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跃萍
“阅读”通常是语文课要解决的学习任务,数学教学中也需要“阅读”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数学也是一种语言,而且是一种高度概括、简洁精要,甚至是精心设计的语言。数学课上经常存在阅读理解的问题,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数学不仅是数字运算、空间关系和逻辑思维的问题,阅读能力也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必要前提。下面简单说说我在长期的低段数学教学中“数学阅读”实践的有关策略。
策略一:“数学阅读”内容生活化
1.创设生活情境,培养阅读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低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中把生活情境呈现出来,让学生充分阅读,从情境图中获得信息,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在小朋友认识10以内各数的时候,我给他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校园图,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分别找出数量1、2、3、4……的东西,再找出教室中可以用数字表示的物体,说给小朋友听一听。课后又让学生找一找,家里的哪些东西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学生找到了许许多多:我家有一台电脑,2台冰箱,3张床,4只空调等等。
2.创设问题情境,提高阅读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认识人民币》,学生认识了人民币的面额,了解了简单的计算后,让学生去超市,调查商品的价格,在课堂上展示部分信息:
乒乓板8元,足球15元,皮球6元,玩具飞机40元,玩具机器人45元
让学生说说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说:我发现玩具机器人是最贵的;皮球是最便宜的;玩具飞机比玩具机器人便宜一些;足球比乒乓板贵一些……再让学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学生发言非常踊跃:买一个足球和一架玩具飞机要多少钱?足球比皮球贵多少钱?乒乓板比玩具机器人便宜多少钱?买所有的玩具要多少钱?……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的方式,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商品信息,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并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反馈,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阅读能力。
策略二:阅读过程活动化
1.在操作活动中阅读
在学习《平面图形的拼组》时,小朋友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用四个同样的正方形拼成了长方形或正方形;用同样的三角形拼出了六边形、三角形、梯形、棱形等;用小棒拼出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加深了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而且加深了对“转换”这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学生认识了人民币的面额以后,让学生4人小组开展兑换人民币的游戏,学生会想出很多换成一元、一角的方法。在操作活动中,学生通过阅读,捕捉到许许多多的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再创造,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了愉快的情感体验。
2.在合作活动中阅读
教学《摆一摆,想一想》时,我让学生进行了三次合作活动。第一次活动:出示数位表,让学生说说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请一位小朋友把3颗围棋子全部放进数位表,复习数位和位值,问:用3颗围棋子还可以摆出哪些数,让学生同桌摆一摆,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摆出来的,交流不同的摆法。通过比较,学生发现按一定的顺序摆,是比较好的方法,因为这样摆,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第二次活动:让学生任选1颗、2颗、4颗、5颗围棋子,按一定的顺序摆,同桌一人摆,一人记录。交流时,指名说说用几颗围棋子,摆出了哪些数,老师把摆出的数按顺序输进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数的变化规律。然后老师写出用6颗围棋子摆出的数60、51、42、34、24、15、6,学生很快就发现“34”这个数用7颗围棋子才能摆出来,正确的数应该是“33”,由此表明,学生对摆出的数的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第三次,学生4人小组活动,任选7颗、8颗或9颗围棋子,在脑子里摆,记录摆出的数。交流后,老师再次把这些数输进表格。最后,让学生仔细阅读表内的数,说说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由于学生合作认真、阅读仔细、交流有效,很快地找出了规律:横着看,相邻的数每次增加1、下一行比上一行多一个十;竖着看,这些数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十位上的数字每次增加1,个位上的数字则每次减少1;斜着看……;还发现,摆出的数的个数总是比围棋子的颗数多1个。
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想自己所想的,做自己想做的,说自己想说的,不但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而且把阅读、操作、语言、思维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涨,思维异常活跃,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策略三:阅读方法多样化
1.重视转化
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让学生用9根小棒,摆成正方形,学生通过操作,发现9根小棒可以摆出两个正方形,还多一根小棒,也就是9里面有2个4还多1。然后引导学生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表示操作结果,让学生尝试着写一写,引导学生评价、分析、阅读、比较,说说9÷4=2……1,9、4、2、1分别表示什么,让学生知道“1”是摆正方形剩下的小棒,在数学里就是“余数”。最后,让学生尝试着写出竖式,再结合实物图、横式说说竖式中各数表示的意思。
要想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横式、竖式的书写,不是一件为难的事,然而,学生会写式子,并不表示他们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已经理解到位了,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从宏观的角度观察、阅读,才能有效地实现图形、符号、文字三种形式相互转化,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抽象的数学知识,思维水平才能不断提升。
2.建立模型
对数学问题的阅读理解最终要建构合适的问题模型。在问题中,常常有某些信息的缺口,在问题的给定条件和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总是包含了很大差异,这就要求解决者调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弥补这种缺口和差异,形成关于问题的内在表征模型,将问题和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程序性知识联系起来,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
在执教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时,依据教师用书的要求,是要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问题,与“几里面有几个几”的知识联系起来,然而,在学习除法时,教材并没有出现几里面有几个几,只要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算式的意思就可以了,这样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无法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在新课前强加给学生?这不是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仔细研究教材,发现有这样的叙述:“小红摆一架飞机用了5根小棒,小丽用10根小棒摆了两架飞机,用了2个5根,是小红的2倍。”从这几句话里,我分明看到了乘法的含义,于是我从操作入手,引导学生把几个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问题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合具体的情境,学生顺利地解决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