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与民生问题初探

2009-10-15 03:38孙念韶
职业时空 2009年12期
关键词:教育政策民生问题教育公平

罗 旋 孙念韶

摘要:通过论述教育公平与民生问题的密切关系,指明了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中蕴含的公平性特点,提出了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为实现教育公平应采取的措施,由此凸显教育公平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对于民生改善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政策;民生问题

教育公平是当前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民生问题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把“优先发展教育”问题“优先”放在了第一位。因此,大力促进和逐步实现教育公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形势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一、教育公平与民生问题

受教育的权利,是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对于公民个人而言,人力资源是第一发展资本,教育机会是最重要的发展机会,教育平等是最重要的平等。在现实社会中,能够改变人们的命运,成就其未来的正是教育。因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无论是贫困还是富有,自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开始,每一个家庭莫不把相当的精力与钱财投入到孩子的教育及后续的发展上。

人力资源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同时也是民生问题的核心要素。从人口的质量角度看,中国已经成功走出了穷国办教育的阶段,并逐步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较为突出,这不仅制约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严重影响到了国民整体素质的完善与提高。

就业乃民生之本,这决定着每一个家庭的生计,而拥有社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则是实现就业的基本前提。只有让人人都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的难题,才能实现和保障每一个家庭的就业权益,进而真正做到民生的改善。因此,解决教育问题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民生之一,并且它和就业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

二、教育公平是教育政策的民生价值取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政策也逐渐从关注效率到注重公平,这无疑彰显出教育政策的民生价值取向。教育政策的民生取向主要在其价值选择上要更多地体现出“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四个方面。2003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并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来抓,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问题,而且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战略性地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民生路径。

1.大力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全面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起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6年,国家率先对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了免收学杂费的政策,并于2007年进一步扩展到全国农村的义务教育学校,惠及农村学生达1.5亿人次。中国的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近年其教育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重视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近年来,根据“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方针,各地积极采取措施,使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保障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同时,各地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列入本地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并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健全动态监测机制,系统地制定了有效的教育与管护措施。

2.坚持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在过去的五年当中,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坚持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这些工作都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很好的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也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发展。

3.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大举措,着力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设,使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完善,体系不断健全,覆盖面不断拓宽。

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寄宿生活补助费制度的建立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各级政府对农村地区373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其中的780万名寄宿学生进行了生活费补助,这些资助措施大大减轻了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济负担,有力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就学率的提高。

建立健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为主体,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建立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制度。2006年,国家启动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助学金制度。这项具有普惠性的国家助学金政策,其资助对象覆盖了所有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一、二年级学生每生每年资助1500元。

三、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我国正迈入一个关注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关键发展阶段,现实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基础比较薄弱而且不太平衡,尤其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容易导致利益群体诉求多元化和矛盾对立化的局面出现,因此,教育公平问题还面临着诸多难题与挑战,对策的提出将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1.坚持教育的公益性。教育问题如今已不仅仅是国家民族兴盛的基础,而且是事关普通百姓的民生大计问题。十七大报告再次突出强调了教育的公益性,并明确将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教育具有不容置疑的公共性、公益性,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是如此。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对义务教育的公益性认识模糊,教育的公益性不时面临着教育产业化带来的诱惑。这些年来,“教育产业化”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在利益驱使下,许多公办学校不顾自身办学条件的制约而大量扩招,最后的结果是学校层层升格,疯狂圈地,而这一切费用大都转嫁到学生的头上。所以,在這种大背景下,强调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就显得十分必要。

保障教育的公益性,关键是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而要消除教育不公平现象,关键在于调整和完善教育政策,所有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最终都可以通过政策修订和制度创新来进行调节。合理、有序、规范地扩大教育供给,增加教育投入,以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是保证人们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得到最大程度实现的根本途径。

2.确立均衡发展教育理念,合理分配教育资源。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应当确立新的资源配置理念:在发展中缩小差距,增加公平。在照顾各地历史形成的实际差距时,应当将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作为重要原则之一。在投入导向方面,教育资源应向弱势地区和人群倾斜,特别是向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城乡贫困家庭子女倾斜。各级政府应尽可能从资金、信息、生源等方面给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以必要的重点扶持,以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育水平。我们的教育领导者要改变重城市轻农村、重高等教育轻义务教育的传统指导思想,改变以往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投向少数重点小学和大学的局面,在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在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之间等等,都应有合理的比例。

3.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高度重视和采取切实措施,下大力气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学校收费行为;改进高考招生制度,使高考招生公开、公正、透明;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引导,促进他们充分就业。只有通过这些具体、务实、行之有效的扎实工作,才能在促进和实现教育公平的努力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正实现民生视域下的教育公平。

猜你喜欢
教育政策民生问题教育公平
我国教育公平的内涵与实施策略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浅析医院党建工作中的人本管理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
国外医疗保障模式对我国医疗保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