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考与实践

2009-11-05 05:09李晓东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思考实践

李晓东

摘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以质强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根本策略。通过建立校本研训制度、实施课题带动和活动推动策略、发挥“名师工作室”专业引领作用以及开展多元化教师培训等实践活动,积极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思考;实践

素质教育要取得实效,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取决于教师专业化水平。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大街第一小学一直把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以质强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策略。我们从深刻认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出发,立足学校实际,积极探索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与方式。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办学效益的不断提高。

一、深刻认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

1、正确理解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现专业自主,体现职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化总体来说就是要有独立的知识系统,有特定的能力要求,有特殊的伦理标准及人格要求等,这可以理解为教师工作的专业性。教师是一个专业化的职业。教师专业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教师本身的专业化,即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和结果;二是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和结果,即教师教育。

教师专业成长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内涵有三个方面:第一,价值观引领下的教育理念与专业精神的不断重构与塑造,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定向。第二,基于广泛学习的专业和非专业知识的不断拓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基。作为一个专业化的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达标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可以分解为三个要素,即专业基础知识、专业主体知识和专业前沿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为从事某种学科教学打基础的知识,这个层次的知识越扎实、宽厚,就越能促使专业主体知识的发挥。专业主体知识是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功,它包括本学科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资料、基本工具和基本方法。专业前沿知识,一是指专业发展的前景,包括对所教学科专业发展趋势的分析与预测;二是指学科知识的改革动态;三是指与专业知识直接相关的新兴学科知识。第三,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基础上的教育智慧的不断提升,是教师走向优秀和卓越的重要标志。教育智慧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感悟、反思过程中,对教育教学工作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驭、深刻洞悉、敏锐反应和灵活应对的综合能力,是教师应该不断追求的目标。

2、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

教师是一种高度自律的职业。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本人对教育情境中自己专业现状的总体认识、评价、体验和期望。增强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关键在于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机。激发教师内在的成就动力,促进教师把职业作为专业,再提升为事业,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1)敦促教师制定专业成长的自我规划。教师制定专业成长的自我规划包括如下步骤:一是自我分析,全面认识自己的能力、兴趣、优势及缺陷;二是环境分析,使自己的成长与学生、学校、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认清自己的成长定位;三是确立专业发展目标,列出优先发展领域、长期和短期发展目标;四是拟定专业成长路径,设计行动方案。提高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针对性。教师制定专业成长的自我规划,应把不断学习和反思、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构建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点。

(2)把实践反思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和提升教学质量的源泉。学校帮助教师建立“学习-实践-反思”的智慧生成路径。为了提高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水平和能力,学校在所有的评课活动中,教师本人都要进行自评。学校还要求教师每天写教学反思,及时地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教学心得、课堂效果和可持续性的教学效应补充在教案之中。

(3)大力提倡教师有职业理想和奉献精神。一方而引领教师增强教师的专业责任感,保持积极上进的态度,逐步达到高水平的专业境界。另一方面在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将刚性的量化管理和人本化的绩效管理相融合,对教师专业成长进行细化管理,注重阶段目标的达成。还有就是帮助教师进行积极归因,提高教师的工作效能感,激发教师内心的成长渴望,把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个体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使教师逐步精通育人业务和教书业务。此外,在激励教师敬业奉献的同时,承认和尊重教师的个人利益,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师的物质利益。以避免和消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二、以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建立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校本研训制度

我们的校本研训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与培训,是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教师在职研训模式。开展校本研究与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包括教师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的整体性革新。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学校制定并完善了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校本研训制度,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制度支持平台。系列校本研训制度包括理论学习制度、名师工作室制度、集体备课制度、反思交流制度、评教评学制度、质量监控制度、科研成果的评选和奖励制度等。这些制度突出了旨在引导和激励教师自觉学习、独立思考、善于合作、不断反思、总结积累的特点,为教师专业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

2、实施课题带动和活动推动策略

课题带动,是指在校本研究中以核心课题带动小课题。一方面以学校立项课题为核心,围绕学校主课题,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和次级子课题,也称为小课题,通过小课题招标的方式,形成“主课题——子课题——小课题”的课题研究网络。另一方面把课题研究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以年级组和学科组为单位组成课题组,形成“学校——年级组——学科组”不同层级课题组组成的科研管理网络。开展全校全员参与科研的合作研究,有效拓展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力度。“十五”期间,我校承担了各级各类课题14项,有75%以上教师拥有研究课题。进入“十一五”,我校承担了国家级子课题以及省、市、区规划课题12项,每个教师都参与课题研究。

我们倡导“小题实做”,扎实开展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校本研究,使教师人人有课题、人人会研究。教师用自己的行动去解决自己的问题,问题解决了,课题研究就成功了。

活动推动,是以校本研究与校本培训的活动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第一,开展“课例研究”活动。这是“教学与研究一体化”的教研活动。这种活动追求的是:把课堂教学改革建立在研究基础之上,把教学研究扎根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中。通过教学进行研究,并且使研究直接指向教学行为的改善、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促进

教师专业成长。第二,开展以研促训活动。即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拉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我校的科研活动,实行校本研究与聘请校外专家讲座相结合,并以校本研究、小规模专题讲座为主,讲座内容也紧紧围绕正在运行的研究课题,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与操作指导,同时包括传递教育信息、普及科研知识。这种专题式小规模的以研促训活动,针对性强。指导性强,能够及时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效果比较明显。第三,开展教师阅读和教师论坛活动。基于教师专业成长应该走出“业务高原区”、解决“知识有效期”的需要,以及应对多元化知识冲击和适应新教育形势的需要,我们提出“让阅读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的理念,营造“书香校园”的阅读氛围。创造阅读的条件。每学期推荐五本书。教师可自行选择两本必读,学校定期检查,领导有批语。成立了“校园清风”教师读书沙龙,每两周进行一次读书与创作的交流活动,让教师享受阅读的乐趣,培养教师的专业阅读习惯。

我校的教师论坛,每次都侧重一个主题,讲观念更新、讲能力提高、讲主动学习。教师论坛使教师的视野开阔了。思考深刻了,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全校教师在资源共享中得到了专业发展。

3、发挥专业引领与示范辐射作用

(1)建设“名师工作室”。

我校自2003年6月选出第一批校园名师。就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并不断加强名师工作室的建设。“名师工作室”是以名师为核心,把相同学科不同层面的校园名师资源整合起来,每个名师工作室由校园名师和教学新秀组成。“名师工作室”把名师放到学校整个教研活动中去,不但充分发挥名师的作用,而且让他们在与广大教师互动交流中汲取营养再提高。“名师工作室”采用“课题带动、读书研讨、处方指导、实践反思”的工作策略。主要的引领方式:一是通过名师的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通过名师参与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全程指导或单项指导,以及课例分析、教学问题恳谈等方式,加强指导性教学管理,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感悟能力;三是通过名师“网上课改指导室”、“课改问题专页”、E-mail、BBS、QQ等方式进行信息交流,为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保障;四是通过与名师共讲,交流各自在实践中的启示、感受和体验,让每位教师都能有收获,从而突破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阻碍。

(2)学校领导干部轮流做学习辅导讲座、上示范课。引领教师以问题为驱动,以案例(课例)为基础,以研讨为核心环节,帮助教师建立“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智慧生成路径,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水平。与此同时,积极主动地争取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借助专家、教研和科研人员的高水准学术系列讲座和跟进式指导,提升专业引领的层次。

(3)发挥学区跃学校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我校作为学区长学校,把校本研究与学区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统一起来。依托“名师工作室”,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实现高质世的专业引领,使教师走上基于合作的专业发展,提升了学区校整体发展水平。具体做法:一是通过名师送教的示范课引领,有效促进学区校教师执教能力的提高;二是通过领导与名师共同听课、评课,广泛开展课例研究活动,引领学区校教师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开展多元化的教师培训

1、教师培训形式多样化

我校的教师培训,按教师的不同类型,组织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师校本培训和送外培训,以校本教师培训为主。主要包括新教师职初培训、教师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青年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名师培训等多种途径。

(1)新教师职初培训。是指新分配、新调入的教师和新聘任的教师在上岗前和上岗初期的培训。通过职初培训。使他们在较高的起点上进入角色。尽快适应学校持续发展和教师高质量专业发展的要求。

(2)教师全员培训。是指在岗教师的全员培训。包括通过会议的形式进行全员教育;利用校报和校园网站为教师的学习提供直接的资源;专设网页对教师进行新课改、课题研究等方面的培训。

(3)骨干教师培训。在教师全员培训过程中,重点对年级组长和中层以上干部进行培训,提高骨干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新课程改革所必需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带动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4)青年教师培训。有计划地开展青年教师培养提高工作,鼓励他们主动发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个人专业发展。发现和培养典型,使他们三年内成为教师骨干。

(5)班主任培训。重在培养年轻、优秀、骨干班主任,从而建立一支适应我校持续发展的班主任队伍。

(6)名师培训。按照“重点选拔、梯次培养”的原则。每年培养出一批校园名师,加强“名师工作室”建设,抢占教育人才高地。

2、教师培训内容模块化

我校的教师培训,从学校实际和教师需要出发,合理安排校本培训内容,把培训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模块,包括师德培训、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培训等多项内容。

(1)师德培训。学校定期开展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师德案例分析活动倍受教师的欢迎,使教师真正做到依法施教、教书育人。

(2)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更新教师的学科知识,使教师拥有合理的、完善的知识结构;更新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方法,使教师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帮助能力差的教师提高教学效率,进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3)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培训。坚持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人研修相结合,注意挖掘和运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有关案例进行培训。

在各类培训中,实现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升教师对学校办学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并使学校一直保持自身教育优势,实现了率先发展。

我校通过几年的培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全校百余名教职工中,有特级教师2名、中学高级教师7名、小学高级教师95名;有各级名优教师、骨干教师93名,其中国家级7名、省级21名、市级30名、区级35名(不重复统计);有各级优秀课教师102人次。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红旗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家级校本教研实验基地校、国家级外语实验基地校、辽宁省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研究基地学校、辽宁省教学改革先进校、辽宁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沈阳市教育改革示范校、沈阳市常规管理示范校、和平区标兵单位等荣誉称号。

实践证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质量,应该作为永恒的主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既要激活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又要改进和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控制和影响。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成长思考实践
对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认识与思考
影响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在研讨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