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庆锋
摘要 面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跨文化传播的载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跨文化交流的形式也在演化,自媒体的勃兴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一块崭新的天地。语言的推广成为当前不少国家实施全球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它文化语言的学习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先决条件。面对享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还有较长的一段路来走,跨文化交流成为一项重要且意义深远的活动。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互联网上对于舆论话语权的争夺使得跨文化传播的意义更加突出。
关键词 新媒体;互联网;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 G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708(2009)04-0014-03
1 新媒体的优势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具有各自的信仰、世界观、禁忌、喜好、节日仪式、交往礼仪、婚姻观念,当他们因政治、经济的往来需要而必须交换信息、进行联络时,观念的冲突将直接影响到政治磋商、商业贸易的效果,物质利益冲突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往往是价值取向的差异。旅游、国际留学、移民、谈判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除了直接的交流外,大众传播媒介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发挥着更为重大的影响作用,国与国之间的图书贸易、电影贸易以及电视节目的相互交换、文艺活动的相互演出,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更加相互了解,彼此移情,更深层次接受、认同对方的言论、行为。
由于商业利益在背后的推动,互联网由军用网络体系转变为商用、民用体系,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又一大众传播媒介,加之互联网所具有的互动性、无界性,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借助互联网这一方便快捷的世界性共享媒体相互了解、相互沟通,同时也在互联网上针锋相对、争夺言论的合法性、主导性,在话语权的争夺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开始借助人际往来与互联网传播相结合的方式来了解彼此真实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精神信仰,加之移民、旅游、留学等现场性的亲身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开始逐渐破解、消除官方媒体、商业媒体等大型垄断媒体营造的文化假象、价值偏向、信息骗局。美国时代周刊2007 年的年度人物为网民,足可以看到网民在数字媒体时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网络意见的汇聚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冲突与和解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家乐福涉嫌支持藏独,中国网民在互联网上发起声势浩大的抵制家乐福事件,世界百万华人网络签名反对拒不正确对待历史的日本入常;针对CNN 在其官方网站肆意裁截图片歪曲报道西藏事件,留美学子制作有关西藏问题的宣传片向西方民众传播事实真相,制作短片揭露西方主流媒体报道的双重标准,努力消除西方主流媒体长期以来对华的歪曲报道、不实报道对西方民众产生的误导,努力让西方民众摈弃对华偏见。
不同民意在互联网的巨大空间内进行冲撞、融合,自媒体的勃兴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众的交流摆脱了主流媒体言论、信息的控制,将真实的事情、亲身的体验在诸如博客、播客上进行传播,相互分享,借助自媒体直接的交流,逃避了较多的信息把关、信息扭曲、信息删改,事实真相更容易展现在世人的面前,地球村的人们借助真实无误的信息彼此更准确的了解对方消除误会,增进了解。文化力量的巨大作用使得人们在交际之前有必要相互了解,借助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与人际传播渠道的结合来了解跨文化传播背后的力量,努力弄明白跨文化交流冲突存在的根源。数字媒体时代的互联网成为在消除种族偏见、民族隔阂、实现文化多元融合与互动过程中的措施与手段,在积极彰显互联网等新媒体优势的同时,要努力规避极端民族主义、恐怖主义、邪教组织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现实世界的思想状况在互联网上镜像的反映,单极思想与多极化思想的在广阔的互联网领域里博弈与较量,多元化世界里的趋同与差异的被无数网民的言论切割得支离破碎。
2 文化交流与语言学习
人们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各自的文化不同,任何一种文化均具有独特的特点以区隔与其它不同的文化。①文化具有自身结构,由多个层次与层面结合组成,通常具有物质表现形态、社会制度呈现、思维方式、心态取向。心态文化是人们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产生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成为文化的核心,鲜明地区隔其它文化。②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沟通交流想取得预期效果,要求交流着具有较好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就是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③具有较高的跨文化意识并非简单的事情,需要阅读相关的资料来了解别国文化状况,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等等内容。跨文化交流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的一种情境,是拥有不同文化感知和符号系统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交流者的这些不同足以影响甚至改变交流事件的效果。文化的不同,交流者固有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和文化假定的差异,都会使交流变得异常艰难,有时根本无法开展。这种交流方式的关键因素是文化以及文化对交流行为的影响,文化决定了信仰、价值观和世界观,决定了使用的语言、非言语行为和与他人的联系方式。④
互联网的普及以及通信能力的提高,使得语言网络课堂成为推广语言教育的重要方式,举办者在网络上申请一个空间,将相关资料内容放置在该空间内供学习者下载,在线收听、在线考试,远距离邮发合格证书,有的推广者将相关的专业教师请到网络空间进行实时互动教学,其方式可以采取一对多的授课方式,也可以采取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加上视频技术的突破,双方可以可视地相互交流。互联网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模式,在某个固定地点与某段固定时间集中面对面地授课,学员甚至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赶到固定地点并集合起来,互联网的使用使得教师与学生可以根据双方的实际时间间隙进行教与学,可以在临上床睡觉的一个小时聊睡眠的话题,也可以在锻炼后的一刻钟聊体育锻炼对健康影响的话题,也可以在旅游途中双方畅聊旅游文化,甚至双方的家人也可以参与进来,使彼此双方在更广法人范围内实施语言的交流,推动语言教育,加强语言学习的效果。借助互联网的可视技术,英语教师可以在自家厨房里向中国学生教授美国比萨饼的作法,日本教师也可以在厨房讲解料理知识,同样中国的汉语教师也可以在餐桌上详细讲解、演示中国筷子的使用方法。互联网是一座巨大无比的教室,语言的传授者与学习者在这座电子虚拟空间里进行着类实际语言教学的活动。
3 文化年、在线出版、商务礼仪
在跨文化传播方面,政府应当成为一支重要的推动力量,借助广泛的外交活动,频繁的国际组织交流,政府力量在促进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1999 年和2000 年江泽民主席和希拉克总统在互访的时候共同确定举办中法文化年,中国与法国在对方国家互相举办文化活动年,被视为对外文化
交流的盛事和创举,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创意。在文化年活动举办的过程中,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到互联网相关网站下载、观看相关活动的影像资料,互联网的记忆功能使其具有了书籍的特性与广播电视媒介视听特征的兼而有之,虽然中法文化年已经举办过三、四年了,但相关的活动报道、活动视频文件依然能轻易在互联网上获取,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方便快捷地查找世界各国对该活动的报道,中法两国网民对此活动的看法,两国网民在互联网BBS、个人博客、个人播客上的直接对话与交流。
在线书籍、在线电影、在线报刊为世界各地的观众提供了方便的途径来获取别国文化产品,了解其他文化状况,可以在不同文化之间搭建廉价快捷的信息通道。借助CNN 新闻网站,中国网民可以足不出户了解美国国内的新闻大事,美国民众对相关事件的看法,国外媒体是如何报道中国奥运火炬传递事件的,扭曲报道藏独份子破坏火炬传递事件还是客观公正地报道该事件。卡弗蒂的辱华言论借助网站视频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遍世界,引来世界各地华人的愤怒,作为回应,华人网民在互联网上发泄对卡弗蒂的不满,世界华人在互联网上召集舆论共同抵制卡弗蒂,借助网络与美国民众进行沟通,在频繁的国际贸易往来、经常的文化活动交流,中国民众与美国民众进行面对面地实地接触,了解西方民众对中国政府、中华民族的刻板印象、文化偏见与种族歧视。在许多西方人眼中,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是三寸金莲,土里土气的长袍马褂,而忽视甚至根本看不到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巨变,中国民众素质的提高,西方主流媒体长期塑造的有关中国的刻板印象在西方民众观念之中根深蒂固,互联网的普及可以帮助西方民众直接登录中国的本土网站来了解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体验真实的中国事件的发生、发展与处理过程,了解倾听中国民众真实的声音。
不同文化有各异的商务礼仪,伴随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人士如何更有效地交往、往来、谈判成为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话题,人们借助卫星电话可以便捷地使世界各地的商贸人士洽谈生意、商讨合作,甚至召开可视电话会议。借助互联网络的架构,世界各地的企业纷纷在虚拟空间架构公司模块,介绍公司背景、商务信息,借助互联网可以方便地获取有关企业的背景信息,公司其他贸易合作者与其商业往来的情况,公司的利润状况、市场份额、产品结构均可以在网络上获得,通过相关分析。商贸人士可以依据具体状况拟定谈判策略与商业合作方式。商贸的运营方式也可以依据互联网的特点进行创新,全球电子商务的勃兴与发展促进了世界贸易的新模式,商贸的谈判更加个人化,商业往来由过去的国与国之间的正式组织为主到以公司为主体的贸易主体,未来的商业发展也许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商业谈判,显然这种谈判方式会更多地借助新兴传播媒介如可视卫星电话、即时通讯工具、e-mail、博客甚至播客。对彼此价值取向、审美观点、生活礼仪、禁忌与节日都要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不同文化下人们的谈判方式与技巧也应该成为未来互联网商贸模式中个人对个人的商业活动的重要内容。明显地,价值观的不同和理解上的差异影响了谈判的结果和谈判者的成功与否。要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扮演更为有效的角色,就必须投入更多的努力提高跨文化的理解力。网上商店、网上银行激发了全球网民在互联网上开设虚拟货架,供其他人自由选择,扩大了选择机会与商品种类,降低了选择商品的时间成本,个人对个人的全球贸易新形式增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交往的机会与频次,异域文化间的人们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彼此发生的必然与偶然的故事,甚至由于偶然的一次商品交换带出一段美丽的婚姻恋情,增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相互了解与交流,提高了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4 掌握互联网舆论话语权
舆论,指媒体呈现的大多数人的意见。德国学者诺依曼研究发现舆论是沉默的螺旋所突出的一部分意见,借助大众的失语一小部分人的意见经过大众传媒的螺旋扩大逐渐成为主流意见。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不再是由少数几个政府机构、少数巨型企业集团所把持,而是由媒体舆论所把持,美国对阿富汗战争、对伊拉克战争均有媒体大肆渲染、营造舆论而后开战,媒体向美国民众全面、详细报道“9·11 ”事件与塔利班政权的关系、塔利班政权与恐怖组织的联络、基地组织与塔利班的邪恶行为,由此调动美国国内民众对战争的支持,对布什政府政策的支持,可见媒体尤其是普及到普通家庭的互联网媒体对民意的影响。美国前克林顿政府提出建设联络全美图书馆、政府机关、企业单位、普通家庭的信息高速公路,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同时解决了广播电视媒体所不具有的记忆功能,互联网背后的信息平台储藏了从古到今的文献资料,加拿大传播学者尹尼斯所提倡的传播媒介的时间偏向与空间偏向的均衡发展在互联网媒体得到了实现,互联网媒体快捷的传播速度与长久的信息记忆功能两者比翼双飞。
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国家、社会团体、民众在互联网上的舆论声音各异,在中美撞机事件中,中美两国互联网媒体各自站在本国利益的角度来营造舆论、带动民意,两国网民在互联网空间争夺舆论的话语权,影响着其他国家政府、民众对中美双方处理撞机事件的看法,任何一方的沉默将会形成诺依曼所揭示的舆论的螺旋现象,只有发出声音才可能被其他人所注意、进而引起重视。在互联网舆论话语权的争夺中,网民已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倘若外国民众对本国文化持有偏见,被媒体误导,网民可以将现实的生活状况、文化习俗制作成视频短片,借助互联网向世界传播。民众与民众的交流将会影响到政府与政府之间的交流,民众与民众之间的文化尊重与认同将直接左右两国政府的相互政策与经贸往来,一国文化的软实力直接影响到该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版图、舆论版图具有的范围与地位。借助互联网,加强本国文化的传播,积极在互联网上争夺话语权,保证互联网世界舆论的多元与均衡,不做沉默的多数,有利于本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碰撞中实现共生共荣,互联网等新媒体为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平台。
现实文化的差异与区隔也在互联网空间内得到反映,互联网舆论团体间的争斗往往多于沟通、交往,对互联网中的偏激舆论要正确疏导,努力促进不同舆论间的沟通与交流,相互尊重与认同,消除差异、扩大共识。在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在法国、美国遇到藏独分子的侵扰,西方的民众居然同情、默许甚至支持藏独分子的行为,中国留学生自发组织起来阻击藏独分子的丑恶行径,向西方民众散发、传播有关西藏问题的真相的资料。中国留学生借助互联网形成组织,相约游行,抗议西方媒体对西藏问题的歪曲报道,在互联网上制作影像文件向西方民众传播事实真相、历史真相。互联网在中国留学生抗议活动中起到关键的组织作用,于是无论奥运火炬在境外传递到何处,均有中国留学生相随在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中,中国留学生不作沉默者,积极向外国民众传播中国的声音,争取舆论话语
权,国内的民众也积极利用互联网支持留学生的活动,共同营造互联网舆论的强势,积极向外国民众传播中国民众的心声。以个人博客、播客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勃兴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帮助人们更全面、多元、真实地了解异域文化。全球为数众多的博客、播客等自媒体为全球性的跨文化媒介事件的传播与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跨文化交流更加多元、丰富、全面,向世界勾勒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文化图景。
5 结论
伴随经济全球化、国际化的不断深入,覆盖全球的互联网将世界五大洲、四大洋的人们联结为地球村落,麦克卢汉所描述的全球民众重新部落化的情景借助日益发达的新媒体呈现在世人的眼前。面对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任何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均应该掌握跨文化意识,具备跨文化交流的技巧与手段,了解新媒体的特点与信息传播方式,积极借助新媒体进行跨文化信息传播,降低普通民众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经济、时间成本。借助网络、卫星电视积极向境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积极占据互联网新媒体舆论话语的主导权,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民间个体的直接交流提供了更加快捷方便的沟通手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草根阶层的直接沟通与交流将原汁原味的文化提供给其它文化中的人们,个体对大众式的自媒体传播使得跨文化交流的情景异常多姿多彩,多元分流,充分促进跨文化传播的深入、扩展。
注释
①http://baike.baidu.com.
②http://baike.baidu.com.
③http://baike.baidu.com.
④http://baike.baidu.com.
参考文献
[1]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版.
[2]萨默瓦,波特.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陈卫星.传播的观念[M].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吴予敏.传播与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6]袁军.新闻媒介通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7]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8]http://baike.baidu.com.
[9]http://www.idcquan.com/domain/724601.html.
[10]新京报,2006年07月15日.
[11]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2008-01-3020:55:58.
[12]http://club.beelink.com.cn/dispbbs.asp?boardid=6&id=67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