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政治学科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认识

2009-10-22 09:12梁秀英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认知水平反思

梁秀英

【摘 要】 由于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不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抽象的理论变成简单易懂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 认知水平 构建知识体系 巩固基础知识 反思

政治课在许多学生的眼里,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特别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她)们的中考政治科目的考试形式是开卷考试,这无形使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政治科不重要”的想法,所以很多学生对政治科的学习热情不高,甚至不感兴趣。这给高一年级政治科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政治科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和反思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课堂教学方法必须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接受是先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形象到抽象。因此,我在讲解知识的时候,应尽可能地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逐步地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并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例如,在讲解“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时,由于这个知识点几乎在任何一种形式的考试中都出现过,但这个知识点在理解上有很大的难度,往届的学生在运用时经常出现混乱的情况。所以我在分析这个知识点的时候,首先根据知识的产生过程对该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而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当然也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也成反比。商品的价值总量等于商品的数量与价值量的积,当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少,而商品的数量就会增多,在这样的条件下,商品的价值总量就趋于不变,因此商品的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无关,也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无关。但当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商品的数量增多,而价值量不变,在这样的条件下,商品的价值总量会变大,所以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而与个别劳动时间成反比。通过对知识产生过程的处理后,学生对该知识点有了感性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我进一步把这个知识点进行简单化:“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的有关而与个别的无关;商品的价值总量与个别有关而与社会的无关。”学生把这两句话进行对比很快就能把这复杂的八层关系在感性上区分开来,并有利于减少在知识运用上的混乱。又如,在理解关于解决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措施上,学生也存在很大的困难。为了使学生能以最快的速度区分这两个知识点,我建议学生从这两种经济现象的实质入手,即: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其实质都是由社会供求不平衡造成的,其中通货膨胀的实质是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解决问题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入手:社会总供给不足可通过扩大社会生产,增加有效供给;而社会需求量过大可通过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而通货紧缩的实质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是一样的:社会总供给过大,可通过采取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调整出口结构,努力扩大出口等措施来解决,以拉动经济的增长;而社会需求量不足则可通过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解决。这样学生通过现象的实质去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进行总结,这比老师进行归纳效果要好,学生由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积极性和兴趣都要高,并且通过练习的检验,效果会很好。所以只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效果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材中的知识点的分布往往是根据知识产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但教材并没有直接归纳出来,所以需要老师帮助学生进一步地归纳和总结。例如,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我首先把“经济常识”的知识框架展现给学生看。即“经济”包括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第一、第二课主要分析基本的经济理论;第三、第四课分析生产环节;第五、第六课分析分配环节;第七、第八课分析交换和消费环节。这样使高一年级学生对经济常识有了感性认识,并纠正他们错误的认识(绝大多数的学生普遍认为“经济”就是“金钱”)。以后每上到一个新的环节,就把整个知识板块再现,这样学生对经济常识的认识会逐渐加深。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犹如把零散的珠子用一条线串起来,避免知识在运用过程中出现遗漏。例如,关于我国的“分配”知识包括以下的知识点:我国的分配制度(包括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分配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分配政策(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因为这些知识分布在不同的章节里,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特别高一年级的学生归纳和概括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老师的归纳和概括,使知识线条更明朗,同一类的知识点达到高度的集中,学生在考试中能随手拈来、得心应手地运用知识。

三、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

在考试中基础知识的运用达到50—70%左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我通常采用以下的方法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第一,课前听写或背诵上一节课的重点知识,并采用多种批改的方式,如:老师收上来逐一批改;学生自己批改;同桌之间互相批改等。正所谓动力来自于压力,学生为了能在听写或默写时取得较好的成绩,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会比较努力地去做准备,进行课前的复习和预习。第二,在课堂中通过几道典型的题目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这需要老师在课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既要考虑知识的运用性,又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对新知识学以致用,既加深了理解,又提高了知识的运用能力。在教学中我认为讲练结合是见效性最好的方法之一。第三,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在讲解新知识的过程中,只要碰到新知识与旧知识有共性的地方,再一次通过提问的方式,以达到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如,“如何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与“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一问题,都是围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来分析的。所以,在分析到“企业的信誉和形象”这一知识点时,我就把这两个知识点融合在一起分析,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注重课堂反思

每一节课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值得我们反思。我每上完一节课都要从反思中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讲“商品”这一概念时,我按照以往的惯例,只指出关键词,结果到第二节课进行基础知识检查时发现很多学生不清楚“商品”的含义和必备的条件是什么,课后我马上进行反思,寻找原因。终于发现:高一年级的新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对一个新老师的教学方法还不太适应。于是我从第三节课开始,慢慢地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和做笔记,教会学生逐渐适应我的教学方法。否则再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只会变成“对牛弹琴”。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一种很好的记忆知识方法:即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如前面曾经讲过的关于“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这个知识点的记忆方法就是我在长期的教学反思中总结出来的。许多学生也反映过我这一独特的记忆方法很管用,不但好记,而且记得较久。

反思不仅仅要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反思,也可通过其他老师的课进行反思,同样会有很大的收获。有一次参加教研组的听课活动,该老师的教学方法给我的启发很大。他整节课都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总结、归纳、提问。但他并不是用我们惯用的手法(我们惯用的手法是:问题由老师事先设定好,最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并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而是由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我惊奇地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见地,而且也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这个问题是这样的: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中提到“要坚持适度原则,”又提出“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这两个观点是否相矛盾?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从未思考和分析过这个问题,如果这一节课不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恐怕这个问题依然还是个空缺。这不得不让我对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平时课堂中老师包办过多,很难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就会下降,考试成绩也必然很难提高。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要求教师必须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但其效果较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尝试。

(责编 袁 妮)

猜你喜欢
认知水平反思
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卧床患者照顾者预防压疮自我效能和认知水平的影响
新时期提高中职生德育认知水平研究
浅谈奥尔夫音乐理论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论中学化学科学风险认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