不断提升。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投入到学生的发展上,通过分层教学、协同教学等形式全程关注每一个学生。学校总结提出的“个别教育计划策略、资源教室策略、分层教学策略”等全纳教育的教学策略,在全市介绍并推广。4年中,教师370余人次在国家级、市区级教科研工作及教学评优中获奖。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开展随班就读的过程中,健全儿童从残障儿童身上学到了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随班就读,实现了健残互促、互动双赢。为此,学校先后有8名学生被评为市区十佳少先队员、全国好儿童,其中有3名随班就读学生,两名助学伙伴;学生在市区各项比赛中获奖556人次,有3个班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班集体。一批有爱心、有耐心、爱学习、有礼貌的少年儿童正在茁壮成长。
几年来,学校育人环境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先后荣获宣武区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北京市敬老文明模范学校、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学校等市区级先进称号17项;出版了研究专著《杏坛育苗录丛书·融入全纳》:随班就读教研组连续4次被评为北京市随班就读优秀教研组:资源教室被评为北京市一类资源教室:美国、德国、新加坡以及兄弟省、市、区的教育同仁纷纷慕名前来学习、考察、交流。在“接纳、包容、发展”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有利于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普特融合,和谐发展”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作者单位:北京市宣武区上斜街小学)
编辑朱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