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生物实验探究课的启示

2009-10-12 07:15贡纪东
教师·下 2009年8期
关键词:差异教育

贡纪东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不同班级、不同小组、不同学术,对于同样一堂生物实验探究课,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以及给我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探究课;差异;教育

前不久,我给七年级学生上了一堂生物实验探究课,该堂课使我对课堂教学,尤其是新课程教学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体验。

我给我所教的三个班按七(6)、七(8)、七(7)的顺序上了这堂实验探究课。这是教学内容完全相同的一堂课,从任课教师到实验教室和探究工具都完全一样,所不同的是两点:学生群体和上课时间段。但班级都是平行班,学生各方面表现差异不大,各班的课堂教学效果相近,当然,这种比较是在常规教学和考试的前提之下进行的。然而这三个班在这次实验探究课上的表现,却给了我很大的震动。

探究活动的内容是“探究土壤里的小动物”。首先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4~5人一组,每组一把铲子,一个盛装小动物的纸袋(纸袋由教师提供材料,学生自己做),各小组选定一块合适的土壤——事先我勘察了一番,给同学们推荐了几块地方,如校门外的路边、草地、树下、池塘边等。由各小组自主决定探究地点,用铲子挖掘该地土壤,收集肉眼可见的土壤表面和内部的各种小动物,将它们放在纸袋里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别和数量记录。利用课本提供的小动物鉴定资料让各小组学生自我鉴别动物的类别并统计其数量,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最后进行小组间交流和全班汇总。应该说这堂探究活动课重点在于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主,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工合作,锻炼自己观察、记录、描述的能力。与其他类型课相比,探究课更容易体现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态度、合作情况和探究能力。

一、三个班实验探究课的特点

上完三个班的探究课后,回顾这次课堂探究,其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

1.学生间差异大

(1)在小组合作学习上有着明显的班间差异。作为新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这节课中体现得非常鲜明,同一小组学生要共同确定探究的地点,再组内分工,进行挖掘观察、清点辨别生物、归纳记录,最后表达交流,这些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三个班级中探究组织能力较好的七(6)班基本四五人一组一起完成,组内分工明确,活动进行得条理分明、质量高。七(7)班组织分工最乱,小组成员有的多达6人,有的只有2人,甚至有1个同学单干,相互协作性差,但该班级却是发现生物类型最多、最好的班。以整个探究过程来看,三个班执行过程中的表现差别很大。比如,当我让学生到室外找地点挖掘土壤和观察小动物时,七(6)班的各小组之间散得开,自觉分布在校园不同角落。七(8)班则相反,四五个小组聚在一块草地上,不肯走远,还要教师反复督促才勉强分散开点。

(2)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有个别同学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始终旁观,偷懒,还有的同学挖出了兴趣,直到下课时间迫近才回教室,减少了归纳交流的时间。

(3)性别差异大。由于我让学生分组是自主搭配,男女生都是自发地分别成组,没有男女混合成一个小组的现象(以前我尝试过男女同学混合成组,但实践效果差而放弃了这个方案)。女生组普遍记载得认真,分工协作程度好于男生组。男生组在彼此分工配合上比女生差,苦乐不均,单干户就出在男生当中。

这次活动可以看出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协作的能力欠缺。一个班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小组的合作较好,大多数学生还需加强协作训练。

2.学生对探究学习态度出乎意料的好

总体来看,每个班的同学对小动物探究的兴趣都是强烈的,活动形式受到学生欢迎,过程中同学们很投入,相互交流较多,有疑问就积极询问教师,气氛活跃。七(8)班活动是在雨中进行的,但没有一个学生躲雨,都在兴奋地探索土壤里的秘密呢!有个男同学课后还从家带来了小动物,说不认识,要我解惑。这说明学生随时都在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只要给他们一个开放的、变化的自主探究的机会,就能释放学生内在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传统课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次探究充分利用了校园土壤这一天然无成本的探究材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给了学生认识自然、真正接触自然的机会,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新课程理念。而学生的总体表现之好超出了教师的预料,无论是对探究活动的投入程度、发现生物的品种和数量,还是充满求知欲的、令人应接不暇的提问,都让我重新认识了学生。而学生在探究中暴露出的组织性差、协作配合能力低的缺点,正是长期接受传统教学而形成的。通过这几年实验探究的教学实践,我有许多体会,课堂中的问题,有的可以通过教师的努力来解决,有的则需要教师以外的因素共同作用来解决,如环境因素、学生个体因素。

二、实验探究课存在的缺陷

以这堂实验探究课为例,我在此归纳了三点探究课中存在的缺陷:

(1)实验探究课的活动时间难以固定化。为达到实验探究的效果和目的,教师在探究中经常要引导、指点学生,需要时间,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容易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细节问题,而忽略探究过程本身,产生“拣芝麻丢西瓜”的行为。如这堂课上有好几组学生对逮到的小动物进行分类辨认时发生分歧而争执,浪费了时间,影响了后续活动。因此,实验探究课总让学生感觉时间很短,一会儿就下课了。就“探究土壤里的小动物”这节课来说,要真正完整地达成学习目标,要一小时课时,因此在实践中班级讨论根本无时间开展。有的小组原本选了校外土壤找动物,但考虑时间限制,都改在了校园内进行,减小了土壤代表性。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我们的课时仍然是按照几十年前的旧制度制定的,没有与时俱进,这就给新课程的教学造成了困难。

(2)在实验探究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难以有效实现。虽然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方法进行评价,但就我的实践体会,感觉这种评价方式还是难以应用。一是因为上课时间的约束;二是探究活动侧重学生体验,不重视活动评价;三是评价标准难以制定。一位男同学对土壤中的小动物非常感兴趣,挖掘、收集的材料比旁人多得多,而他的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比不上同小组的其他人。除了口头表扬,如何把学生在探究课上的优秀表现体现在他的期末成绩中,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3)实验探究课教师负担重。这种课容易出现“学生乐、教师累”的情况。拿“探究土壤里小动物”这堂课来说,课前准备的器材不多,准备工作可以不计。每班有9~10个小组,在小组活动探究中,一个老师没有精力与能力给予各小组全程指导,只能是顾了这边再望那边,少有喘气的机会,因此活动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往往会从简,对于学生的困惑不一定能一一消除,且一堂课下来体力、精力的消耗是其他课的好几倍。另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多方面问题,尤其是安全问题。生物探究有时要用刀动剪的,学生顽皮不小心被器材弄伤怎么办?这使老师的压力更大了。目前,30人左右的小班是实施探究实验活动的优选,在这样的班级开展探究课活动,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这样的实验探究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扩展学生的思维,使教师真正体验和执行新课程理念。虽然执行过程中会有许多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就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也能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

猜你喜欢
差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相似与差异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DL/T 868—2014与NB/T 47014—2011主要差异比较与分析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收入性别歧视的职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