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分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与现实:国外文献综述

2009-09-24 06:43
关键词:交易成本农业现代化农产品

赵 卓 于 冷

摘 要: 农产品质量等级化日益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工作,但相关的经济学研究在国内尚未得到重视。对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的综述表明,农产品质量分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在于,分级满足了市场的偏好差异,降低了农产品的交易成本,使得农产品真正成为一种以需求为导向、市场化流通的商品,而等级价格信息将激励生产者优化要素配置。这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借鉴经济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质量分级方面的经验。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分级;农业现代化;偏好差异;交易成本

中图分类号:F3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4-0029-06

一、引言

农产品质量分级是根据农产品可测量的质量标准,将存在质量差异的同一种农产品进行分级、归类,以满足农产品营销及流通之需。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质量分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已经成为满足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市场效率的重要工具。

进入新世纪,在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开始逐步认识到农产品质量分级的重要性。在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为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而在2006年3月发布的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强调,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促进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是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实现方式。

为了切实推进我国农产品质量分级工作,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需要为相关政策的事前设计、事后评价寻找经济学理论和实际依据,但遗憾的是,国内关于农产品质量分级的经济学研究最近几年才刚开始出现,并且基本上以国际经验介绍、国内外简单比较为主。借鉴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分级经验固然可以让我们发挥后发优势、少走弯路,但它们的农产品质量分级大都经历了产生、发展并根据市场需要不断修订完善的过程,其现行做法不见得适合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现状。例如,美国农业的规模化生产、日本农产品产销对接中协会的作用都可以促进农产品质量分级,而对我国规模较小、生产分散化的农户来说,农产品质量分级可能因为“不经济”(分级成本大于分级收益)而影响农民分级的积极性,需要评估分级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并在分级标准设计时考虑农民的生产现状,在分级实施中强调政府的作用。

因此,首先需要进一步了解国外农产品质量分级的产生背景,加深对农产品质量分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依据及实际效果的认识,然后再结合我国国情,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分级目标确定、分级体系设计、政府定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决策。所幸的是,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农产品质量分级的历史较长,相关的经济学研究开展得比较早、文献也比较多。从农业现代化的角度出发,对国外农产品质量分级的大量经济学文献进行考察,提炼基本的结论,对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分级的经济学研究以及我国农产品质量分级的推进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庖濉

二、质量分级与农产品的商品化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国外经济学家已经注意到,在市场经济中,相对于工业品,质量分级对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产品流通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Jesness(1933)指出,相对于制造业来说,市场分级之所以农产品交易具有特殊意义,是因为:(1)农产品质量差异大;(2)农产品质量差异很多是由生产者不能控制的因素造成的;(3)农业生产组织的规模小、数量大;(4)农产品流通具有特殊要求。例如,毛纺厂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羊毛等级及加工工艺来严格控制其产出布匹的类型,而绵羊养殖者虽然也可以通过选择绵羊品种和精心呵护羊群来影响羊毛质量,但是绵羊身体的不同部位以及不同绵羊产出的羊毛必然具有不同的质量等级。[1]

Erdman通过一张频率分布图(如图1所示),形象地说明了两种尺寸近似的工业品和农产品的质量范围波动的巨大差异。在图1中,A为某棵果树所收获苹果的直径频率分布图,而B为相对照的直径均值或中值相等的某规格品牌玩具球的直径频率分布图。易看出,苹果作为农产品,其尺寸波动程度远远大于玩具球这一工业品。假设尺寸是消费者关注的质量特征,对于大小不一的产品,消费者显然无法接受,或者不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2]

农产品的质量特征决定了农产品要实现商品化,无法像工业品那样可以完全按照产品质量标准进行事前控制,而必须在事后按照市场需要进行一定的分级归类。Jesness认为,借助农产品的事后分级,可以根据那些决定产品效用进而影响产品需求的关键因素,将不同等级农产品质量变动控制在一定的区间内,这既满足了市场的实际偏好,还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营销效率。另外,分级使得买卖双方之间可以按指定级别进行大批量交易而不需要亲自进行质量检测,甚至不需要买卖双方见面。最明显的例子是粮食和棉花,质量分级的存在让大宗农产品在期货市场交易成为可能。而很多农产品市场之所以发展受限,就是因为缺少为市场广泛接受的标准化分级体系。[1]

Waite(1934)认为,农产品质量分级的多种功能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提供信息,以更准确地形成农产品市场价格;二是降低分销成本,以促进农产品的流通。[3]Zusman(1967)认为农产品质量分级的经济学基础在于:(1)销售未分类的产品对消费者的自由选择有一定约束;(2)标准化的分级体系消除了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3)分等分级给卖者提供了获得垄断利润的机会。[4]

上述文献说明,质量分级部分地突破了农产品质量波动大、生产过程不可控、易腐烂等特征的制约,主要在两个方面实现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一是农产品质量分级为消费者(包括农产品加工商)提供了选择不同质量等级的标准化农产品的机会,满足了消费者的偏好差异,实现了农产品按需生产;二是农产品质量分级提供了标准化的“语言”,降低了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减少了农产品市场的交易成本,促进了农产品的快速流通。

那么,在现实经济中,农产品分级主要是从满足消费者偏好角度出发,还是从农产品流通的角度出发呢?Waite指出,尽管分级理论上对消费者有利,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被采用的分级和标准绝大部分都是由厂商发起的,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的分级和标准被采用的寥寥无几。而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的分级标准偶尔被行业采用,如肉类检测及分级、浓缩牛奶分级,往往是因为消费者无法辨别商品质量,导致消费者在采购时犹豫不决,使得厂商的销量和利润水平大幅降低。[3]Nybroten(1953)考察美国农产

品质量分级现状后指出,最终判断农产品分级标准是否合理的主要尺度应该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但是,因为消费者个人对商品分级的兴趣或能力还不够强,商品分级的要求往往来自于行业或企业组织,而非消费者阶层。[5]Hunter(1994)也认为,美国的鲜活农产品分级体系考虑生产者和市场中介的要求多于考虑消费者的要求,对于消费者来说,联邦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所依据的农产品颜色、尺寸、表面破损率、形状及清洁度等外在质量特征,并不能准确反映消费者所关心的农产品成熟度、口感等内部质量特征。[6]说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按照消费者所关注的质量特征进行分级的情况还比较少见,大部分农产品的质量分级,主要还是从促进农产品流通的角度出发而进行的,对于新鲜蔬菜和水果更是如此。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考虑消费者偏好的分级已经开始受到学者的诟病。美国牛肉消费量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相对于其他肉类的出现下降趋势,Ferrier和Lamb(2007)把其中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牛肉质量的下降,而牛肉质量下降则是因为联邦分级标准导致生产者过于注重提高牛肉产量,而非提升牛肉嫩度、味道等消费者关注的质量指标。[7]

三、质量分级与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舒尔茨1964年指出,要通过市场激励(农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动)的方式来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实现对传统农业的改造。[8]农产品质量分级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准确的价格信息反过来会激励生产者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即舒尔茨所说的“技术变化”),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Jesness认为,农产品质量分级越是贴近市场需求和偏好,也就越能帮助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因为农民可利用分级来引导选种以及种植或养殖手段,并通过病虫害的控制,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1]Farris(1960)指出,农产品质量分级与产品差异化及产品创新的动态关系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也就是说,质量分级不仅不会阻碍反而会促进农产品的技术创新。[9]Mehren(1961)认为,在“富裕经济”(affluent economy)中,借助农产品等级价格信息,生产者可选择多种具有替代性的要素投入来实现技术模式的多样性。

Banks(1963)按照生产过程是否可控,给出了两种不同情况下农产品质量分级对生产者的影响。第一种情况,生产者生产方式比较原始,生产者对要素投入、生产过程等控制力度就比较弱,此时分级不能决定生产什么,只是影响产出品如何分类。第二种情况,如果生产者知道生产函数,就可以通过采用新技术影响生产过程,分级就不仅仅是被动地对产出品进行归类了。鸡蛋生产就是后一种情况。养鸡场非常清楚如何生产出不同质量特征的鸡蛋,并且知道这些质量特征是如何影响鸡蛋等级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养鸡场设定实际生产目标时,就可以把鸡蛋分级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10]

分级不仅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还推动了市场中介加大资源投入。Hennessy(1995)分析了质量分级对农产品流通链条(marketing channel)上资源配置的影响后指出:首先,分级结构和分级定价对农产品加工行业的组织形式影响重大,分级决定了资源在农产品加工链上的投入水平;其次,农产品加工链上的质量信息变化为产业的垂直整合带来动力,并影响了初级农产品的附加值。[11]

上述文献表明,分级所传递的不同等级价格信息会激励生产者(包括市场中介)改变要素投入、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不断开发新产品,这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但其中有一个潜在的前提,就是分级要使得生产者的收入提高,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并不总是满足,需要考察分级的成本以及不同等级农产品的价格。

美国的土豆种植者多年来一直被来自学术和贸易机构的营销专家敦促进行土豆分级、提高产品质量。专家认为,如果种植者只卖高质量等级的土豆,不仅收入会提高,市场也会扩大。然而,种植者却认为,如果进行分级销售,留下的低质量等级土豆将获得很少、甚至是零收益,因此更愿意整体销售而不是只销售高等级土豆。Kross(1952)对美国的土豆分级进行考察后指出,土豆种植者之所以对土豆分级计划的推行不感兴趣,是因为种植者的收益并没有因分级而改观。种植者在选择是否分级时,将考虑三个因素:不同等级之间的价格差、可控的容忍度(分级标准)、分级成本。Dalrymple(1968)同样提到了土豆分级的案例:由于政府推动的马铃薯分级在早期并没有明确相应的成本与收益关系,很多农民怀疑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新增收益,因此采用分级的积极性并不高,除非能将被分拣出的低质产品卖给加工商而弥补分级成本。

Hollander,Monier和Ossard(1999)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法国蔬菜和水果生产商协会推广农产品质量分级体系过程中,相对于生产低质量产品的厂商,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厂商反而明显抵制该质量分级体系,并据此说明高质量产品的厂商并不总是更有动力参与农产品质量分级。[12]

Farina和Reardon(2000)通过巴西牛奶分级的案例说明,由于分级体系可能导致新的生产方式及合作成本、新设备或设备升级的投资成本、新技术及信息获取成本,对于农产品市场中那些规模较小的参与者来说,可能形成市场进入壁垒。[13]

四、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分级的干预

既然农产品质量分级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推进农产品质量分级应该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尤其是对于农业落后的国家。但无论是出于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还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偏好差异,分级都是农产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的一种利润最大化的市场行为,也可以看作一项可以被自由采用的市场工具。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农产品质量分级?如何有效地干预农产品质量分级?国外学者对此也做了一定的探讨。

Zusman(1967)指出,如果市场能够形成最优的质量分级体系,政府就没有必要干预农产品质量分级,而如果市场由于信息的缺乏,无法形成最优的质量分级体系时,政府适当的干预是必要的。[4]

Antle(1990)区分了三类商品:质量可以被观察的商品、质量在购买后可以被观察的商品和质量在重复购买后仍不能被观察的商品,指出对于最后一类商品,政府的对商品质量的干预是必要的。Caswell(1992)进一步提出,如果政府干涉食品市场是基于商品质量不能被观察,那么政府自然应该将质量信息的提供作为规制重点。[14]Farina和Reardon(2000)指出,在南美共同市场,尽管农产品生产企业对分级和标准体系需求强烈,但政府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和标准体系的设计与统一方面却迟迟没有到位,这导致了各国之间大量的贸易争端,甚至阻碍了市场交易活动。[13]

上述研究表明,理论上由政府提供农产品质量分级的公共服务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并且政府出于维护市场公平的目的,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强制推行分级标准。一般情况下,既然是公共服务,政府在推动农产品质量分级中应该充分尊重市场,政府推行的分级标准应该由市场交易主体自愿采用,强制分级要根据农产品品种、产销能力、经济发展阶段而慎行。例如,当消费者在购买前能观察到产品质量时,Bockstael(1984)指出,政府强制推行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限制了质量等级较低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往往会让生产者得利而让消费者受损,并且造成社会福利的净损失。[15]就算是政府把农产品质量分级作为一项公共服务来提供,也需要考虑分级服务的成本与收益,即服务的经济性。因为政府并不比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更了解市场,政府主导的分级标准如果没有充分反映市场主体的需求,或者缺乏及时的修订以应对市场变化,会使得公共分级标准的市场接受程度低,甚至会阻碍农产品的流通。正如Pick(2003)所言,尽管政府建立食品质量标准具有正的外部性,但是这种正的外部性并不具有普遍性,并且政府也不是进行农产品质量监测和认证的最佳主体。[16]

五、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一)主要结论

对农产品质量分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相关国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形成如下基本结论:

1.由于农产品质量特征及农业生产过程的特殊性,质量分级对农产品的商品化具有特殊意义,主要体现理论依据是分级满足了消费者偏好差异,降低了农产品市场交易成本,而在经济生活中,大部分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是因农产品的贸易需求而由企业主导形成的,从消费者需求角度出发的分级并未得到重视。

2.农产品质量分级所形成的相对准确的价格信息,能够激励生产者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而在农业现代化实践中,分级对农民增收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需要注意。

3.由政府提供农产品质量分级的公共服务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这种公共分级服务以市场的自愿接受为前提,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而在消费者无法识别产品质量时,政府可考虑进行强制性分级。

(二)研究展望

已有文献对农产品质量分级的研究大多围绕经济发达国家展开,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则关注较少。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质量分级、农业标准化才刚刚开始,同时又面临着农业生产分散化、小规模的特征,并且农产品出口也屡屡受阻,农业现代化任重道远。考察国外农产品质量分级促进农业现代化的理论和现实,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实际,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1.我国农产品质量分级的出发点问题,即是分级是以满足消费者的偏好差异为主还是促进农产品流通为主。不同的出发点,对分级工作重心和分级方法的要求不同。如果以满足消费者偏好差异为主,则要通过市场试验、市场调查等方式获得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评价、偏好模式,以指导分级标准的设计;如果以促进农产品流通为主,则按外观分级即可,在分级标准设计时要考虑已有的贸易习惯,要强调分级标准的一致性。根据国外经验,在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质量分级总体上应该以促进流通为主,适当兼顾消费者偏好,但需要结合具体农产品品种进行分析,如蔬菜水果分级可能以满足贸易为主,而小麦、玉米分级可能要以满足流通为主向满足不同的加工要求为主转变。

2.质量分级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障碍因素以及分级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分析。分级所传递的价格信息可能会激励生产者改变要素投入,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不断开发新产品。但我国小规模、分散化生产的农民可能并没有能力采取上述措施,那么政府的财政支持可能是必要的。另外,分级是否提高农民收入,取决于不同等级产品的价格、农民对农产品质量的可控程度、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以及分级的成本等因素,“优质优价”提高农民收入应该要满足一定条件的。明确这些条件,可以采取针对性措施,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质量分级,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农民增收。

3.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分级中的定位以及对各利益相关者的协调问题。农产品质量分级涉及到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等各方面的利益,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其游说能力大小会影响到政府的政策选择。例如,行业龙头企业能够接受较高的质量分级标准,如果按照其需求制定国家标准,对生产水平较低的农民可能不利;现阶段过多的自愿性分级标准可能会大幅度拉长农产品质量分级工作的推进周期;消费者,尤其是城市消费者群体,很容易影响政府决策,但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可能不利于农产品的流通;政府对粮食的分级,如果过多地考虑粮食收购部门的方便,可能对加工商不利。这需要政府从农业现代化的全局出发,结合分级的主要目标进行权衡。

参考文献:

[1] JESNESS, O. B.The economic basis of market grades[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 1933, 15(4):708-717.

[2] ERDMAN, H.E.Problems in establishing grades for farm products[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 1950,32(1):15-29.

[3] WAITE, W. C.Consumer grades and standards[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34,16(2):248-253.

[4] ZUSMAN, P.A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termination of grading and sorting schemes[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67,49(1):89-106.

[5] Nybroten, N.Consumer choice and research in standards for consumer grades[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53,35(1):135-139.

[6] HUNTER, B. T.Food grades dontalways serve consumers[J].Consumers Research Magazine,1994,77(6):28-32.

[7] FERRIER, P.Russell lamb,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quality in the US beef market[J].Food Policy,2007,32:84-97.

[8]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 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97-98.

[9] FARRIS, P. L.Uniform grades and standards,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product development[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60,42(4):854-863.

[10] BANKS, Q. D.Grade standards and product identification labels influence the demand for eggs and other farm products[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63,45(5):1365-1369.

[11] HENNESSEY, D. A.Microeconomics of agricultural commodity grading:Impacts on the marketing channel[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5,77:980-89.

[12] HOLLANDER, A.S. MONIER,H.OSSARD.Pleasures of cockaigne:Quality gaps,market structure,and the amount of grading[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9,81(3):501-511.

[13] FARINA,EMMQ,T REARDON.Agrifood grades and standards in the extended MERCOSUR:Conditioners and effects in the agrifood system[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0,82(5):1170-1176.

[14] CASWELL,J.A.M.E.BREDAHL,N.H.HOOKER.How quality management metasystems are affecting the food industry[J].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8, 20(2): 547-557.

[15] BOCKSTAEL,N.E.The welfare implications of minimum quality standard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4,66:466-471.

[16] PICK,D.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 in agricultural and food market: defining the role for government: Discussion[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3,85 (3),742-743.

猜你喜欢
交易成本农业现代化农产品
专用性资产、生命周期与企业价值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交易成本” 需要重新定义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具有交易成本的证券投资组合策略的选择
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网络分析与启示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