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桂林
在创设“和谐社会”成为时下新的流行语之际,各行各业都在努力创设“和谐社会”,教育也不例外。我认为,要使教师能安教乐教,使学生能好学乐学,课堂教学也要创设“和谐课堂”。
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而这种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能否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课堂情况与教学内容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实践证明,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能促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高涨的情绪状态中,这对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呢?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
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如果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像池塘里的水一样。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要用各种形式与学生联络感情,共同创设和谐、协调、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搞好教与学的双边关系,灵活地协调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关系。这就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变权威型的“良师”为伙伴型的“益友”,让学生无拘无束地、灵活快速地将最直观的感受带到课堂上来,与教师形成良性的互动。
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导语引入新课。教师摇着头晃着脑,口中念念有词道:“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学生笑)“同学们,这句话是谁说的?”(预习了课文,大家都能说出来)“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大家也是读书人。然而孔乙己却有与同学们截然不同的命运,他读书到56岁,却始终不能‘进学,在贫困的生活中,在众人的笑声中出场,又在众人的笑声中结局。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同学们跟老师来共同学习课文《孔乙己》,从中进行理解。”这样的导课,让学生直接参与其中,很容易达到教学目的。通过主客观的和谐结合和双边活动的密切协调,既具趣味性,又有启发性,最终一定会让学生听有所得,学有所获,思有所益。
二、生生关系的和谐
语文教学要在引导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引导学生互相讨论问题、互相学习。同时鼓励学生质疑、同学之间释疑,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再请教老师。这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交往,懂得互助,感受同学间的友情,形成一种温馨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它精辟地概括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纲领,也是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必经之路。素质教育中强调: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势在必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章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多给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密切配合,使他们在和谐的学习过程中,更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读书能力。
三、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和谐
教学要达到“人书合一”的境界,就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于“讲什么”“怎样讲”,皆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和谐环境,使课堂气氛和师生情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特定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教学氛围。这样就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能更好地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
如教学古文《捕蛇者说》中,首先指导学生认识异蛇的毒性之剧:“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但因蛇有特殊的医疗之功效,可以“当其租入”,便讲到捕蛇技艺,然后讲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吾几死者数矣”蒋氏一家三代人的悲惨遭遇。于是,就把学生带到了一个家无男人、寡妇拖儿带女、食无裹腹、衣不蔽体的悲戚忧伤的情境中去。但这还不是文章的高潮,高潮是蒋氏陈述了乡邻在沉重的赋税下非死则徙,直至十室九空的境地。这时教师便把学生带进一个广大农民逃荒讨饭、饥寒交迫、哀鸿遍野的境地,最后得出“苛政猛于虎”的感叹,进而得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的主旨。学生自然就会明白封建社会各种繁重的苛捐杂税压得广大群众喘不过气来,造成民不聊生的惨状,于是愿冒死捉蛇抵税的动机就水到渠成了。再联系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党和政府免除了广大群众的农业税,还拨款补贴农耕、政府补贴办合作医疗、免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杂费等,跟文中的封建社会一比较,就会使学生痛恨旧社会,热爱新社会。这样教材与学生的感情就会达到和谐交融的境界。
总之,只要处理好师生、生生、人书等三种关系,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水平就不会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