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小学科学课

2009-10-20 04:28赵亚娟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整合

赵亚娟

摘 要:由于科学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足够的发挥空间。科学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应多方组织素材,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科学教师要“实现跨越”必须由“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转变。科学教师应在教育观念上更新,要关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重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9-0028-02

进入课改以后,小学科学课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科学课虽然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着学生,但课本上除了少量的文字以外,大多是图片,有时只能望着教材兴叹,不知如何下手。在此情况下,校领导安排我在主抓学校教学工作的同时兼教一个班的科学。要教好科学课,要走进课改,而且要和老师们一起走进课改,成为我的信念。我通过学习、钻研和使用教材,深刻体会到上好科学课不是那么简单。下面谈一些感受。

一、由“学科”向“科学”跨越

科学课能否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学科教师”能否顺利的实现向“科学教师的跨越”。在教材的使用和开发上,由“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转变。由于科学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足够的发挥空间。科学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应多方组织素材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是一个教学再创造的过程。另外,由于科学课程资源的广博性,电子课本、电子阅览室、信息网等已成为科学课程的重要载体。教学素材已从教材延伸到实验室、图书馆、植物园、动物园、田间、医院等。同时,教师也不再是唯一的“教师”,实验员、科研人员、农业技术员也都是科学课程的教师。所以,科学教师要“实现跨越”必须由“教教科书”向“用教科书教”转变。

二、鼓励学生敢问、会问

首先,科学教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问不到要害处,教师也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引导学生会问,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引导学生从课题上质疑,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如五年级《仙人掌》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它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的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

三、要关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研究的核心,科学课的过程也是科学探究的过程,所以,如何让学生自主、自发地进行科学探究,学习科学呢?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探究的过程充分展开。

1.对教材进行整合。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科学书上安排的内容太丰富了,我们也很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又一个实验,下课了探究还没结束。我们在集体备课和教研时也探讨过。我们应对教材进行大胆的整合,进行取舍,对某一个实验内容进行展开、深化,而不是贪多、求全。

2.实验材料的准备。

要想上好科学课,如果没有充足的课前准备,科学探究就无从谈起。有些东西没有现成的,必须要老师发挥聪明才智,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首先,要注意收集好平时制作的一些仪器室没有的自制教具。其次,课前让学生小干部一起准备实验材料,然后分组放好,发挥小助手的作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从家里带一些安全的实验器具,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激发学生课堂上探究的兴趣。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要对材料进行初步的筛选,这样使学生不自觉地就投入到前期的研究中去了。

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准备材料,教师都要对这些材料进行一次甚至两次的试验,以免心中无数,课堂上出现混乱状态。

3.重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实验结束后,几个小组得出了正确结论,如果一个结论是错误的,并不表示探究结束,一定要对实验的现象、实验的数据、实验的方法进行整理、分析,要让错误的实验小组成员讲述实验的方法,其他学生帮助分析,从而获取探究的正确结论。

四、要关注生成

关于课堂上的生成,已经不是什么新的问题了。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每一次探究活动之前,总是习惯于将自己引导的方法、思路、过程等作一细致周密的部署安排,每一步教师该干什么,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产生什么问题,都要在头脑中计划一下,以便做到心中有数。但在课堂上还是会出现“杂音”,让教师感到头疼。面对突发的杂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一是如果这种“杂音”对本节课教学有价值,有利于本课教学的主题,则教师可以放弃预设,转向生成的方向前进;二是如果这种“杂音”的确是杂音的话,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要设法巧妙地回到预设的轨道上继续向前;三是如果“杂音”对本节课探究主题价值不大,则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让学生课下再去研究。当然,在遇到确实无法探究的情况时,那只有把其中的道理告诉学生了。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中,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向着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向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张桂英】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课科学探究整合
小学科学课物理环境的建设研究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浅谈科学课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
小学科学课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