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电视深度报道把握受众需求的思路

2009-10-28 10:15汪永辉
科技传播 2009年17期
关键词:受众需求

汪永辉

摘要 城市电视台深度报道受到了选题少、范围窄等多方面的限制,在深度和广度难以展开。为提高这一报道体裁与观众的契合度,通过对城市地域观众的需求分析,我们可以在节目选题、报道题材、事实选择,节目形式等方面找到新的思路。

关键词 电视深度报道;受众需求;报道思路

中图分类号 G2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708(2009)04-0003-03

城市电视深度报道以其宏大叙事的节目特点,往往在受众需求的考量上有所弱化,自说自话,影响了节目的传播效果。对这一报道方式,要从节目生产系统的一般规律出发,围绕城市发展热点的变化,把握城市受众的现实需求,将受众既作为节目生产的起点,又作为节目生产的终点,形成节目特有的思想品格和创作追求。

1 受众环节在城市电视深度报道中的地位

电视节目生产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节目生产者(创作者)—节目—受众这三个环节。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节目生产者进行节目创作体现的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的反映。节目生产者的制作理念、制作水平和价值取向直接反映到节目中,并通过节目与受众发生直接联系,在传播中影响受众。反映受众需求的节目更能够受到受众的欢迎,反之,节目会受到冷落。节目创作具有支配作用,而受众收看作为需要,又直接规定和影响着节目的生产。节目被制作出来,是为了供受众欣赏,如果没人欣赏,就还只是潜在的节目。因此,节目生产必须适应受众的欣赏需求,不断探寻受众的需求,为节目创作提供动力,推动节目生产的发展。

电视深度报道相比其它电视新闻报道,有自身的特点。一是主观介入较深。传播者可以根据主观需要对一个新闻事实进行多维度的“扩张性”解释,通过传播主体的见解、分析、评论,提供一个完整的认识系统,形成比一般节目更强大的力量,来制约和影响受众的行为。二是受众需求程度高。对于某项事实的报道,观众并不满足于一事一报,希望在发现事实背后的“事实”,通过有选择性的接受来达到“监测环境”的效用。同时,节目的“深度”取向决定了观众层次相对较高,节目的主题、内涵和表现手法直接影响这部分观众的收看意愿。因此,电视深度报道要充分研究特定受众环境规律,了解受众对这一报道形式的特殊需求,在选择何种报道角度,把握何种报道方向,采用何种报道手法上形成明确的思路。

当今,环境、民生、安全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进程的主题,城市也面临着从效益型向质量型的转型。在这样的转型背景下,呈现出的各种新型矛盾为城市电视深度报道提供了广阔的新闻视角。福州电视台深度新闻专题节目《关注》栏目自09 年改版以来,平均收视率处于福州全区域电视频道新闻专题节目的绝对领先地位。笔者从节目的成功经验出发,来谈谈如何更好地结合受众需求做好电视深度报道。

2 城市电视深度报道结合受众需求的五条思路

2.1 认识“关系”,满足受众信息需求

城市受众群体处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社会变动更加剧烈,人们的流动性更强,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使得人们对新鲜事物的不断追求成为常态。在城市这种经济社会文化特质的环境下,受众需要获取更多的信息,来准确把握环境的变化,消除认识的不确定性。

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一件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它事物相互关联构成于系统中。人们认识一个事物其实并不是认识一个独立的事物,而是认识一个关系,也惟有认识事物背后相互关联的“关系”,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对电视深度报道而言,更需要节目制作者在一个新闻事实背后存在着多重关系的情况下,进行理清和甄别,在事件的外延和内涵上进行分析,截取出最有价值的“关系”。进一步说来,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市民与政府的多重“关系”上加以考量和把握,抓住主要矛盾,选取最有价值的因果联系,运用时间上的横向思维和空间上的纵向思维揭示新闻事实之间的联系。在“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免费开放”的报道中,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他们已经通过各种动态新闻了解了公园开放后的人流量、公共设施破坏情况及其它各公园陆续开放的背景数据。但节目考虑的是,作为观众更想知道的是开放背后的故事。围绕这一事件,节目探究的是与其它媒体不同的话题:05 年森林公园曾尝试免费开放过,后来为什么实施不下去?为什么设立门票门槛,控制流量,他们的苦衷是什么?最终又是怎么克服了各种困难,决定免费开放?节目在此事件中紧紧把握人与环境,政府与市民的两种主要关系,通过前后对比,横向延伸,从而揭示了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主流趋势。

2.2 提示“关联”,满足受众社会化需求

如果说对“关系”的把握是运用的是普遍联系的原则,那么“关联”就是运用发展的观点。城市市民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受众群体,个体对自身的社会化的角色有着更强烈的感知,在社会化的交往中希望通过媒体了解社会,形成自己的主观判断,在社会角色中更好地左右自己的行为。深度报道“不仅要说明新闻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而且还要分析它的意义,预见事件的发展和影响”。受众在接受中也不是被动的,而是在与深度报道的碰撞中,不断开拓自己判断的思路,增强判断的依据,同时获得一种交流和愉悦。具体说来,电视深度报道节目要引起受众的联想,举一反三,得到启发。城市电视专题报道在很大比例上是解读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正面的成就性报道,如果还是用传统的“带着观点找例子”、“板起面孔教训人”的说教模式,必然会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在采访中,要分析现象背后的根源,带给观众思考和共鸣,探究和开掘题材的关联性意义,可以产生有说服力的震撼力量。以节目“一个‘福州制造的突围”为例,节目制作的背景是福州市政府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宣传。节目选择了福州的一家龙头家具制造企业进行报道。这家企业以出口为主,本应该是国际金融危机受波及的“重灾区”,但是记者进入企业却发现这里却是一派繁忙景象,工厂正开足马力生产,订单甚至比往年还要多。如果节目只报道表面现象,无非是“没有受到影响”、“坚定信心,迎接挑战,度过经济严冬”,但节目把重点放在企业牺牲短期利益,进行一定的调整,谋求长远利益的角度。充分挖掘了企业在危机之中走自主研发,品牌塑造,逐渐打开国内市场的转型升级之路,揭示了企业不仅要依靠政府的扶持,更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提升竞争力,最终实现发展壮大。通过对一个企业有张力的“解剖”,给观众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2.3 突出“关心”,满足观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如今,在城市中,公共管理提升到了重要的位置,政府实现了由过去的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换,市民对城市经济、市容环境、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有着更高的关注度。首先,城市在建设民主、法治、负责任、有效率的城市公共管理体系中,更需要借助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进行积极有效的舆论引导,将民众的注意力、民众的情绪、民众的责任意识汇集起来,

形成一种威力无穷的群体性力量。其次,在城市管理进程中,都市人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物质和精神的困扰,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也更加需要求助媒体这种公共力量得以解决,媒体已经成为了联系政府和市民,商家和消费者的纽带。电视深度报道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利用节目的广度和深度,将政府关心的事情与群众关心的事情进行对接。一是“大事化小”,在解读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时,捕捉最能反映有关领域发展态势或接收对象最关心的典型事实;二是“以小见大”,对关系群众利益问题,选取一个微观事实,从政府可为或正在作为角度进行切入,起到营造和谐舆论氛围的效果;三是在报道城市公共服务的时候,要注重公共服务均等性、透明度。城市电视深度报道可以挑选最贴近民生的选题,在住房保障、道路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到监督社会不良行为,帮助困难群体等多方面,站在百姓的立场,直接触及社会热点,实实在在地为观众报道他们最想了解和解决的问题。

2.4 体现“关怀”,满足观众情感介入需求

城市受众面临着日趋紧张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在对传播需求上,更加需要自己的感情得到宣泄和释放,以消除紧张感和不平衡感。电视作为一种视觉感官媒体,在功能上更需要给人以美感,催人向上。

对人的生命、权利和人格尊严的尊重是媒体当仁不让的责任。节目品格上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理念,是提高观众情感介入程度的重要基础。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节目才能获得观众信赖,才能更具有生命力。人文关怀理念应贯穿于节目的构思、采访、撰稿、编辑的全过程,同时也为电视深度报道节目提供了广阔的视角:不仅可以表现显见的成就,更可以表现成就的创造者;不仅可以表现人的行为,更可以表现通过这些行为展示出人的精神、品格、信念、理想与尊严;不仅可以表现经济的发展,更可以表现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可以表现人的人文环境,更可以表现人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表现今人的生存与发展,更可以表现后代的生存与发展。

《关注》一期节目讲述了一个患有肌肉萎缩症的女孩,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出色的网络童话作者的故事。但节目并没有仅限于描述一个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而是用一个个细节告诉了观众这个女孩的成长环境——父母给予了她和正常孩子一样的爱和关注,周围的邻居和朋友从未投注她异样的眼神。在爱和包容中,女孩拥有了乐观开朗的性格,也保有了一份少有的童真。节目中观众感受到的不是残疾人的悲情,而是一种不屈不挠、战胜困难的人文精神。因此,这个故事不仅拥有感动观众的力量,更让人们思考如何对人的生命、权利和人格尊严给予更多的尊重。深度报道节目以其厚重的节目特性,能够使观众在情感的深化中获得美的享受。

2.5 巧用“关节”,满足观众调剂生活的需求

观众往往并不满足与电视深度报道给予的节目深度内容。以独特的节目形式满足观众在收看过程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留住观众又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节目关节点的把握。“关节”是电视深度报道中的“疑点”、“兴奋点”。严密的逻辑结构、张弛有度的节奏,能够使观众产生美感。要充分运用这些技术性手段,使新闻专题达到内容和形式上的和谐统一。通过在节目中对“疑点”或“兴奋点”的布局,引起观众的悬念,形成观众期待,提升观众的收看欲望。观众会因之不断地产生视野期待,并积极地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与报道本身的发展进行比较观照,选择继承或扬弃,直至彻底地释疑解惑。深度报道节目不必拘于节目主题是否属于悬疑题材,完全可以在节目结构上,设计多个疑点或兴奋点,从而形成一个波澜起伏的架构。比如,在反映监狱生活的系列报道《情暖高墙》节目中,就在节目的几个段落设置了几个疑问点:为什么一名脑瘫患者在看到一张照片后会激动不已?为什么所有狱警甚至狱警的家属为了一名犯人紧急动员?为什么一个抵抗改造,屡屡想自杀的犯人会在很短时间转变为“劳动积极分子”?在外人看来冰冷的高墙里究竟每天在上演怎样的故事?这一连串的悬念式的关节点贯穿于报道的全过程,使节目紧张紧凑、耐人寻味。此外,在处理事件背景、人物关系的时候,也可以从悖反常理出发,充分运用设问的方式,引发观众的兴奋点。比如,在讲述一个无名烈士的故事《无言的丰碑》节目中,设计了这些问题:为什么荒废的山头会有英雄烈士的坟墓?为什么一年到头只有一名市民前来祭扫?为什么一夜之间草丛生的烈士坟头被清理得干干净净?节目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化平淡为神奇的过程。构思一个专题节目时应该抓住节目中的矛盾,有矛盾才会有冲突,有冲突就会有“兴奋点”,这样观众在跟着节目的起伏中才会觉得好看、耐看。总之,作为一种契合受众心理的叙述方式,运用兴奋点的设置讲出来的故事会引人入胜得多。

3 结论

对城市电视深度报道这一成熟的题材,节目制作者要结合城市发展热点的变化特点,了解受众城市受众在信息、社会化、公共服务、情感介入和调剂生活的需求,在节目中把握好“关系”、“关联”、“关怀”、“关心”、“关节”这五条思路,真正实现节目与受众的有机结合,深度报道这一节目形式是能够大放异彩的。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

[2]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新华出版社,2004.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3版.

[4]余家宏,宁树潘,徐培汀等.新闻学简明词典[M].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1版.

[5]中国城市发展报告[R].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

[6]方勤一.从受众角度试析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D]. http://www.paperlw.com/shehuixuelunwen/xinwenchuanbolunwen/44770.html.

猜你喜欢
受众需求
关于媒介娱乐化的思考
历史剧中现实中的指涉与受众需求探析
受众需求视角下的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方式论述
电视媒体微信公众号运营探索
使用与满足理论与真人秀节目人物形象
分析媒介生态下教育电视新媒体互动
微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如何报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