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教学改革的推动者和实施者。在社会公众对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旺盛、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日益重视的今天,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却每况愈下,常规的课堂教学面临“风马牛”式的尴尬处境,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已然成为每个教师亟待解决的课题,而教师对学生的潜能挖掘与激发直接决定了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成败。在教学过程中,广大学生的文化基础、接受和理解能力如何?在想什么?有什么心理诉求?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满意度怎样?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直接影响到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值得广大教师认真思索的重要问题。只有清楚地掌握影响学生潜能的各种因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最终提高教学效率,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各个学科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从事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多年,亲眼目睹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变迁,对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感同身受。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学生潜能的激励方法做一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供广大同行斧正。
一、核心概念的界说
学生潜能,是指学生从事语文学习所蕴藏的一种潜在的能力,是没有外显化、实际化的能力。包括智力潜能、文化发展潜能、心理素质潜能等。因为时代和社会等种种原因,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性情、人格等综合素质偏低;但透过表象看实质,他们的本质是好的,他们的智能就像一片尚待开发的处女地,拥有丰富的矿藏等自然资源,而这,就是他们的“潜能”。我们作为职业教育基础学科的语文老师,千万不要学“满清”,把“西伯利亚”和“东南亚”弃作草芥。
学生潜能激励,是以学生潜能的存在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背景,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自我价值实现为归宿,教师采取多种途径,通过启发式、引导式等教学行为,感染、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认识自身内在具备的适应课堂教学环境、实现教师教学目的的各种自身条件和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自尊心、自信心、积极性、自主创造力、自我知识更新力等得到提高和增强,使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提升。 学生潜能激励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在新形势下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激励潜能的主要方法
激励的目的,就教师而言,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就学生而言,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实现人生目标。学生都明白:自己年纪已经老大不小,已经耽误的东西太多,中专毕业就要步入社会,再也耽误不起了。激励潜能,就是教师要把学生学习的所有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达至课堂教学的目标服务。
激励潜能的主要方法,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正激励与负激励、静态激励与动态激励、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等五类。 它们之间互相关联、互相渗透,形成对立统一、矛盾交织的教学共同体。后二者更是贯串于前三者之中。
1.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物质激励法:追求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人生存的本能。对学生的物质激励主要表现在虚拟的对未来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的诱导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需求合理、条件适宜的前提下,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人生需求特点,引导他们对目标需求所肩负的责任跟学习成果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客观认识,唤起学生对欲望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并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精神激励法: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语文教学历来讲求“文道统一”。这里所说的“道”,就是指政治思想教育。其实政治思想教育就是一种精神激励。在新形势下,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精神激励十分重要。精神激励是教师通过理想、荣誉的描述和劝勉等使学生感情冲动,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干劲,鼓励奋发向上的精神,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值得厘清的是:这里所说的 “精神激励”,并非指简单的政治说教,而是指教师针对学生各种良好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果进行及时和充分的肯定和表彰,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愉悦,从而产生进一步努力的热情和动力。
2.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
目标激励法:就是教师前瞻性地、实事求是地把大、中、小和远、中、近的教学目标结合起来,统揽全局、高屋建瓴,并在各篇课文教学中统筹兼顾,找准切入点,适时向学生逐步公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张弛有度、循序渐进,并为之努力进取,争创佳绩,最终为实现教学的既定目标,最大限度地挖掘各自的才智和潜能,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肯定,从而激发起每个人完成各个学习目标、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该法属“内在激励”的范畴。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有鉴于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标准不能定得太高,也不能定得太低,让学生“踮起脚尖摘桃子”最好。太高,学生无法企及,就会心灰意冷,就会打击学习积极性;太低,学生唾手可得,就会骄傲自满,也会打击学习积极性。
环境激励法:人是环境的动物,环境对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影响是很明显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时世造英雄”尚且不说,古有“孟母三迁”,反映的就是人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学习环境的好坏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环境因素不仅包括物质因素,还包括精神文化成分。环境激励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启发、诱导的方法,抓住有利契机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实施情境教学,以激发学生求知共鸣的教学方法。
3.正激励与负激励
民主激励法:该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问题,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积极开展教学双边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跟教师的质疑和论辩,并采纳和奖励学生的合理化见解,使其感到自己的意见受到尊重,学习的方式、方法和成果得到肯定,从而激发起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采用这种激励方法要以平时对学生的关心和了解为前提,如果平时不关心和了解学生,没有跟学生存在一定的情感沟通,到了课堂上,是没有理由指望他们跟教师“一唱一和”、产生和谐的情感共鸣的。
三、存在的问题分析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在潜能激励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是共性的,有些问题是个别的,但已经引起广大学生的不满甚至反感,已经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激励效果,甚至影响到课堂教学的秩序。问题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1.激励内容教条化,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
高级别的表彰、奖励对于普通学生而言可望而不可及,永远是空中楼阁;无足轻重的期末考试,往往是“抄袭手”的乐园;甚至每期评选的“学习标兵”“三好学生”实际上也只是少数天分较高、平时学习顺风顺水的学生,他们获得的荣誉并不能起到带动和嘉勉其他大多数学生的作用。即使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因缺乏对学生的调查研究,激励语言也不过是笼而统之的“车子、房子、票子”等俗套,有些甚至脱离课堂教学的内容,高谈阔论“放野火”,严重脱离了各个个体的基本素质和思想情感的实际,“闭着眼睛捉雀”,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2.激励措施零散化,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有些教师缺乏系统性的激励策略和措施,在激励这一重要问题上,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课堂上搞得手忙脚乱。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往往在教学无法继续下去时,临时中断课程,进行课堂鼓动,致使零散的激励措施产生不了应有的作用。表现为激励缺乏,即缺乏制度设计;激励随意,即缺乏制度化;激励约束分离,即奖励与约束只讲一面。
3.激励策略盲动化,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有些教师在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未对学生的个体需求进行具体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而是“一刀切”地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盲人骑瞎马”,落个瞎折腾。从学生外部条件看,统一的激励措施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会得到不同的激励结果;从内部看,不分对象和层次的激励犹如滥施药方,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有甚者,某些教师在激励问题上,虽有激励制度,但常常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风一吹掉在地上”,缺乏真实的持之以恒的平时学分计算砝码,或者激励环节走过场,只求大面上过得去,不问细节,对学生情况不求甚解,激励制度执行乏力,激励措施形同摆设。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教师的激励当作了“耳旁风”。我们在教学活动中碰到的启而不发、疏而不通,“风马牛不相及”,就属这种情况。
四、对策研究
人人都有潜能,但潜能都要激励。古往今来,许多大师级的人物在求学阶段,其学业并不突出,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评价和期望值并不高,可是他们一旦进入社会,在机缘巧合的触发下潜能得以激发苏醒,并迅速成长为杰出的人物。别的不说,家喻户晓的曹雪芹、华罗庚就是佐证。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尽管来源复杂、个人的既有综合素质较差,但他们的个人品性除个别已被严重扭曲外,总的来说是好的,是积极上进的。他们生长在急剧变革的时代,许多家长为了生计常年在外劳碌奔波,从小就沦为留守儿童,生活中缺失了许多应该得到的东西,人格上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以至在学业上也委靡不振。为此,我们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就更应该多一分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不能漠视或鄙夷学生的人格缺陷,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就语文教学而言,对学生进行潜能激励至关重要。现就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正确行使潜能激励措施,提供几点参考意见:
1.以人为本,根源激励
“以人为本”,明确指出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语文教学而言,“以人为本”所涉及到的“人”是有独特个性的单个的学生,他们对维护教师正常的教学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如果能抓住各个学生的本性特点,并加以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潜能,就牵住了“牛鼻子”,课堂教学就将走上和谐发展的轨道。要做到这点,前提是要做到一个“沟通”、两个“转变”。即:实现师生无缝沟通 。教师要寻找交往的机会主动接近学生,跟学生在思想和感情上实现充分的交流和沟通。跟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对于提高教师的感召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沟通能密切师生关系。沟通是师生感情的交流,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造融洽的教学氛围的必要条件。其次,沟通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教师通过业绩反馈来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这就是强化激励作用;教师通过教学目标完成状况的反馈来激励学生向更高的教学目标前进,这就是目标激励作用。再次,沟通有利于学生的情绪表达。对于学生来讲,学习群体是表达自己的挫折感和满足感的主要社交场所。因此,沟通提供了一种释放情感的情绪表达机制,并满足了学生的社交需要。此外,良好的沟通环境,还可以起到师生知识共享、信息交流互补的作用。教师在沟通中既是知识和信息的提供者,又是知识和信息的吸收者,彼此学习,互相提高。
课堂教学由“独角戏”到“交响乐”的转变 。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独角戏”“满堂灌”的现象。这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因素,造成教学分离、师生异梦,甚至压抑了学生群体的主动性、创造性,阻碍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掘,最后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厌倦和反感。这是因为教师具有较强的自主性,课堂上对自己的学识有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潜能抱鄙夷和轻视态度所致。 在课堂上曲高和寡,于是干脆唱“独角戏”,实行“照本宣科”“满堂灌”,把学生当作被动的讯息接收器。
驾驭课堂由“管”到“顺”的转变 。驾驭课堂并不仅仅是教师对维护教学秩序的纪律管理,以“师道尊严”让学生俯首帖耳地听讲,而应该是教师调动所有的教学资源构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收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顺”,就是因势利导、顺水推舟。这就要求教师驾御课堂就不仅仅是一种纪律的约束,而是一项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灵魂工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
2.健全机制,多元激励
毫无疑问,任何一名教师的激励潜能体制都要健全与完善。对于广大学生而言,激励的方式远不止劝勉一个方面。劝勉不是万能的,任何好的方法使用的概率多了,也成了令人厌烦的老生常谈了。人是有思想情感的动物,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思想性格尚未定型,情绪很容易受周边环境所左右,学生的情绪变化了,课堂教学的环境和氛围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教师如果还一成不变地采用陈腐的激励方法,刻舟求剑,自然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除此之外,激励还须做到如下两点:
(1)激励要增强透明度和公开性
激励保持透明度原则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激励表达要明确。激励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需要做什么”和“必须怎么做”,如果激励表达模糊不清,就失去了引导的意义。二是激励要公开。这有利于学生对激励实施的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三是激励实施要直观。实施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时都需要对激励的方式与惩罚的方式进行直观地表达,因为直观性与激励的心理效应成正比。
比如中专师生最感头疼的作文教学,学生往往一个小时还写不出一句话,一两个星期还交不上一篇作文,交上的文章也不知所云。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不能光知道“临渊羡鱼”,而是要懂得“退而结网”。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明确:作文并不难,难的是学生没有把握作文的规律;然后,教师把记人、写景、叙事、抒情等几种文体的写作模式和技巧告诉学生,并做即兴作文示范,以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最后,教师发动学生从即日起开始写日记,日记的写作要求不高,第一天只需按照既定的命题写一句话,第二天只需在第一天的基础上增加一句话,以次类推,两个星期后上交日记供老师检阅,看能否连缀成文。依此法训练,不出一年,学生的畏难情绪全消,作文水平也将大有长进。
(2)建立公平竞争机制,使学生体验“自我实现”所带来的满足感
教师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氛围,对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尤为重要。学生总是将自己的进步跟付出的比率与相关他人进行比较,如果感到自己的比率与他人相同,则为公平状态,否则就会产生不公平感,伤害一部分人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努力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又要多层次、多角度地照顾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优势和独特感受,使尽量多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自己的优势、显现个人能力、体验成功的快感、获得成就的满足,在少数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激励的同时,其他大多数学生也能在不同程度上获得激励。 比如课堂提问,就得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答问。
3.适当利用期待效应
古希腊的美丽神话引出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学中被称为期待效应。许多教师常常在有意无意地运用这一效应,欣喜地看到学生在自己的期待中成长。美国心理、行为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期望理论认为:激励力量=目标效价×期望概率。目标效价指个人对某一特定后果如何感觉的一种量度,期望概率指个人相信某一特定行为之后,必定有某一特定结果接踵而至。从公式可以看出,要提高激励的力量,就要提高人们对目标的估价和增大获得成功的期望。
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发现学生个人发展的潜能,并施以合理的期望,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从而使潜能得到开发和实现。要提高激励的力量,教师应在充分把握全体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将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教师的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制定努力目标和学习计划。作为一个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成长的规律,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期望,尤其要重视对后进学生的慰勉和疏导,并通过分析后进学生的成长经历,适时对后进学生输入期望,引导他们向优秀学生看齐。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自主发现、自我发展的需要出发,实施期待激励,才能产生良好的激励效果。但期望也会有负效应的时候。如果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学生的需要,没有很好地分析学生设计自己成功之路的心路历程,只是从主观愿望出发,一味地“赶着鸭子上架”,就只能产生负效应。
(郑和华 湖南省邵阳工业学校4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