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嘴“动”起来

2009-10-12 07:15
教师·下 2009年8期
关键词:都督文说草船借箭

韩 丽

语文课是以发展学生听说能力为重要目标的课,却也是许多学生无法动嘴的课。要真正“解放”学生的嘴巴,就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望。在教学《草船借箭》时,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的嘴“动”起来:

一、设计抢答,激发热情

新课伊始,为了激发学生“动嘴”的积极性,我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我们来举行一次小小的抢答比赛,看谁最聪明。”然后,教师口述下列问题:“‘草船借箭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都有哪些国家?统治者是谁?‘草船借箭的故事讲了哪几个人物?他们是哪个国家的?干什么的?”因为学生已预习课文,有些学生还看过有关三国的历史故事,所以回答上述问题时非常踊跃,有些同学甚至还引出了《三顾茅庐》的故事。学生在答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弄懂了课文的历史背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口语交际的热情。

二、读文说理,面向全体

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平时常用的“读文说理”答题法进行教学。所谓“读文说理”答题法,就是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根据问题找到相关的语言出处,先读出语句,再说说自己的看法。在教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思考: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回答问题时,要求学生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按“先总后分”的顺序来说。为了让人人都得到说话练习的机会,我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扩大说话范围,让学生先自己练说,再分小组互说,最后各小组选代表说,大家听后还可以补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对于有新意的发言,教师应及时给予扶植,鼓励学生创新,不人云亦云。在整堂课中,教师只是充当指导员、导演的角色,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学生在自由阐述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而且锻炼了自己的说话能力。

三、运用对话,总结全文

在一篇课文学完后,教师要对全文进行总结,但是在上《草船借箭》时,我却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总结,且不能简单地重复课文。为此,我设计了一场师生人物对话,师扮鲁肃,学生扮演诸葛亮,通过鲁肃(以下简称鲁)对诸葛亮(以下简称诸)提问启发学生一一回答。现将师生对话摘录于下:

鲁:诸葛亮先生,您真是神人也!

诸:哪里!哪里!

鲁:您三天之前怎会料到今天早晨江上有雾呢?

诸:因为我懂点气象知识,推测出三天后必有大雾。

鲁:原来先生识天文,可借船时您为什么不让我们都知道?

诸:我知道你们都督妒忌我,想陷害我。

鲁:原来先生早已看出我们都督妒忌您了,您怎么那么信任我,如果我告诉了都督,您可怎么办?

诸:我深知你忠厚老实。为了共同抗曹,你决不会告诉你们的都督的。

鲁:谢谢您对我的信任,那您怎么知道曹操必不出兵,一定会放箭呢?

诸:曹操这个人本来疑心大,大雾天,看不清虚实,就更不敢出兵了。

鲁:先生知天文、识人心,再加上您的巧安排,当然能取胜了,诸葛先生,您真是神机妙算!

诸:不敢当!不敢当!

通过这种别出心裁的对话,既检查了学生理解课文的水平,又进一步明确了本文中心思想;既突出表现了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四个人的性格,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进行了思维训练和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活跃了课堂气氛,真是一举多得。

四、扮演角色,促进朗读

这篇课文人物对话较多,是进行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在学生充分了解故事中人物性格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扮演角色朗读训练,练习后由小组推荐最佳选手在全班举行配音表演,评出最佳配音演员。这样,诱发了学生的表现欲,人人都跃跃欲试,人人都张嘴读书,人人都得到锻炼,即使那些朗读水平差的同学,也会受到熏陶、感染。教师哪还用为学生不开口而发愁呢?

五、复述课文,评议等级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素质,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课后我布置了一项“动嘴”的作业——复述课文。让学生回家后,把《草船借箭》讲给父母听,请父母按以下等级给予评议:复述时,语句基本上准确,评为一级;复述时,能有表情,评为二级;复述时,不仅有表情,而且能加入自己的语言,但又不改变原意,评为三级。教师根据家长反馈的评议情况,请复述得好的同学在班上当场表演并奖励他小纪念品。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当众说话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内化。

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动嘴”的途径还有很多,只要教师树立正确的主导观,做个有心人,处处都能指点学生“动嘴”。

猜你喜欢
都督文说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苏孝慈墓志》再考
——兼论北周府兵军职都督的勋官化问题
《重庆镇总兵加赠都督同知任勇烈公传》写作背景及其价值考论
草船借箭
民初安徽政局与都督人选
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