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会知识理论视野下的语文教学

2009-10-28 07:01党永海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显性交流理论

一、默会知识理论的涵义

默会知识的概念见于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兰尼在1958年出版的《个人知识》一书。他将人类通过认识活动获得的知识区分为“缄默”和“外显”两种形式。默会知识又称缄默知识、内隐知识,一般在行动中呈现,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无法通过语言文字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显性知识主要是关于事实和原理的知识,它可以用文本的形式进行传递。相对于显性知识,默会知识难以规范、难以捉摸,具有浓郁的个人色彩,它更多地需要借助个人特长、习惯、信念等表现,而且不易保存、传递、掌握和分享。这一理论提出后,在西方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很快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并开始用缄默知识论来探究教育问题。本文试图从缄默知识理论的角度来探讨我国语文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二、默会知识理论与语文教学的契合

默会知识理论认为,默会知识是内隐地存在着,具有个体性、情境性、社会文化性、模糊性、直觉性等特征;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讲究“感悟”“迁移默化”等,二者之间有契合之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很多知识、方法、技能、情感等,由于说不清道不明的理由,无法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准确而外显的交流,使学习陷入一种尴尬境地。有的教师简单将此归因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玄之又玄”,归因于学生缺少悟性,其实,这大多是由于教师不了解默会知识理论造成的。语文课程标准首要的基本理念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展开的。这里的“知识”很显然是明确的语文知识,而“能力、过程和方法”属于“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默会知识范畴,“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是高度个体化不易言传,并深植于个体的行动和经验中。因此,如果说语文素养是一座冰山的话,那么明确的语文知识只是露出冰山的一角,而“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是隐藏于水面底下的大部分冰山。过去,正是由于重显性知识,轻默会知识,显性知识与默会知识的学习各走各的路,造成了高分低能、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后果。笔者认为借鉴默会知识理论,改革语文教学,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三、默会知识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将默会知识转化成外显知识,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显然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倡导师生平等交流、真诚对话的理念。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会将隐藏在“冰山”水面下的知识轻松地浮现出来。在师生的交流或生生的交流中,思想会发生碰撞,碰撞的过程中会自然地将缄默知识调动出来,用“言语”显性化。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经常会听到一些“另类”的发言,千万不要对之当头棒喝。要知道这正是学生独特的“哲学”及独特的审美观的体现,在他自由的思维过程中,这些平日潜伏在脑海深处的知识即缄默知识由隐藏的状态变为较清晰的言语表述,对学生而言就是极大的进步。至于见解是否恰当合适,教师当然应给予指导。良好的教学效果必以教师尊重学生,能够平等的与之交流为前提。

2.创设多样的课堂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地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将学生的默会知识挖掘出来。人只有在带有情感的状态下,所学的知识才会积极地外化成能力,尤其是语文少不了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有时,语文教师富有智慧地发问也是使学生的缄默知识迅速外显的催化剂,它融入了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富有艺术感染力,因而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缄默知识得以显现。

3.重视文化差异,深入挖掘文本内涵,充分利用默会知识的文化性,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学语文教学》曾发表过一位在美国教中文的教师的文章。说在教《荔枝蜜》这篇文章时,学生自由提问,竟提到作者为何称别人“同志”,他是否是同性恋?看后哗然,这在中国不可能成为问题,因为长期生活在大陆,我们有共同的文化语境,我们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已达到一种共识。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更凸显了这个问题,我们要充分意识到潜藏在我们整个民族的一些共同的文化认同的背景知识,一些意象已经和一定的抒情母题建立了固定的联系。比如流水与伤逝、月亮与思乡、杨柳与惜别等等。有了这种缄默知识作基础,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会容易得多。

4.鼓励学生亲身实践,享受独特的学习体验。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文活动的作用,给学生将缄默知识提升为能力的机会。开展“课本剧”表演,甚至鼓励学生自己编写剧本,创作诗歌,搞一些健康的“校园文化周”活动等。学生们会自主地将缄默知识外化出来,梳理自己潜在的缄默知识,这样学习能力会飞速提高。另外,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和学生一起写作,并将自己的下水作文拿来和学生讨论,并把自己行文时的构思和学生们交流探讨,实际上,这种作文指导的形式包含了“师徒制”的某些理念,切中了写作思维的学习,使学生的默会知识能够参与进来,使其获得独特的写作体验。

总之,默会知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位,语文教学既是一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默会知识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使默会知识显性化,从而得到运用的过程。语文教师必须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增加默会知识显性化的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波兰尼.个人知识[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郭秀艳.内隐学习与缄默知识[J].教育研究,2003,(12).

(党永海 甘肃西峰庆阳师范学校745000)

猜你喜欢
显性交流理论
如此交流,太暖!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