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节选》教学设计

2009-10-28 07:01李朝霞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疑难笔者大学

一、设计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情操,达到“以情育智”“以情育德”的人文主义新目标。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得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设计中,笔者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先是让学生在自学中找出疑难点,接着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最后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来不断提升思想品位。

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培养健全人格,保护学生个性的前提,就是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地发展。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二、教材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但文意较浅显,而且没有生动的吸引人的情节。

在文言字词方面如果课堂上采取逐字逐句翻译的方式,会让学生觉得很枯燥,教学效果反而不好。但是如果不解决字词问题,有些地方学生理解又会有失偏颇。于是笔者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再搜集学生自学中存在的疑难点,这样,在课堂上,就只需解决学生的疑难点,而且又能让课堂达到有效性。

在内容的赏析上,笔者认为本文不适宜对文本作过多地探究,只需让学生了解《大学》的“三纲八目”的内容及联系即可。关键是要让学生从中吸取精神营养,于是笔者在其中挑选了一些能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名句警句,并让学生联系自身和社会实际进行评析,让学生加强理解,加深印象。课后再就其中一句写一篇小短文。

三、教学目标

1.《大学》是儒家经典著作,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本课的学习中,应当让学生对其中的思想有个基本的了解,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2.让学生认识到“修齐治平”的重要性,并培养加强自身修养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问:我们在《师说》中曾学过这样一句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中的“小学”是什么意思吗?

生答:小的方面的学习。

师问:那么,这小的方面指什么呢?

生答:指的是“句读”。

教师补充:在古代,句读是属于小学问,也就是“小学”。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响应韩愈的号召,去学习儒家的经典之作——《大学》。

(二)解题

师问:这里的“大学”又作何解释呢?

生答:“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应是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教师补充:

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另外,古代的大学还可以指古代天子所设的学校。教以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

(三)初步感知——朗读课文

1.小组分组朗读

2.正音

忿懥(zhì)偾(fèn)事

(四)自学检测——解释下列划线字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使…彰显;美好

2.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推究

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表现,显露

4.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使……谨慎

5.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对于;有偏向

6.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越出家族

7.弟者,所以事长也 通“悌”,敬爱兄长;用来…的

8.上恤孤而民不倍通“背”,违背

9.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尊敬;长辈

10.有财此有用 就

(五)难点突破——疑难句翻译

1.展示学生课前问到的难句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2)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3)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4)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2.小组之间相互讨论

3.全班一起讨论,教师点拨:

(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解析:第一个句子中,很多同学不知道“诚其意”的解释,于是笔者带着大家先注意整个句子的句式,这是一个判断句,“诚其意”也就是“勿自欺”,再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勿自欺”,此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类型,正常语序为“勿欺自”,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反面推敲出“诚其意”的意思了,也就是“使自己的心意诚实”。

第二个句子要翻译好,关键在于三个字的读音:恶(wù)恶(è)臭,好(hào)好(hǎo)色,自谦(qiè通“慊”)。

本句的翻译为: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这叫自我满足。

(2)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解析:在解析这句话时,笔者从同学们最容易解释的地方入手,先问大家“则何益矣”如何解释,大家都说是“那么又有什么用处呢”,于是笔者再问“做什么事情有什么用处”,于是学生很快就从前文中寻找到了答案:掩其不善。于是此句中的难点“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就很容易解释了。

本句的翻译为:别人看我们自己,如同洞察我们的肝肺一样,那么(掩其不善)又有什么用处呢?

3.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解析:很多学生问到了此句的翻译。笔者知道那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翻译不合逻辑,于是请一学生把他的疑惑点说出来,学生说:“尧舜是贤君,老百姓顺从他,那是合情理的,但是桀纣是暴君,为什么天下人也顺从他呢?而且这也与历史不符。”把问题找出来后,师生达成共识,问题的症结就在一“从”字,那么它除了可以翻译为“顺从”之外,还可以译为什么呢?于是,大家通过组词法的方式找到了适合本句的翻译“跟从”。

本句的翻译为:桀纣用暴虐来导引天下,民众就跟着(凶暴)。

(4)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解析:解决这个句子的翻译的方法是:对句互译法。先让学生寻找与此句句式相同的句子。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前面一句“有诸己而后求诸人”,而这个句子有课下注释。然后采用对译法,很快就能发现最难解释的词“非”应该也是个动词,然后再结合《逍遥游》中的句子“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很快就能得出“批评,指责”的义项。

本句的翻译为:(君子)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

(六)文本探究

再读课文,自主探究:

1.《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请在文中将其找出来。

答: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要达到身修,需经过哪些步骤?

答:四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3.“八目”的关系是怎样的?哪一个是根本?

答:“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基础,做好这些的目的是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条件,“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问题设计解析:有些老师一开始就将《大学》的主题介绍给了学生,笔者认为本文内容较浅显,正是训练学生提炼信息的好蓝本,而且通过思考,提炼,学生对《大学》主导思想的印象也会更深刻,更能够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明了“修齐治平”的重要性。

(七)课文小结

《大学》三纲八目的人生图式具有成熟的理论创造,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历史中一代又一代文化精英的特定道德人格,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并造就了独特的中国人生精神,成为传统文化予以我们的一份宝贵精神遗产。

(八)发散与探究

有人说《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有人却对其中的某些说法颇有非议。

请在下面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句联系社会和自身实际进行评析。

1.君子必慎其独也。

2.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3.格物致知。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5.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6.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7.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教师总结:

如果一个人缺乏基本的道德修养,就不可能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我们应加强自身的修养,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应遵守道德规范。能否永远做光明磊落的人,关键也许就在你不为人注意的一刹那。

(九)学生齐读老师寄语(投影仪展示)

播下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十)作业

在文中挑选一句你感触最深的句子,联系社会和自身实际进行评析,并将之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五、教学反思

1.文言文的字词落实中,应该要有较强的针对性,解决的应是学生中存在的难点疑点,不能天女散花式般没有重点。学生其实喜欢解决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设计他们自学中的疑难点,在迎合他们的这种心理的同时,也能较好地将一些知识点贯穿其中,既能让学生乐在其中,又能让他们学在其中,收获在其中。

2.教师课前多付出点,学生课堂上的收获就多一点。课前的疑难点的搜集不仅很好地节约了学生的课堂时间,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

3.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在设计一些问题时,我们要相信学生具有能力自己解决。

(李朝霞 湖南省岳阳市岳化一中 414014)

猜你喜欢
疑难笔者大学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老师,别走……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大型字书疑难字新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