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香
【摘要】 陶行知以“人”的因素作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突破口,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确立了包括全民教育原则、全面教育原则、民主教育原则、创造教育原则、生活教育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在内的教育理论,实现了“育”与“养”的统一,体现了教育主体的根本转变,实现了教育理论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向,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和人本特征。
【关键词】 陶行知;以人为本;教育原则;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3-003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09.03.016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陶行知认为社会教育之目的在于:为大众之解放、为民族之解放、为创造富的社会。如何达成这一宏伟的理想,这正是陶行知毕生不懈的身体力行与理论探索所要解决的课题。在我国教育史上,孟子曾对“教育本质”有所论述,其教育本质观有两个:一是“育才”的“育”,“教育”的“育”,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尽心章句上》);二是“以善养人”(《孟子·离娄章句下》)的“养”。教育主要的不是“教”,而是“育”,是“养”。陶行知的教育观吸收了传统教育思想中这种“育”与“养”的成分。在他看来,教育的本质在于培育人才:即培养高级人才,培养科学人才,培养人才之幼苗,培养特殊才能。教育应以“学的人”为本,应从“学的人”出发,达至“教的人”,再由“教的人”回到“学的人”,这正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辩证运动之和谐统一。因而,与传统教育观相比,陶行知眼中的“育”和“养”又具有了全民性、全面性、民主性、创造性、生活性和差异性。这正是他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所确立的教育原则。它们既是教育措施之抽象化,又是教育思想之具体化,其根本都在于陶行知以人为本的观念,体现了浓厚的人本色彩。
一、培养为国“生利”的人才是陶行知人本教育的宗旨
陶行知主张,不论宗教信仰、种族、财富及所属阶级有何不同,在受教育上男孩与女孩机会均等,男子与女子机会均等。教育不应该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必须成为每个人都能享受的阳光,呼吸的空气和饮用的甘泉。在这里,陶行知首先把个体看作平等的人,因此,在受教育上,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也只有这样,他的教育的理论才能得以彻底贯彻。
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受教育也是人人都须承担的义务。因为社会的人应该是“生利”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是个体得到社会回报的前提,也是个体生活以及社会生活得以维持的前提,而要成为为社会“生利”的人,就必须要接受教育,不断地学习。因此他强调,无论什么人“只要活着就要学习” [1] 这一切来自于他对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的准确把握,来自于对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的深刻理解。可以看出,陶行知的全民教育原则,实际上是着眼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而起始于每一个体的平等权利和义务,通过个体发展实现全民素质的提高。从而使以人为本的思想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利益在教育上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陶行知人本教育的目标
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是要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陶行知也深刻地认识到,人的存在状态不是单一的,生活世界也有着不同的层次和方面。传统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因此,他一贯坚持进行全面教育,并对此作了精辟的解释。他认为“全面教育”有三个方面:即“心、脑、手并用。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健康、科学、劳动、艺术及民主将构成和谐的生活。”[1] (P554)这是一个三位一体的规定,是一种大教育观。此“心”即强调知情意的统一,心、脑、并用则是主张动手动脑,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相结合”就主张全面学习,全面训练,全面提高。“健康、科学、劳动、艺术及民主将构成和谐的生活”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其中的“民主”则是其实现的条件,也是另一重要的教育原则。我们可以看到,陶行知主张的全面教育原则具有真正的全面性,这和马克思主义对全面发展的人的论述是一致的,是从人的根本生活状况出发对现代教育应有的特征所作的深刻阐释,体现了鲜明的人本特征。
三、实施民主教育是陶行知人本教育思想的主要标志
“民主教育”即“教育民主”,是相对于“教育专制”而言的,陶行知教育思想有别于我国传统教育理论的显著标志之一。陶行知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中指出,“民主运用到教育方面,有两重含义:第一,民主的教育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第二,民主的教育必须办到各尽所能,各学所需,各教所知。”[2]。可见,陶行知教育民主思想的宗旨、精神实质——以人为本,以民为贵。陶行知认为,教什么和怎样教,决不是凭空制定的,还必须包含“人”的问题,应充分地尊重“人欲”,决不能以天理压人欲。教师应认识和尊重所教对象的个性,掌握学生成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并以此作为教什么和怎样教的根据。为此,他还进一步对民主教育的方法、教材、课程、学制、行政、文字以及民主的教师、民主的民众教育等作了细致的阐述。其总的要义在于:教育为民有、民治、民享;国民教育与人才教育结合;教师应当是民主的教师;治学要讲民主;鼓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事。
民主的前提在于对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而教育的民主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这也正是社会发展所迫切需要的。陶行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非常强调实施民主教育的重要性,因为“民主教育一方面是教人争取民主,一方面是教人发展民主。在反民主的时代或是民主不够的时代,民主教育的任务是教人争取民主;到了政治上走上民主之路,民主教育的任务是配合整个国家之创造计划,教人依着民主的原则,发挥各人及集体的创造力,从而为全民造幸福。”[2] (P794)
四、进行创造性教育是陶行知人本教育思想的特色
每个人都有巨大的创造力,不管他是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也不管他是农人、工人、领导者等等。创造是个人才智充分发挥和发展的体现,更是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源泉。因此,陶行知一再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带领学生走上创造之路。这种创造教育必须从儿童教育阶段就开始,必须对儿童进行六大解放:一是“解放眼睛”,敲碎封建的有色眼镜,从而看到事实;二是“解放双手”;三是“解放头脑”,祛除迷信、成见、命定和法西斯病菌;四是“解放嘴”,让儿童有言路自由,促进儿童与老师的交流;五是“解放空间”,把大自然和大社会作为他们的世界;六是“解放时间”,让师生、工友都有一定空闲时间对所学进行消化、思考,并进行有益的社会实践。[2] (P784)在陶行知看来,这六大解放是创造力得以发挥的前提。
与此相反,传统教育是先生教书死,教死书,死教书;儿童学书死,学死书,死学书,创造教育完全被抹杀了,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才智的发展。所以,陶行知认为,必须抛弃传统的教育,要采用启发的、自动的、手脑并用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来取代填鸭式的、被动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出发,通过“六大解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创造能力,实现自身才智的充分发展。
五、生活教育是陶行知人本教育思想的核心
在旧的观念下,教育就是教书。与此不同,生活教育则是要唤醒读书人,伸出手来劳动,唤醒广大民众学点知识进行思考,使人人都成为会用脑指挥手、开动脑的“手脑健全”的人。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是“生活的”,要让教育从生活中得出真理;生活教育是“行动的”,要为行动而读书,在行动上读书;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是大众为着生活解放自己办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前进的”,要教人通过生活获得前进的方向和动力;生活教育是“世界的”,要把整个中国、整个世界作为学校,因为所有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的场所;生活教育是“是历史的”,必须把现实的生活放到几千年来人类生活斗争的历史长河中去,在中国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生活教育必须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要推进大众文化,以联合广大群众为着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国家主权而奋斗。[2] (P528-530)进而,陶行知为生活教育提出了三大主张:其一,“生活即教育”。这是生活教育原则的核心。陶行知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中指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其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由于生活无时不变,那么生活便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其二“社会即学校”。这是贯彻生活教育原则的途径。他认为,教育如果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如果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承认“社会即学校”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扩展教育的范围,另一方面能使教育与社会沟通,使教育的内容、方法、环境、条件等等都能有一个根本的改变。其三,“教学做合一”。这是实践生活教育原则的根本措施和方法。理论是来自于实践的,同时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教学做合一”就是这一规律在教育中的体现。对学生而言,世界是怎样的就应当怎样学;对老师而言,怎样学就应当怎样教;对老师的培养而言,怎样教就应当怎样训练老师。这些都离不开实践,也就是陶行知所说到“做”。“做”既是学的中心,因而也就是教的中心。只有在“做”中将“学”与“教”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陶行知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从个体的、群体的人的生存状态出发,主张教育必须与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生活相结合,要与大众的、民族的、国家的理想相结合,用教育来指导生活的行动,在生活的行动中来发展教育,这不但彻底区分了生活教育和传统教育,而且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是对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贡献。
六、因材施教是陶行知人本教育的具体实践
中国传统教育就非常注重师生的人际和谐,并重视和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陶行知吸收了传统教育注重“差异性”这一精华,并在不断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因材施教原则。总的来说,这一原则包括以下几层含义:首先,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性特点、特殊的潜质,这是因材施教原则得以成立的根源。如果学生的这种差异性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因而其特殊潜质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其特殊才能没能受到良好的培养,便会造成民族的损失、人类的遗憾,也是学生自身的遗憾。其次,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特殊潜质分组进行教育;要注意发现学生在其所在组的适应情况以便及时让其转到更适合他的组去接受教育。第三,实行因材施教要求教育者用生动的、发展的眼光来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特殊潜质及其变化。这是因材施教得以正确实施的关键。
在陶行知的教育原则理论中,因材施教原则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与其他各项教育原则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正如陶行知所言:“松树和牡丹花所需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2](P754)教师应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给他以适宜的养分,并帮他消除害虫,使其茁壮成长。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指导下,所实行的教育制度和方法更加能使学生得到平等的关怀和培养,使学生的需要、价值、经验、自由、独立、创造不受到干扰和破坏,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潜能发挥,使学生能够成为选择自己行为和塑造自我人格并从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人。因而,与传统因材施教观点相比,陶行知的这一原则更加具有人本的特质。
综上所述,与传统教育相比,陶行知人本教育思想所具有的全民性、全面性、民主性、创造性、生活性和差异性,实现了教育主体的根本转变,体现了“育”与“养”的统一,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和人本特征。传统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良师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诲人不倦,却缺乏对受教者主体性的深刻理解。陶行知的教育原则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中华民族的崛起为目标,以培养为国“生利”的人才为宗旨,回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具体的成员,从而实现了从民族、国家和社会向个体的回归,实现了教育理论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向,以“人”的因素作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突破口,从而实现教育向人本之路的转换,这正是陶行知对中国现代教育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在中国当前的教育背景下,积极地借鉴陶行知的人本教育思想对于改变长期存在的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状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全集(第三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54.
[2]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室.陶行知文集[Z].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781—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