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芬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其中学科渗透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渠道,更具有经常性、全体性与主动性的优势。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文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通过情感信息的传递,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是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因素,拓展教材中的人文内涵,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并在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重视情感教学,培养学生关爱意识
教师要把语文教学作为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学会关爱生命、关爱社会、关爱生活、关心他人的重要渠道。例如,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文中,不失时机地请学生们谈读后感,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父亲对自己关爱的情和景。但我不局限于此,而是尽量拓展内容,深入挖掘学生们内心深处的情与爱,让学生举出父母细心照料他们的例子。当一名学生讲到妈妈身患重病,每天还为他的一日三餐操劳时,言语哽咽、泪流满面。此时,学生们内心的爱已被唤醒,对“朱自清看到父亲买橘子的背影为何流泪”产生了共鸣,“就在那一瞬间朱自清才体会到父亲对他的关爱。”“那一瞬间”也让课堂上的学生们懂得了亲情的美好。
在讲解莫里斯·吉布森的《哦!冬夜的灯光》时,我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友善互助、关爱他人的优良品质;在学习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霍金的《时间简史》等文章时,我着力培养学生保护生命的意识和关爱他们的意识。
二、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学生自信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为此,教师应善于察言观色,善于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并正确疏导学生学习时的心理障碍,呵护好学生情感的土壤。
第一,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师要处处体现出对学生尊重、信任和理解,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课堂上,我要求自己一定要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来启发、引导、点拨学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及时给予表扬,哪怕是微小的闪光点。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自信心被树立起来了,学习中逐渐地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了,学习热情高涨。课堂下,我主动关心和了解每一个学生,努力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感受生活、感受世界,让学生觉得老师不仅是他们的严师,还是他们的朋友,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坚持引导学生善于结交朋友,多参加团体活动。常言道:行为失谐,尚可挽正;人际失谐,百事无成。人在烦恼、悲伤时,如果找不到地方倾诉,这种情绪会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冷漠、孤僻的人格倾向。作为语文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多结交朋友,学会心情愉快地生活学习。
三、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现行语文教材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很多,有的显而易见,有的隐含其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类。如借助《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生命的意义》、《记念刘和珍君》等课文引导学生应该把如何对人类进步,对社会发展作贡献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2)高尚情操、优良品质教育类。如文天祥忠贞爱国,屈原追求光明,史可法视死如归,宋濂艰苦求学等,都是教育学生形成高尚情操的优秀教材。(3)战胜逆境、增强、培养耐挫力类。如我在讲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七根火柴》、《<呐喊>自序》等课文时,重点在于让学生明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从小就应该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经受挫折的能力和独立自主的意识,对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是大有裨益的。
四、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发展是心理教育的有效方式。我努力从以下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1.集体活动。针对词语教学开展成语接龙、查工具书等活动;针对阅读教学开展小组讨论,编排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美文摘抄,读书会等活动;针对口语教学开展朗诵、演讲、辩论、答记者问、即席采访等活动;针对写字教学开展书法比赛、编手抄报等活动。各种活动都引入竞争机制,凸现学生的自我意识,诱发学生的心理潜能,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进来。
2.“心理医生”活动。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关心理问题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当心理医生,学会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办法等。
这些活动的开展既活跃了语文课堂,又使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养成习惯, 积千累万不如养成一个好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要多次反复,多次反复的过程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学生如果在学习中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处于一种自觉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就能使学习事半功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一的学科教育,也不是只根据已有教材就能解决问题的课程,它需要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爱为宗旨,以真正关心学生为出发点,以使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只有教师真正了解学生,走进学生,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才能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稿件编号090715002)
参考文献:
[1]李玉华,冯海珍.在阅读鉴赏中开拓思路.实现语文课育人功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2009,7(上)28~29.
[2]徐芳,语文教育应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J],文教资料,2009,(1).
(作者单位:吉林省四平市吉林师范大学分院(泉沟),136000,电邮:jlsdfylyf@163.com)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