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粮价波动谈中国的粮食安全及耕地保护

2009-09-24 06:43欧阳娟娟
关键词: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中国

蒋 婧 关 欣 盛 利 欧阳娟娟

摘 要: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粮价不断上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粮食需求总量却随着人口数量上升持续增长,如何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就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本文简述了我国粮食生产状况,探讨了粮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分析了粮食安全存在的隐忧,论述了粮价波动、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三者的内在联系,最后提出了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应有的举措。

关键词:粮价波动;粮食安全;耕地保护;中国

中图分类号:F30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4-0019-05

粮食安全不仅关系到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影响到各行各业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已基本解决了粮食自给问题。但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而粮食需求总量却随着人口数量上升持续增长。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粮食安全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如立法确保耕地总量和粮田面积的两条红线;立法保障种粮的经济效益,强化粮食生产基础建设;激励粮食生产的科技创新,树立全民粮食安全意识,从而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

一、我国粮食生产状况

20世纪90年代,中国粮食产量稳中有升,特别是1996-1999年,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在5亿吨左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公斤,达到世界平均水平,199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12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但是,1998-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产量才4.3亿多吨,人均粮食占有量维持在350-370公斤之间。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采取了提高粮价,提高保护价,进行粮食直补的政策。在这样的强力刺激下,中国粮食产量从2003年的4.3亿吨上升到2004年的4.7亿吨、2005年的近4.8亿吨。2006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4.975亿吨,这是继2004年、2005年之后又一丰收年,打破了1985年以来粮食生产“两丰一歉”,是2006年的一个亮点。然而,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从而导致粮食减产。近年来,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隐患在不断显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粮价上涨,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增长、耕地减少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产不足需是粮价上涨的根本

(一)世界粮食连续供不应求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近些年全球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许多国家的粮食减产严重。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世界粮食的消费需求在持续增长,但粮食的总产量却没有明显增长,导致粮食供求关系越来越紧张。世界谷物种植面积、产量、消费量以及库存数据显示,1999-2008年10年间,大多数年份全球粮食总供给不能满足总需求,全球出现了当年粮食生产量比消费量低的情况。在耕地面积多年变化很小、气候异常和成本增加的情况下,粮食产量的增长难以满足需求增长,粮食库存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7年全球粮食库存降到20多年来的最低点。未来的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2亿,全球粮食的供求形势还会更严峻。世界粮食生产处于低谷,导致国际粮价上涨,我国作为重要的粮食进口国,进口粮价上涨直接推动了我国粮价上涨。

(二)库存的减少是粮价上涨的动力因素

当年的粮食总需求量应该满足下列等式:当年粮食总需求量=年初的粮食库存+当年的粮食生产量+当年的粮食净进口量-年末的粮食库存。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粮食的消费量一直大于粮食的产量。2006年粮食产量达到4 900亿公斤以上,而2006年的粮食消费达5 000亿公斤以上,当年粮食产需缺口达100亿公斤(见图1)。这说明当年生产的粮食仍然不够当年的消费,缺口部分需要通过挖上一年度的结转库存及部分进口来弥补。而库存决定了下一年度的粮价的总体水平,只要粮食生产仍处于产不足需阶段,库存必然不断减少,而不断减少的库存支持了粮价持续的稳步上涨。

(三)生产成本上升推动了粮价上涨

粮食生产的总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生产成本又可细分为物质与服务费用以及人工成本。以玉米生产为例,每亩玉米生产成本呈逐年增加趋势,从1995年到2007年,总成本上升了50.4%,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分别上升了34.1%和260.7% (见表1)。生产成本构成中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分别上升了26.9%和43.6%。

另一方面,国内外原料、燃料价格上涨过快,2007年国产尿素市场价格为2.14元/千克,比2006年同期上涨了4.39%,化肥中涨幅较大的是氯化钾和三元复合肥,2007年市场价位分别为2.4元/千克、2元/千克,分别比2006年同期上涨14.29%和81.82%,农药价格上涨4.2%,农药中的敌敌畏、氧化乐果等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了5.5%和6.98%。

(四)生物燃料需求刺激粮价上涨

工业转化粮食消费总量猛增的刺激。如果盲目地过快、过猛地增加粮食工业转化消费,就会刺激粮食价格飚升。近年来,我国玉米加工业突飞猛进,玉米消费量呈跳跃式增长。2002年全国玉米淀粉产量约为600万吨,到2005年跃升为998万吨;2005年,玉米工业消费玉米的数量超过1 500万吨。此外,2000年,国家先后投资兴建4座燃料乙醇生产厂,目前年产能已达到104万吨,年消耗玉米332万吨。特别是玉米主产区东北和黄淮海地区玉米精深加工能力迅猛扩张,致使玉米调出量迅速减少,供求关系趋向紧张,刺激了市场价格上涨。

三、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

(一)我国耕地资源现状分析

1.耕地资源不断减少,质量不断下降。图2为全国2001年至2007年耕地面积变化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耕地随着年度的变化一直在减少,耕地减少的趋势仍未缓解。据资料统计显示1958-1986年,全国累计减少耕地4 073.3万公顷。《土地管理法》实施后,耕地锐减的趋势开始得到控制,1986-1995年减少耕地684.4万公顷。1996-2005年间,我国耕地从19.5亿亩减至18.3亿亩,又减少1.2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 333万亩,每年减少幅度在0.5%以上。与2006年相比,2007年全国耕地净减少4.07万公顷,减幅0.03%,同比下降0.22%。

我国耕地退化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突出、土壤结构变差以及耕地污染等方面。水土流失不仅造成耕地质量变差、养分缺乏、肥力下降,而且也造成河流下游河床抬高、水库淤废,给国家经济和社会造成严重损失。我国土地荒漠化也在不断扩大,它不仅造成生态脆弱,加剧环境恶化,而且使土壤结构不良,保水保肥性能差,肥力下降,丧失生产能力。

2. 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我国土地开发利用比较充分,但可继续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已十分有限。据调查测算,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潜力为2.01亿亩,其中60%以上的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在水源不足和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比较严重的地区,开发利用这部分资源的制约因素较多,难度较大。目前,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约为1.13亿亩,其中可开垦1.071亿亩,可复垦0.06亿亩。目前,还有一部分耕地属于过度开垦,全国仅亟待退耕还林、还草的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约6.0×l06公顷,10度-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约为1.26×104公顷,因此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极其有限。

(二)粮食安全情况分析

1.粮食的总体质量偏低、竞争力差。由于国内粮食市场难以真正做到“优质优价”,加之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养殖业与国际市场的粮食需求脱节,相当多的粮食品种山现“好的不多、多的不好”的尴尬局面,难以和国际的优质粮食竞争,如优质小麦和专用小麦少、特用和饲用玉米少、杂交稻和早籼稻多、大豆出油率低等问题。[1]此外,由于农药、化肥等农用化学品的不合理使用、污水灌溉、工业三废污染等原因,也严重影响我国粮食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粮食总产量与单产增长率低。从表2中可以看出,199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仅4.9亿多吨,从1997年以后我国粮食总产量基本上徘徊走低,2003年粮食总产量更是降到近20年来的最低点,年均增长率为负1.97%。粮食单产的变化趋势类似于粮食总产量,2000年单产降到近10年来的最低点,2001年和2002年略有回升,2003年又有所下降,事实上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凸现正是这一时期,这反映出粮食生产的技术保障能力还有待加强。2004年和2005年虽有所回升,但是粮食总产量与单产增长率都较低。

3.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堪忧。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导致所需的各生产要素的收益低,引发了相关生产要素如人员土地的流动。特别是在沿海地区,劳动力缺乏和耕地减少很明显。同时相关自然要素的缺乏和相关资源的浪费严重。中国人均拥有的水资源量为2 300立方米,被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水渗漏浪费严重。[2]我国人均占有耕地1.39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特别是近几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巨大,1999-2007年9年间减少了1.12亿亩。据报道农药和化肥的实际利用率不到30%,其配比也不合理。

四、粮价波动、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内在联系

(一)粮价波动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粮价上涨说明了粮食的流通储存在粮价形成中起的作用。我国实行中央—地方粮食储备分级管理,中央地方储备影响市场的协调机制尚未形成,如流通的不顺畅,供应量的变化严重滞后于价格的变化,市场双方地位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容易出现“羊群效应”。即使是在粮食存储量安全的情况下仍然有可能引发粮价波动。

另外,从长期来看,由于资源和技术的有限性,我国的粮食供需缺口将渐渐变大。中国的粮食供大于求,是一种短期的、暂时的现象。如果粮食供求关系出现逆转,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对国民经济将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从粮食价上涨来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二)粮价波动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国内粮食连年减产则是导致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而粮食减产是由于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造成的。而粮食播种面积的减少,主要是因为耕地大量减少。据有关资料,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0 389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19万公顷,粮食总产量为45 705万吨,比上年减少约442万吨;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为9 94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为43 069万吨,比上年减少2 636万吨, 2004年和2005年粮食面积和产量都有所增加,但增幅很小。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粮食的波动从客观上要求保有更多的耕地。

(三)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1.耕地资源数量保护对粮食安全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清楚认识,我国多数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仍比较低下,粮食安全的保障主要还是靠耕地数量来维持。将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产量年增长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耕地数量变化与粮食产量表现出基本一致和变化不同步的两种不同的相关性。[3]从我国1998-2005年耕地面积减少导致的粮食减产量来看(表2),耕地数量的减少直接引起粮食产量的减少,而且变化趋势一致。经计算,两者的相关性系数高达0.9993。如此高的相关性可明显地表明,耕地资源数量强烈影响着粮食安全,在我国的基本国情下,必须保护好耕地数量,尤其是基本农田数量。

2.耕地资源质量保护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沙漠化、水土流失、贫瘠化和次生盐渍化等原因,已造成40%以上耕地土壤退化。生态的破坏,大量土地被抛荒或变成旱地,长期的乱施化肥和农药,也造成全国范围内的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从而导致粮食减产;另一方面,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有些地区中仅重视数量平衡,忽视耕地质量平衡,新增耕地质量偏低,使中低产田的比重继续增大。[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加强耕地资源质量保护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3.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内在关系。耕地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农业再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用世界上不足9%的耕地养活世界上近21%的人口,而且与时俱进满足13亿泱泱大国不断增加的人口对其日益增长的需求,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任重而道远。如果耕地保护不好,势必影响粮食的产量和供给,给粮食安全造成威胁;在我国国情下,要想保证粮食安全,就必须既要保护耕地的数量也要保护耕地的质量。

五、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应有的举措

(一)立法确保耕地总量和粮田面积的两条┖煜

我国的耕地资源是世界上最紧缺的国家之一,必须坚持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5]因此提高耕地质量,强化和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合理引导农村节约集约用地,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加快实施沃土工程,积极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这就要求各地各部门一定要采取有力措施,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这条红线,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另外,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耍建立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制,主要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在任期内必须签订“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书”,要确保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坚决守住基本农田这条“红线”对于在任期内没有履行好耕地保护目标管理责任的责任人应给予严肃的处理,并实行“一票否决制。”[6]

(二)立法保障种粮的经济效益,强化粮食生产基础建设

目前粮食主产区农民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不愿种粮,经济发达地区压粮扩经,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因此必须切实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种粮比较效益;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实现粮食生产、流通一体化,让农民分享粮食流通效益;实行农民售粮“二次分配”,增加售粮收入等等,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7]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基础条件,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体的投入机制,主要是增加小型农田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通过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标准农田建设,引导社会力量投入建设粮食生产基础设施。

(三)激励粮食生产的科技创新,树立全民粮食安全意识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和粮食产量。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8]因此,实施“科教兴粮”战略,提高粮食科技创新能力,成为21世纪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根本战略措施。加快实施“种子工程”,完善粮食优良品种的繁育、引进、加工、销售和推广体系;加快现有科研成果转化和粮食生产重大技术的科研攻关和引进工作;加大宣传和教育,提高干部执行法规政策的水平,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提高国民的粮食安全意识,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培养农民接受和应用农业新技术的能力,使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9]

参考文献:

[1] 张士功,王建湘.从粮食安全角度审视加强我国耕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性[J].中国食物营养,2005(5):12-14.

[2] 申亮,丁卫国.由粮价上涨谈我国粮食安全[J].商场现代化,2007(10):192-193.

[3] 傅泽强,蔡运龙,杨友孝,等.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1(4):313-319.

[4] 王文龙,唐德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治标更要治本[J].改革与策略,2007(4):40-41.

[5] 国土资源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Z].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9:3.

[6] 曲凌夫.我国粮食安全的隐忧及对策[J].农村经济,2006(12):31-33.

[7] 陈国启.我国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10):34-37.

[8] 朱红波.论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安全[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6(5):161-164.

[9] 王乃河, 杨依天. 如何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J]. 衡水学院学报,2005(6):40-42.

猜你喜欢
耕地保护粮食安全中国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浅析山东省临沂市耕地保护与利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