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国通 周小锋
摘要:按照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结合区域与高职学院的特点,从大类招生模式、推行学期项目制、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联通岗位构建项目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践,探讨了相关经验。
关键词: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类型,同样要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来抓。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院结合实际,以融入与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面向市场设专业,依据岗位设课程,注重实践抓教学,应对需求育人才”;进一步理清“重构课堂,联通岗位”课程建设思路,全程贯彻“6+2”课程改革标准,实施项目化教学,设计切实符合我院特色的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试行大类招生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从源头做起
从2008级开始大胆改革创新招生方式,试行大类招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专业导论与职业规划》课程,主要给学生客观介绍各专业和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介绍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习要求,介绍技能要求和就业岗位并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等,让入学后的新生对各专业有更多的了解和更客观的认识,并经过一学期平台课程的学习后,更好地根据自己的兴趣与职业规划按照自愿与分数优先原则选择自己的专业,以改变入学前那种对专业、行业的了解和选择的“朦胧”状态,真正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更符合学生的利益,学生选择专业会更合理,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更容易发挥其个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突出能力目标与整体设计,创新顶岗实习教学管理
在最后一年顶岗实习环节,强调顶岗实习环节的“能力目标”和整体设计。顶岗实习是一个教学环节,要有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在统一安排学生在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各岗位进行顶岗实习的同时,必须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顶岗实习作业标准与要求,将顶岗实习作为一门项目化课程来开发,以实际岗位任务为训练项目设置能力目标,并设计训练进程和单元安排,构建“一个目标、双方指导、三重管理、四有制度”的顶岗实习教学模式。整个实习环节注重职业训练,使学生系统接受本岗位的职业资格规范训练,逐步实现与企业共同培养符合企业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规范的合格高级工,并具有独当一面、能紧急处理现场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增强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性,实现与就业的“零距离”衔接。同时构建学校与社会的互通桥梁,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行“学期项目”制,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潜能和自信
为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与创新学习,培养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的能力,我校创新性地推行“学生学期项目制”,将学期项目设成学生的必修课程,根据软硬件和学生的年级层次推出难度系数不同的项目,每学期1~2学分。所有项目由教师编写好“学期项目”指导书 (基本要素:项目名称、项目简介、申报人数限制、能力目标、具体内容或操作步骤、成果形式、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优势、专业(就业)意向等因素选择其中的一个项目。在学生完成“学期项目”的过程中,提倡教师尽可能不做学生的“拐杖”,放手让学生自己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和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并完成任务。项目设个体项目与团体项目,允许学生自行组团共同完成比较大型的项目,也允许学生结合专业和兴趣完成“自拟项目”,每位学生每学期至少提交一份项目成果,形式可以是产品、论文、方案、小创造与发明、创业计划书等等,最后由指导教师给出学分。部分学生的优秀成果可以通过展示、演示、演讲、答辩等形式组织评奖,激发学生的动力与积极性。通过学期项目的推行,尊重学生的差异,彰显个性,鼓励求异思维,营造多样化的学习
环境与宽容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
重构课堂,以“6+2”为课程标准实施项目化教学
所谓“6+2”课程标准的内涵是指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素质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素质教育和其他职业核心能力相互渗透”,全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和素养。
通过社会调研了解当前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以“真实需求”重构课堂教学内容,如《高级分析测试技术与实训》平台课程,其项目选取来自生活、生产实际,指导意义明确,譬如通过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测试技术,通过饮料中防腐剂苯甲酸钠等的测定掌握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测试技术等等,以任务驱动设置若干教学单元,项目内容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营造“真实情境”,以工作过程作为参照系,重构教学环境,实训车间(设立工作区、讨论区)作为教学实施场所,进行“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在实训过程中有的放矢地渗透理论知识、延伸与拓展理论知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激发其创新精神。
在教学目标上,树立职业导向的课程目标意识,重建师生关系,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施在校生创业教育工程,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工作。支持和鼓励在校生自主创业,拓展“工学结合”教学新模式,解决学生因创业而导致正常学习任务无法完成的矛盾,使其能够在创业的同时顺利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使创业带动学业进步。在教学时空结构上,由程序化、模式化转向个性化,试行弹性学分制,出台一系列学分认定、学分替代的政策。
联通岗位,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据开发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因此,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在开发课程体系过程中,所有专业聘请主流企业从事生产一线的专家、行家对确定的岗位或岗位群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召开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会议,以岗位工作项目与任务为突破口,集思广益,明确工作项目(领域)、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表,然后聘请课程专家进行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确立一批项目化课程,进一步编写项目化课程标准与教材,最终实现项目化教学。
我院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是在广泛开展社会(企业、行业)需求调研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主动争取企事业单位参与,聘请企业、行业专家联通岗位,共同分析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重构课堂,全程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充分突出实践性、职业性和创新性。从我院实际出发,经过实践检验,形成了“追踪岗位需求,创设真实情境,营造职业文化,培育双高人才”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孟丽涛.高职高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
[2]周家伦.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
[3]谈松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与教育制度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06,(16).
[4]徐献红.谈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5]丁鸿利.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7,(23).
作者简介:
童国通(1976—),男,浙江兰溪人,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与有机合成。(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