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 发掘情感

2009-10-12 07:15张和平
教师·下 2009年8期
关键词:中学生作文情感

张和平

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水平长期在低位徘徊,如何跨越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局限,突破农村学生被动写作的困境,成为农村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瓶颈分析

农村中学生作文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无话可说,千人一面,而学生无话可说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材料的积累。阅历与视野的限制使得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在这种情况下,日常写作训练中教师所拟制的题目又大多陈旧而脱离实际,离学生的生活体验甚远,学生在经历了若干次的范文仿写之后容易丧失写作动力,写作对他们而言成了“为赋新词强说愁”,难以激发出创作的快感。

没有了情感动力的写作活动在学生的心理反应中会积累成一种情绪上的负反馈,使得学生对作文写作有了无奈、厌倦、自卑甚至畏惧的体验。当学生对写作丧失了热情与动力之后,学习过程中最宝贵的主动性也就丧失了。在被动形塑的情境下,作文成了一种应对考试的差事,学生写作水平提升的空间就十分有限。要言之,缺乏积累下的强制性训练就会使得农村中学生的作文教学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农村中学生作文教学的核心障碍是学生的日常积累不足,但是,这种积累工作单靠课堂教学难以完成,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而且多被照本宣科式的课文讲解所挤占。在这种被动的填鸭式教学中,学生所摄取的有效养分不足,而且遗忘速率颇高,因为这些文章距离农村现实生活较远,在学完一段时间之后,学生要想在写作中重新调动起这些库存知识十分困难。

既然如此,那么关键问题就是要把握住学生的大量课外时间,设法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写作材料的积累,从而克服写作过程中的难题。然而,中西部农村欠发达的经济与当前高度流动的农民工生活使得农村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信息资源非常有限,同时缺乏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当前的村庄生活环境中,学生除了看电视和上网吧之外,能够接触到的外部信息几乎没有;而在看电视和上网的活动中,他们的自制力较差,在缺乏父母监督的情况下,容易一味地满足感官刺激而难以吸收到有用的素材。

尽管近年来农民收入有所提高,但农村家庭藏书极少,强调经济效益的父母不愿意投入钱财给孩子购买书籍。农村没有书店、图书馆、阅览室、博物馆,且报刊杂志等纸质刊物对农村中学生而言接触频率极低。这些因素都使得农村学生的生活缺乏文学滋养,缺乏时代文化的熏陶,反映在作文写作上,就是文字干瘪枯涩,拾人牙慧,少有创新。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创新之道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瓶颈与三个突出因素有关,这三个因素分别是农村中有限的信息资源、单薄的文化氛围以及农村中学语文教育中单一的教学手段。那么,如何对症下药,挖掘现有资源,从而扬长避短,有效克服社会宏观结构下的不利因素,提升农村中学生作文写作的水平呢?

1.发掘学生生活中的情感要素

人类行为的直接动因有理性的利益诉求、感性的情绪体验,以及审美活动中的灵魂升华。对于中学生而言,如果要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积极探索写作规律,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利益诱导势必无效,而通过情感与审美则是可行的途径。具体而言,就是要使作文的材料搜集与写作训练活动贴近学生的本能与直觉,让学生表达自己、描写生活。

举例来说,笔者曾让班上的学生写这样一篇作文“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由于学生多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他们享受不到父母之爱,内心充满了各种复杂的情绪体验,笔者以此作为契机,要求学生描述父母的生活,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说明他们与自己的关系,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没想到,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写作时当场流泪。一位平时表现很懒散的学生动情地写道:“妈妈,日日夜夜的思念让我的枕头每天早上都是湿润的,所以,今年过年你一定要回来!昨天爷爷刚杀了一头猪,你知不知道我多想你回来和我一起吃肉啊!”

通过发掘学生自身生活中的情感要素,可以激起他们自己的表达欲望,进而拿起手中的笔来书写内心的感受。这个时候,写作可以慢慢成为学生的兴奋点,如果老师此时对写作技能进行一番引导,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当学生发现自己比从前善于表达的时候,他们会继续主动学习以使自己的表达能力更为完善,让内心的情感得到更为充分的抒发。

2.积极利用农村现有的文化资源

通过激发情感,可以提升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克服写作时的畏难情绪,使学生将作文视为一种宣泄而不是一种负担和压抑。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定期创办班级小刊物,并将比较优秀的文章在学校的黑板报上公开,进而激起学生写作时的上进心。

不过,从长期来看,仅仅通过贴近生活激发情感让学生主动写作并不能克服学生无话可说的困境,因为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他们的写作成了一种单调的重复。这个时候,就需要不断有阅读的素材以及生活的感悟来作为写作活动的“源头活水”。

(1)教师可以通过电视、报纸或者去农村的网吧搜集一些最新的时事和社会新闻来给学生讲解,并从中提炼一些有利于写作的元素来向他们传授。只要引导学生去关注国家、社会和人生,并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从而扩大其思维的视野,培养思考的兴趣,就可以算是一种成功。学生的见解不需要有多么深入,但只要他们有想法、有涉及时事,这些都会是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

(2)重视农村的传统民间文化资源。如各种仪式、庙会和宗族活动,以及族谱、民谚、民间传说、古典诗词等,这些事物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曾被视为封建迷信,但却正是农村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值得珍视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因素就在农村学生的身边,唾手可得,只要引导学生去主动记录和学习,成为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就可以让这些文化内涵扩散到他们的作文中,成为不同于城市学生的“比较优势”。

(3)积极整合农村中学现有的教育资源,在班级中成立阅读兴趣小组,让有限的图书、报刊、杂志等文化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共享,并有效地进行管理。这些阅读材料不必强调时新性,由于它们贴近生活、贴近心灵,同样可以大大充实学生的求知欲。

3.引导学生观察当代村庄生活的变迁

农村中学生在写作素材的积累上较之于城市学生的另一项短处是生活时空相对狭窄。他们的生活局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无法参加诸如参观博物馆、参加夏令营、旅游、出国等活动。由于他们的生活重复性太高,缺乏新鲜事物的注入,因而对生活本身的感受不太敏锐,而日复一日的课文教学又进一步抹杀了他们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针对这一弱项,农村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甚至可以把写作课堂移到田野上,放在活动中。比如,组织学生轮流照顾村庄中无人照看的留守老人、需要帮助的孤寡老人;组织学生参观庙宇、宗祠;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务,比如婆媳吵架等,然后让他们在作文中分析这些事情产生的前因后果;观察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之后在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思想观念上有哪些变化;观察村庄红白喜事上的仪式变化、活动流程,等等。

通过引导和帮助学生来观察身边发生的事务,从而让他们在文章中对自身的生活进行描述和反思。这些活动在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当他们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在某些方面遭遇困难的时候,又会主动去寻找资料来充电。久而久之,作文的写作就不再是一个难题。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内心的真实情感、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则是写作兴趣的源泉。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本质上不是一种应试的手段,而是他们文学素养、观察能力、感知能力、思维能力、思考范围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古人将文章的写作训练提高到了人格修养、道德修炼、审美志趣以及性情陶冶的高度,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可谓深奥。

笔者的观点是,只有将写作训练拉回到农村学生自己的生活中,让其自由观察、感悟、思考、积累、表达和抒发,才能够让其调动情感、激发兴趣、锻炼能力。而在能力获得提升之后,应试时的作文写作将只是一个技术问题。

猜你喜欢
中学生作文情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