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小梅孙娟冯晔
摘要:台商投资大陆在当地形成的产业网络是其能够蓬勃发展的重要支撑。台湾制鞋业在广东东莞产业网络的形成,既与其以中小企业为主有关,也与台湾地区政府的政策引导、商誉和信用以及人际关系有关;产业网络的形成有利于台商降低交易成本、分散经营风险、提高生产技术,并保持企业间稳定的关系,保证货源的充足和供货的及时,有利于营运效率和竞争优势的提升。东莞制鞋业由于有着完善的产业网络而仍将保持较强的竞争力,但也应在区域转移的同时积极转向高端发展;中西部地区应以“全产业链”模式吸引台商投资,注重感情招商,实现产业转移从“外生性嵌入型”向“内生性根植型”的模式转变。
关键词:产业网络;台商投资;台湾制鞋业;产业转移;产业集群;交易成本;产业链集群
中图分类号:F263;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6)06006509
一、引言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出现了新的趋势:一方面,“全球化”的趋势使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突破国界,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在国际间频繁流动,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正日益加深;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同时,地区的力量也在增强,“地区化”的趋势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聚集并重组。“全球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全球层面的创新网络联结与拓展,而“地区化”则是区域创新网络的培育以及企业的地理镶嵌性。就空间尺度而言,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并没有使企业空间布局走向分散,反而产生地理集群现象;由于两者结合而出现的“全球地区化”或“地区全球化”趋势,具体体现出来的便是企业的“集聚”或是“集群”。因此,“全球化”和“地区化”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却和谐地并存着:当跨国公司将资本投资于世界范围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时,却又倾向于在某一区域的集中(段小梅,2007)。对成本极其敏感的制造业更是如此。
以制鞋业为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制鞋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从未停止过区位转移。先是从北美转移到中美和南美、从欧美转移到日本,随后转移到韩国和中国台湾,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转移到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进入21世纪之后,由于全球最大的制鞋基地珠三角的制造成本快速攀升,一些在珠三角扎根多年的鞋企开始掀起新一轮往越南、印度、孟加拉等亚洲国家转移的热潮,还有相当多的企业选择迁往中国中西部地区,出现“南鞋北上、东鞋西移”的景象(李溯婉,2014)。随着部分台商把生产线转移至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中西部地区,一些中西部省市也纷纷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台资入驻。值得注意的是,台商在投资过程中,往往以“中卫体系”形成全产业链投资模式,也就是一个中心厂家往往藉着产业网络带动数百家配套厂商集体进驻投资。因此,在台商集聚的表征后面,往往是台商之间紧密的产业网络在起作用,但由于企业的供应链和销售链资料多属商业秘密,企业不愿公开,从而限制了学界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本文选择台湾制鞋业投资广东东莞为案例,以台湾地区经济部投资审查委员会历年公布的《上市柜公司赴中国大陆投资事业名录》和台湾中华国货推广中心、外销企业协进会编著的《大陆台商名录》为准,按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投资的城市进行统计、分类,进而揭示产业网络在台商投资大陆形成产业集群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寻求产业转移过程中企业空间集聚背后的网络原因。
段小梅,孙娟,冯晔: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网络分析与启示
二、理论基础:产业网络的形成与作用
产业网络(Industrial Network)指的是一群既各自拥有独特资源,又相互依赖对方资源的企业组织,通过血缘宗亲、人际互信关系以及资本往来等社会脉络基础,凭借专业分工和资源互补等合作关系,在要素投入、生产制造和销售管理上进行互动,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互惠往来关系。此种关系可是松散的联系,也可以藉由某种组织加以运作;企业可藉此在生产技术和管理上取得相互支援,并使相关资源有效地在各企业间多向流动,形成坚实的经营能力(李忆岚,2005)。
产业网络的形成原因一直是许多社会学家及经济学家研究的议题之一,学者各自从不同角度来进行探讨,大致上可分为交易成本论、资源依赖理论、组织学习论、竞争策略论以及社会环境论等。
交易成本论:Williamson(1975)以Coase(1937)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为基础,强调组织形成与组织型态受到交易成本的影响,若交易成本加上外部化价格的总和成本大于内部活动所需的成本,产业活动趋向于内部化;若交易成本加上外部化价格的总和成本小于内部活动所需的成本,产业活动倾向于外部化(Anderson et al,1986)。换言之,产业间网络关系的建立与否是经济主体基于纯粹经济理性的考虑,即建立产业网络的目的是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资源依赖论:Pfeffer & Salancik(1978)提出,企业生存的关键能力就是能够获取所需的资源,在资源有限情况下,为取得外界的资源,企业必须与外界环境建立关系;而当企业所需的重要资源被其他企业所控制时,企业需要通过与其建立某种关系以降低资源稀缺所带来的危机与威胁。亦即产业网络关系的形成根源于相关企业彼此的资源依赖,为寻求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企业倾向于建立和维持某种网络关系。
组织学习论:Kogut(1988)基于彼此学习的观点探讨产业网络,认为企业有许多无形资产不像专利权是可以买卖的,而是属于隐性的知识,且包含在整个企业中,例如组织惯例、经验、商誉以及关系网络等,无法通过市场交易相互移转,从而使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成为取得特定知识和能力最佳的选择。
竞争策略论:产业网络的建立,有助于企业取得更具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通过网络连结形成集体力量,合作开发新产品、进行产品的改良或提供整体服务,均有助于企业市场竞争地位的提升。同时,当产业网络体系形成后,内部成员关系的紧密度提高,相互配合的意愿增强,一旦新的市场机会出现,更能通过内部快速协调机制掌握先机。因此,产业网络的建立有助于提高整个体系对环境的响应速度,确保良好的竞争优势,以群体的力量达成单一企业无法完成的目标。通常网络成员关系紧密程度愈高,连结强度愈大,互惠层面愈广,则愈有助于成员间信息、技术及经验的交流,从而愈有益于取得竞争优势,提高竞争地位。
社会环境论:从社会环境来看,投资者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固然有自己的理性计算与偏好,但其行动必然是在一个社会网络中进行的,也就必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包括社会规范、价值观、人际关系、亲族关系、公司文化以及彼此的信任感等,而有着共同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以及彼此之间有着较好人际关系的企业,往往会加强彼此的合作,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网络关系。
由此可知,产业网络组织所强调的是企业与企业间的互补性合作,重视共同利益的互惠、规模经济的发挥、信息与经验的分享以及速度与弹性的竞争优势。网络内的企业在面对网络外部竞争时,能以群体的力量实现单一企业无法完成的目标,进而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网络。需要注意的是,产业网络与产业集群是一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产业集群强调的是在某一特定地域集聚着从事某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生产与服务;产业网络强调的是企业之间凭借专业分工和资源互补等合作方式所形成的互惠往来关系。也就是说,产业集群强调的是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产业网络强调的是企业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企业之间的网络关系,因而此处的产业网络其实是一种特例,即产业集群下的产业网络。
三、案例分析:台湾制鞋业投资东莞形成的产业网络
1.台湾地区制鞋业向大陆地区的产业转移
台湾制鞋业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70至80年代,凭借着充裕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以及台湾当局的外销辅导等有利因素,整个产业蓬勃发展。台湾鞋类外销金额自1974年起大幅增长,1988年创下高达36.92亿美元外销额的纪录,从而使制鞋业成为台湾三大外销产业之一。但自80年代后期开始,台币持续升值、工资上涨、劳工短缺、土地成本上升等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导致经营环境的急遽恶化,台湾制鞋业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再加上欧美等国纷纷要求对台湾地区实施配额管制,东南亚与祖国大陆等地区的制鞋业也逐渐兴起,更加缩小了台湾鞋类外销的发展空间。2010年其外销金额仅为812万美元,与1988年相比缩减了453.7倍;而且出口单价在1995年达到8.738美元后也日趋下落,从1999年起,大都维持在5美元左右资料来源:台湾区制鞋工业同业公会网站(http://www.footwearassn.org.tw/)。 。为降低成本,维持企业生存,台湾制鞋业企业纷纷投资外地,寻找较优的生产经营环境。
大陆是台商投资的主要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制鞋业投资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根据台湾业界的调查,截至2001年,在大陆设厂的台湾鞋厂在3 000家以上,80%以上的台湾外销制鞋厂都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了大陆;而仍然留在台湾的制鞋厂商已经不到1 000家,且这部分厂商大多转型生产品质较佳或价位较高的高档商品。大陆的制鞋业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即广东东莞、福建晋江和浙江温州,台商虽在三地都有投资,但主要集聚在东莞台湾制鞋业在大陆投资早期主要在福建莆田,后期以广东居多;从总量上看,广东远多于福建。 。笔者对《大陆台商名录》和《上市柜公司赴中国大陆投资事业名录》中所登记的企业进行整理,东莞共有196家企业有少数企业既生产成品鞋,又生产鞋材,统计时按列在最前面的项目统计,以免重复计数。 ,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见表1),因此本文以东莞为例做进一步的分析。
2.台湾制鞋业在东莞的产业网络概述
制鞋工业是综合了皮革、橡胶、塑料、纺织、五金、合成化学等多项产品而成的下游加工业。制鞋业所需要的原料与材质种类繁多,零组件包括鞋面、内层材料(鞋面内里、前衬、后衬、后套里、港宝、鞋垫、海绵等)、底材(中底、鞋底或鞋跟等)、贴合材料(线材、胶水等)、外观装饰品(金属配件、塑料配件等)及包装材料(商标、鞋盒、干燥剂、包装纸等);鞋面使用的材质包括皮革、橡胶、塑料及纺织材料等,鞋底或鞋跟的材料多为塑料或橡胶制品,内层材料包括纺织材料、皮制品、不织布、橡胶、塑料材料等。因此,制鞋业是涉及多项制品的加工业,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台湾制鞋业不可能由自身提供所有的原料,而必须由相关的企业彼此配合,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台湾制鞋业厂商在东莞的集聚,固然与台商以外销为主有关(该地毗邻香港,便于出口),同时也是由于当时广东汇集着全国各地的打工者,劳动力价格非常便宜,这对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鞋业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近年来,随着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民工短缺,劳动力价格上涨,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内地转移,但仍有相当多的台湾制鞋企业选择继续留在东莞发展,其重要的原因便是该地区有着完整的产业网络,使企业不愿单独迁往内地发展。
不同的鞋类,其需要的材质和原料也不一样,倘若产业集聚未达到一定规模,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网络,而造成某一原材料的缺乏,无疑会制约下游企业的生产和新产品开发。台湾制鞋业在东莞生产的品种非常齐全(见表2),原料和配套产业也非常齐全(见表3),上、中、下游产业链非常完整。众多的鞋材厂和制鞋厂在东莞的聚集可以通过厂商之间的上、下游关系,进行专业化分工,提升组织的竞争力,以达到利益互补、共存共荣的目标,这种关系是垂直性网络关系。同时,众多台湾制鞋厂商集聚在一起,生产相同或类似的产品,虽然并无直接的供应链关系,但可以创造更大的需求和分享市场,生产和创新的相关信息也可以得到更快的交流,还可以了解对手的行动,这种关系则是水平网络关系。
3.台湾制鞋业在东莞形成产业网络的模式
台商投资大陆形成产业网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下游先行、上游尾随而至”,开始是下游的厂商先赴大陆寻找廉价的劳动力,起初工厂所需原料和关键性的零部件都还在台湾,不久上游企业应下游企业的要求,也赴大陆投资。第二是“中卫模式”:在台湾岛内由于地理上的方便性,也使厂商间的网络自然形成聚落;当要产业转移时,若单个企业独立进行则会丧失整体竞争力,而且转移目的地的配套条件也不足,因此中心企业欲赴大陆投资时,会在出发前再联络台湾的相关卫星企业,最后以团队形式共赴大陆投资,以确保竞争力的持续(段小梅,2007)。
台湾制鞋业在东莞形成产业网络,以上两种模式都有。下游的成品厂家,受劳动力成本的影响更为敏感,先行到大陆投资;而上游的中间产品,为维护稳定的客户关系以及节约成本,追随至大陆投资。同时,也有核心厂商考虑到大陆当地的中间产品不能与之配套,便邀约其他卫星厂家,以“中卫模式”集体进驻某地,抱团发展。不过,也有个别实力雄厚的厂家,自身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从而对其他零部件厂商的依赖度降低。譬如宝成国际集团就是个例外,它是国际分工的跨国性集团组织,在鞋的研发、设计、制造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能力,产业配套非常完善。
4.产业网络的形成与政策引导、商誉和信用以及人际关系有关
在台商投资大陆的产业网络形成过程中,台湾当局的种种政策引导起到了促进作用。比如台湾地区“经济部加工出口区管理处”和“台湾区制鞋工业同业公会”等都对制鞋业的海外投资提供帮助和辅导。台湾地区“经济部加工出口区管理处”专门协助岛内中小企业拓展商机,鼓励企业不要单打独斗,要借助团队力量创造商机;并于2002年辅导成立“台湾鞋盟国际行销股份有限公司”,推进产业结盟,共同提升竞争力。“台湾区制鞋工业同业公会”成立于1968年,在1989年会员厂商总数达1 423家,后因制鞋业产销结构改变,产业不断外移,目前有会员451家、赞助会员60家。该公会还在台中设立了训练中心,主要进行制鞋业的研究发展、人才培训、工厂辅导、品质检验、设计开发等业务。这无疑有利于制鞋业厂商之间的咨询沟通和业务往来,为企业寻求适宜的合作对象提供了平台,因而有利于他们建立较为稳定和完备的产业网络关系。
商誉是厂商长期累积的成果。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交易是有风险的,当厂商面临新的交易伙伴时,所要做的决定不是信任与否的问题,而是该去信任谁的问题。商誉主要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在业界流传,也就是一种“口碑行销”。台商在大陆选择合作伙伴,往往会以台商为主,且以对方在岛内经营的商誉作为重要的参考指针,甚至直接是以前在岛内的合作伙伴。同时又因多年的稳定合作,双方都倾向于以良好的商誉来进一步增强彼此信任,从而更加降低了交易的不确定性。
经济利益的满足可以藉由价格、供货品质、技术与商誉来获取,这是产业网络建立的基础;而企业主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是建立和维系网络关系的重要力量。台湾的中小企业几乎全为家族企业,而家族就是建立在广义的“同”(同学、同事、同姓、同乡)与“缘”(血缘、姻缘、地缘、学缘)之上,基于“同”“缘”的情义,再加上“利益”的结合,使企业对外的原料采购、代工户的选择、产品的加工装配及销售,都极易通过广义的家族关系形成较为稳定的产业网络(陈明璋,1990)。再加上台湾面积小,厂商间技术水平也较相近,有利于产业网络的形成。台商到大陆的某地立足后,往往介绍其亲朋好友也来此创业,从而把以前在岛内的人际关系与产业网络延伸到大陆。
5.产业网络有利于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技术和分散营运风险
产业网络成员间具有长期合作的关系,不用花很多时间来筛选交易对象以及搜寻产品信息,减少在交易程序以及价格上进行协商所花费的成本。因此,制定契约的成本相当低。在台湾的网络成员之间,有的不用每批购货都订合约,沿用很多契约,有的是一年换一次,还有的甚至口头制定契约即可。因此契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成本都很低。但纯粹的市场买卖关系则无法建立这种长期的稳定关系,完全自行投资经营,又可能缺乏弹性与效率,网络关系则可兼备两者的优点。
完整的产业网络有利于企业分工。企业通过网络关系,将不擅长的活动外部化,本身只从事最擅长的部分,从而可以分散研发成本、减少产品开发时间,促进互惠创新和品质改良,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竞争力。从东莞的鞋材厂家我们也可以看到,不仅各类鞋跟、鞋面有专门的厂家生产,甚至有的厂家就只从事鞋生产工艺中的一道工序或者一个配件比如,巨航鞋材有限公司只生产各种松紧带、织带、鞋带,东莞钜舜五金塑料制品厂专门制作四合扣、登山扣、空心扣等鞋扣,正大鞋材厂则专门进行鞋类喷漆、移印、丝印、水转印,甚至连烙印商标也可以由专门的公司负责,如滕田鞋材有限公司。 ,如此细致的专业分工非常有利于整个制鞋技术的提高。众多企业的集聚还有利于在技术上的相互模仿和学习。Porter & Fuller(1986)认为通过学习的方式获取技术,比内部发展的成本低,且比并购更可行;而且网络成员保留着某种程度的独立性,网络组织可以处理更多的信息,引进不同的思考逻辑,并将相互流通的信息重新组合,从而达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目的。制鞋业和鞋材业的集聚,同样有利于企业在技术上的彼此交流,而且当业主面临技术问题时,往往倾向先从周边的朋友中获取技术咨询比如,东莞鞋软科技有限公司精心研制出计算机开版软件替代手工开板,不仅使工艺标准化、管理透明化,而且简化流程,减少用人数量,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而该公司的制鞋计算机化影响了行业内一大批企业,追随者纷纷效仿,采用其研发的计算机开板软件,很大程度上缩短了新品开发周期、生产周期,既节约经营成本,又提高生产效率,并且适应了现代鞋业品种多、批量小的生产模式,给众多制鞋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
一方面网络内的成员间仍是独立营运的个体,具有很大弹性;另一方面,网络中的成员基于长期合作的信念,在品质、交货时间等方面彼此均能较好配合,从而降低了交易风险。对下游成员而言,也降低了原料供应不确定的风险。另外,企业在发展新科技、进入新产业和新地区时,都是有高度风险的,通过网络关系则可以实现风险分担,当参与者较多、资源较丰富、信息较灵通时,整体承受风险的能力也较高。鞋属于流行商品,产品的生命周期短,新材料的开发、新产品的生产都会使企业面临市场风险,而产业网络有助于降低风险。同时,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网络成员还可以采取更弹性、灵活的协同生产方式。在景气佳时,不必投入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即可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反之,在景气不佳时,亦可避免大量固定资产和人员的闲置,减轻经营风险比如,2008年大陆实行新劳动合同法、人民币升值等外在因素直接影响到制鞋企业的成本和费用,再加上因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宏观经济不景气,面对快速变动的环境,倘若应变能力不足,将会因为需求的快速变化造成库存增加;而利用上、中、下游网络信息系统,能迅速及时传递资讯,进而通过供应链的整合积极应对危机。 。
6.产业网络可以保持企业间稳定的关系,保证货源的充足和供货的及时,有利于营运效率和竞争优势的提升
建立产业网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取得短缺资源、分享技术和知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分散经营风险,以群体力量达到单一产业不能达到的目标,并以社会关系作为维系产业网络的基础和纽带。台湾的制鞋业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中小企业与国际大企业相比在诸多方面处于劣势,其在大陆能够生存发展,并能在拓展国际市场中取得很好的成效,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产业网络带来的“专精化”与“成本极小化”,通过技术、资本及人力资源合作,取得弹性、快速的竞争优势,使中小企业能避开国际行销的规模经济约束,也使中小企业能融入国际分工的运作模式。
鞋既是民生用品,又是流行商品。为迎合大众对流行时尚的追求,鞋的样式与品质更换很快。囿于其商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很多制造商采取以“少量多样”的方式下订单,这就需要产销间的快速配合。因此原料产业的完备和交货的速度与弹性成为日益重要的竞争优势。司徒达贤(2001)认为有些产业的上下游厂商在邻近地区设厂,形成“集群现象”,其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地区邻近,利于下单交货、产销配合、共同设计及产能的相互支持。同时新产品的时效性还要求若干同业组成联盟、分工合作,这样才能在新产品的生产上抢得先机。而这种互相密切配合的竞争优势的形成,需要企业间有长期的合作关系,需要互相了解、互相信任、主动配合才能成功。这也是台湾制鞋业共处同一地点的重要原因。
产业网络中的这种稳定关系,还有利于保持合理的产品价格。制鞋业属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价格因素是其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而网络内的台商往往依靠适宜的价格来维持彼此的关系。通过彼此的互动,防止少数人不计后果地进行价格竞争,进而促使大家在合理的价位下进行品质差异化、服务优质化等非价格竞争。
四、展望与启示
1.东莞制鞋业发展展望
东莞的制鞋业比较成熟,厚街鞋业是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除了制鞋业之外,还聚集着设计、研发等服务业以及皮革等上游原材料产业,已经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集群。从规模上看,制鞋业仍是东莞目前的第三大产业(张俊杰,2014)。东莞制鞋业因为有着完善的产业网络仍保持较强的竞争优势。在东莞,包括台商在内的制鞋业已经形成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网络。在多年的共同发展中,产业链上下游、同一产业的企业逐渐形成了一个整体,一些企业因而能够在危机中合作抱团发展,共渡难关。例如在金融危机中,一些鞋企遇到资金链问题,其上游的鞋材供货商往往会给予理解和支持,延长其货款支付时间。在长期经营中,产业链上各企业往往能保持较好的互信。因此东莞制鞋业通过产业网络共同谋求发展,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优势。
当然,东莞制鞋业还需积极转型。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中,东莞有不少鞋企倒闭的同时却又新增了更多的鞋企,而倒下的大多数都是低端鞋企。越来越多的制鞋企业开始从低端加工向高端服务发展,探索转型之路:一是小微鞋厂迅速崛起,二是以“机器换人”实现产业智能化生产,三是东莞市政府正在大力支持发展电子商务。同时,东莞制鞋业也出现转移趋势,但基本只是加工环节的转移,而不是整个产业链的转移,东莞制鞋业在规模、产业链配套、产业网络等方面优势依旧明显。东莞制鞋业向中高端转型将促使其发展更成熟、更稳健,而产业网络下的抱团发展将为东莞制鞋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撑。
2.对西部地区吸引台商投资的启示
吸引台商投资,需实现“外生性嵌入型”到“内生性根植型” 的模式转变。目前,台商投资大陆所形成的产业集群,往往是由台资企业“嵌入”形成的,虽有核心厂商进驻,但企业根植性不足,缺乏与当地产业发展的关联,形成飞地型经济。如何促使台商产业转移与当地产业紧密融合,形成完善的产业网络关系,以提升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台商的“根植性”,使两岸的经贸合作从目前的“结合”向“整合”、直至“融合”发展,无疑是未来两岸经贸研究的一个重点。
西部地区低廉的经营成本,有利于吸引台商转移。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新劳动法的实施,我国的制造成本逐年攀升,一些外资企业开始掀起往越南、印度、孟加拉等亚洲国家转移的热潮。但外迁之路也并非平坦,东南亚国家也面临着诸多承接产业转移的制约因素,除了一些东南亚国家由于政局不稳、罢工事件频发、人口相对较少等原因承接不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造业发展需要产业网络的支撑,而生产配套的形成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相比东南亚国家,我国投资环境以及工人素质等更胜一筹,而且中西部一些省份的劳动力成本并不比东南亚高。尤其是大型的代工厂,迁移到西部地区,一方面可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工人也无须远离家乡而节省往返费用和心里成本。
应积极以“全产业链”模式招商,成立专门的“台商工业园区”。台商在大陆的产业网络往往是建立于过去在台湾的交易基础上的,使得大型台商联合小型台商在异地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建立生产体系。重庆的笔记本电脑产业能够异军突起,就与台商“抱团发展”密切相关,台湾的六大笔记本电脑代工制造商投资重庆后,带动了700多家配件厂商的进驻。所以,中西部地区在吸引台商的过程中,不能像曾经的某些东部地区,擅自出台多种优惠措施进行恶性低质竞争,而是要根据台商的投资偏好和转移特性,采用“全产业链”模式,有针对性地吸引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集体进驻。
要以感情招商,打造相应的人文环境吸引台商。台商最初投资大陆,主要集中于福建、广东两地,因为其与台湾有着紧密的地缘和血缘关系。台商受文化传统的吸引,会偏好与自身文化习俗及语言相近的区域,以达成自己“回归故里、造福家乡”的回馈心愿。比如,庆丰集团选择在厦门设置厦杏摩托车公司,多少与集团负责人黄世惠先生是泉州人有关;而福建省福清市的台商聚落,在其形成过程中,印尼林绍良集团的媒介作用相当重要,林绍良集团在福建福清投资筹建工业园区,而其招商对像几乎全部是台湾商人。西部地区可挖掘与台湾的历史、血脉渊源,以感情招商。比如西部的重庆作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首都,与台湾有着深厚的渊源,与台商有着血缘亲情、故土乡情。此外,还应与台湾的同业公会建立其良好的互动关系,尤其要根据本地重点打造的产业有针对性地与台湾相关的同业公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陈明璋.1984.家族文化与企业管理[C]//杨国枢,黄光国,庄仲仁.“中国”式管理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国立台湾大学与中国时报合刊.
段小梅.2007.台湾制造业投资大陆的产业集群分析[J].台湾研究集刊(2):4049.
李溯婉.2014.中国制鞋业下一站在哪里?[N/OL].(20140521)[20160411].第一财经日报,http://www.qstheory.cn/economy/ 201405/ 21/c_1110790133.htm.
李忆岚.2005.大陆台资企业供应链伙伴关系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司徒达贤.2001.策略管理新论——概念性架构与分析方法[M].台湾:智胜出版社.
张俊杰.2014.走向高端,东莞鞋业转型升级[N/OL].(20140120)[2060412].南方都市报,http://finance.ifeng.com/a/ 20140120/11505384_0.shtml
ANDERSON E,GATIGNON H. 1986. Mode of foreign entry: A transaction cost analysis and propor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7(Fall):126.
KOGUT B. 1988. Joint venture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8:319332.
PFEFFER J,SALANCIK G. 1978.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 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78.
WILLIAMSON O E. 1975.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M]. New York : Free Press.
Analysis of Industrial Network Invested by Taiwanese
in Chinese Mainland and Its Enlightenment
—Taking Taiwanese Shoes Industry Investment in Dongguan as an Example
DUAN Xiaomeia, SUN Juanb, FENG Yea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a.Yangtze Upriver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Chongqing 400067, China; b. Paisi College, Chongqing 401520, China)
Abstract: The industrial network locally formed by the investment of Taiwanese in mainland is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ir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The formation of the industrial network of Taiwanese shoe industry in Dongguan is not only mainly related to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but also is related to policy guide of Taiwanese Government, business credit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 is helpful for Taiwanese businessmen to reduce transaction cost, to disperse business risk, to upgrade production technology, to keep stable relation between the enterprises and to ensure sufficient goods supply and in time supply of goods, and is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business efficiency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Because there is complete industrial network, Dongguan shoe industry can still keep relatively strong competitiveness but should actively turn to highend development while regional transfer. The middle and west region should use overall industrychain mode to attract Taiwanese investment, attach the importance to emotional attraction of investment and realize the mode change of industrial transfer from external embeddedtype to internal rootingtype.
Key words: industrial network; Taiwanese businessmen investment; shoes industry of Taiwanese; industrial transfer; industrial cluster; transaction cost; industrial chain cluster
CLC number:F263;F127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6748131(2016)06006509
(编辑:朱德东;段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