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 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通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在“感受·鉴赏”方面获得发展:“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散文文本既是文学作品的精华部分之一,也是学生爱读、乐读的部分之一。学生想象力与审美力等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有序、有效的散文文本的阅读鉴赏。阅读鉴赏散文文本,是学生感受艺术形象、品味语言、积累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提高思想与艺术境界的重要途径之一。持续、有效的散文作品的阅读鉴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鉴赏作品形象、品味语言及表现手法、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方面的技巧,而且还可以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哲理性思考。
一、散文阅读主导高考现代文阅读板块
纵观近年来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Ⅱ卷,以下略),可以发现散文作品主导着现代文阅读鉴赏板块。这一现象应引起相关中等教育者的重视,它向我们中等教育者传达出这样一个强有力的信息:高中现代文教学内容应以内蕴丰富、形象饱满、艺术感染力强的文学作品为主导,课堂教学应摒弃旧式单一的、说教式的、支离破碎的言语解剖式的教学模式。高考是高中教育教学的指挥棒,时值新课程改革之际,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遴选优秀散文作为现代文考题材料,无疑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正确导向。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强调的是“载道”和“解剖”。“载道”即以文章的思想内容为分析主线,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灌输、政治上的说教、个别字词句的微言大义的剖析。“载道”的结果使语文课沦为了“传道”“布道”的工具和政治思想的传声筒。更可怕的是对课文的“解剖”,本应该生动有趣的语文教学内容,却变成了字音词形、词类句法、篇章结构等深度解剖的语法功能课,实在让人大跌眼镜。但可喜的是,经过语文界的学者、专家积极、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大一线的语文教师不断的努力实践,终于成功地制定出顺应时代要求和教学实际的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随之,语文新课程改革也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起来。语文新课程顺应了语文学科领域所呈现的大改革的新形势。在新课标指导下所编定的语文教材内容,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学作品占据了课本近三分之二的内容,散文作品在其中也有很大的比重。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适时地以散文为现代文阅读考查材料正是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对文学作品教学的目标要求和能力要求。
二、亟需构建有效的阅读模式
当前散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从理论探讨到应用研究,都在不断走向深入,亦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总体上看,这些成果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阅读活动中所存在的费时多而收效少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一线的教学实践,为学生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模式,颇受学生们欢迎。本套模式分三个步骤:
(一)确定关键词,联系文本语境,给予简要概括与表述
关键词是文本内容信息集中凝练和彰显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只有抓住了关键词,才能够准确地提炼出文本的主旨,概括细节信息。
1.遴选主旨关键词,多点探求,提炼文章主旨
通常来说,主旨关键词隐匿于标题和文本之中,因此只有读懂标题,再联系具体的文本内容,才能提炼出文本的主旨。一般情况下,标题明确的是描述对象及其作者的情感,也就是说题目本身包含着或隐或显的信息。例如,2007年高考浙江卷的散文阅读题《泰山之思》,从题目上看,作者描述的对象是“泰山”,作者的情感为“思(考)”,因此,可以知道这篇文章内容主要由对泰山的描述和对泰山的思考两个部分组成。文本的主要内容清晰之后,再略观文本具体内容,继续探求作者所思为何物。读到文本的第6自然段,发现这样一句话,“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因此,可以推断出下一段内容就是作者的思考。再通过对第7自然段的梳理,不难遴选出如下的深刻而富有哲理性的关键词,即“文化精神”“锁闭心态”“轻狂”“卑怯”“泰山文化”等。然后综合文本语境,我们就可以得出作者对泰山进行的深层次“思”考的内容:泰山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实质就是一种“锁闭心态”,即“轻狂 ”“卑怯”的心态,这也是本篇散文的主旨。
2.确定细节关键词,整合、归纳细节信息
把握文本细节的能力是现代文阅读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高考所经常考查的内容之一。因此,高中生必须学会如何把握、整合、归纳细节信息,其中,确定关键词是其中最重要的步骤,以2006年高考江苏卷散文阅读14题为例,14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浏览文章的第一段,只要找出来第一段的一个关键词“静”就可以了,然后再看第二段,主要讲的是飞动的白鹭,与第二段结合起来,对比思考,推理出第二段隐含的关键词就是“动”。综合起来,本题的答案就是第一段是对牛的静态描写,第二段是对白鹭的动态描写。
(二)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艺术技法
散文文本的品鉴与赏析必须在全面了解并掌握散文基本技巧的基础之上进行,散文常考的基本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散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排比:增加文章气势、增强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些特点。反复:强调语气、强化内容。反语:表达一种讽刺、愤怒或调侃之情。(2)散文常用的谋篇布局技巧及其作用。句段作用:总领全文;呼应前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结尾作用:感情升华;主题深化;言有尽而意无穷。(3)散文的各种表现手法及其功能。象征手法: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启迪。描写(渲染与白描):渲染是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白描是运用简笔勾勒出事物轮廓的描写手法。反衬:用来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
如果说掌握散文的基本技巧是第一步的话,那么了解高考对此类能力考查的设题方式就应该是第二步。在高考当中,试题往往通过问“好处”“作用”等问题来要求考生体味咀嚼文本形象、语言及基本技法,回答其在内容、结构和表达上的作用。
(三)探究文本蕴含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提出见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高考试题将更趋灵活,更注重实际能力的考查。品鉴赏析类题目将会受到热捧,分值也将呈上升的态势,原因就在于,这一类题目不仅要求考生具备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而且还要求考生具备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出文本的深层意蕴和思想内容,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评价的能力。以2007年高考浙江卷21题为例:“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本题就是一个鉴赏探究题,解答本题,必须着眼两个方面,即把握行文艺术(前文所述的散文基本技巧)和挖掘出文本的深层意蕴。行文艺术易于把握和理解,在这里不作深究,深层意蕴的挖掘是本题的难点,同时也是本题的探究点,这需要深刻地理解、感悟和体验文本,读出意蕴,读出深度,读出自己的思考。
(权杰 安徽省寿县新城高中23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