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建闽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所需要并追求的课程文化是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科学与人文整合、向生活世界回归和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几个层面体现其基本内涵和特点。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课程文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文化作为课程改革的深层因素和重要目标,逐渐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对高中地理课程文化的研究、对丰富高中地理新课程理论、实现高中地理课程的文化价值、促进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引导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活动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课程文化的涵义
课程文化是在课程形成、实施及评价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从文化的角度看,课程文化包括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课程精神文化;从课程的角度看,课程文化包括课程目标文化、课程内容文化、课程实施文化和课程评价文化。笔者将从课程的角度来探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程文化。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所需要并追求的课程文化
1、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的课程文化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主体存在的意义,特别是将个体存在的价值意义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并注重在多样性、个别性中把握课程文化建构的意义,被传统课程文化所忽视的个体情感、意志、愿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得到了应有的肯定。在课程活动中。体现对生命的关注和对生活的关怀,充分体现人性化本质,尽可能缩短师生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的生命力得以开发、灵气得以展现、精神世界得以张扬。这些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对人的主体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关注。
2、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
高中地理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融自然性和人文性于一体,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整合优势,高度关注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社会精神的和谐发展,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于课程的“文化内涵”之中。科学和人文走向融合,使科学人文性成为新课程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3、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课程文化
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文化,在课程目标上以人为本,致力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在课程内容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充分挖掘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以扩展课程发展的空间;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教学双方的对话与沟通。回到生活世界之中,就是要让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生命体验成为课程文化的中心。沟通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联系,使学生重新成为教育生活的主体。
4、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
高中地理新课程注重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实现是一个师生共同合作的过程,既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学不仅需要单向的灌输,更需要师生之间积极的对话,在对话中实现知识建构与内化,实现主动发展;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角色。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强调师生之间平等基础上的合作,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过程中知识的有效建构,强调通过对话、合作、探究形成学生积极学习的意愿、主动学习的习惯、不断学习的能力、批判和创新的精神。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课程文化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4个层而上体现其基本内涵和特点。
1、多元价值取向的课程目标文化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目标重新进行了规范,创造性地将课程目标列为总目标和分目标。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主要有以下4种价值取向。
第一,强调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价值取向。
第二,强调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价值取向。
第三,强调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价值取向。
第四,强调情感陶冶,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价值取向。
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除了课程总目标外,还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3个维度的分目标,三维一体,层层递进。
第一,知识与技能——基础目标。新课程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把知识与技能作为一条重要的课程目标,强调地理教育要“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要求学生“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这一目标既对基础知识作了具体规定,又在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了相应技能学习与培养的要求。
第二,过程与方法一特色目标。这一目标突出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还关注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关注学生在提出地理问题、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资料、回答地理问题这一完整过程中的表现。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深层次目标。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渗透、熏陶,集中体现在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之中。这一目标包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这一目标强调要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还十分强调要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习惯。
2、多样、开放的课程内容文化
高中地理新课程由共同必修课与选修课组成,课程内容结构中使用“模块”制。共同必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由“地理1”、“地理2”、“地理3”3个模块组成,涵盖了现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必修课程的3个模块,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在教学实际中可视具体情况对模块的学习顺序、模块中的内容进行自由组合。
选修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发展学生个性。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7个模块组成。选修模块涉及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各个层面,选择的内容大都关注人类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于选修课程的学习顺序不作具体规定,选修课可以在必修课之前、之后或者同时开设。选修模块的设置大幅度增加了高中地理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
高中地理新课程具有多样性、选择性、开放性的特点,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多元的学习需要,尽可能地保证每一个学生选择课程内容的潜能都得以最大程度地发
挥,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3、参与、合作的课程实施文化
高中地理新课程着眼于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营造环境;强调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做、亲身体验、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小组合作、勤于动手、感受体验等为突出特点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批评性思考以及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知识经验、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同步增长。高中地理新课程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增加了“读图思考”、“阅读”、“活动”、“案例”、“问题研究”等教学内容。每一章结束部分设置的“问题研究”部分,侧重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紧密配合各章节正文内容,提出研究的主题,设置问题情境,提供问题研究的思路、步骤和相关知识资料,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活动”部分引导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自去实践,去收集信息、整理加工和应用各种信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他们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评价文化
地理课程评价是地理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地理课程评价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地理教师不断提高和地理课程不断发展。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评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高中地理新课程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倡导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要关注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第二,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和针对性。地理学习评价方式,有的适用于评价学生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达标程度,有的适用于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有的则在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现与发展状况等方面有独到价值。因此,评价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从实际出发,选择和运用适当的评价方式,以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式的优势。
第三,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互动化。高中地理新课程评价的评价主体从单向转为多向,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学生、教师、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评价。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评价者在民主、平等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相互沟通,增进双方的了解,形成积极、友好、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
[参考文献]
[1]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4)。
[2]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赵传兵,陈海霞,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4]梅桃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