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舜臣高盈盈胡舟
摘要:粮食价格倒挂是近年来国内粮食市场呈现的典型价格现象,也是制约现阶段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可持续性的重大难题。尽管现阶段粮食价格倒挂的政策性起因与“统购统销”和“双轨制”时期的粮食价格倒挂相似,但已从绝对倒挂转变为相对倒挂,应对环境也已发生根本性变化。面对现阶段粮食价格倒挂问题,既不能走计划经济的下游管控老路,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目标价格政策的推广,加上近年来国际粮价低迷以及WTO规则的约束,近期的粮食价格倒挂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粮食价格倒挂问题的解决,需要积极推进全产业链的市场化改革,做到市场化目标下的短期适应(粮食加工业转型升级)与长期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相结合。
关键词:粮食价格倒挂;统购统销;双轨制;目标价格;粮食安全;成品粮原粮比价;绝对倒挂;相对倒挂;粮食市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323.7;F30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6)06003707
一、引言
2008年以来,逐年提升的托市收购价格与低迷的国际市场价格共同将我国粮食价格倒挂问题推向风口浪尖。从外在表现看,价格倒挂主要表现在原粮和成品粮、产区和销区、国内和国际三个层面。作为粮食市场中出现的典型价格问题,粮食市场的价格倒挂问题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成为价格传导研究或政策改革研究的起点。然而,遗憾的是,虽然以价格倒挂为起点的文献丰富,但粮食“价格倒挂”的概念依然非常模糊,缺乏准确定义(翁鸣,2015)。看似无需解释的事实基础往往更需要一个严谨的逻辑判断,以此为基础的分析才更为科学合理。
尽管目前粮食价格倒挂作为热点问题常见诸于书刊报端,但针对粮食价格倒挂的准确定义依旧缺失。笔者认为,曾才生(2008)分析成品油时提及的价格倒挂定义及相对成熟的农产品比价定义,可以为粮食价格倒挂的定义提供参照。概括地说,粮食价格倒挂是粮食商品在流通环节或产销地区间出现的一种价格反常现象,具体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同一状态的某品种粮食产品销售价格低于购进价格,即绝对倒挂;二是不同状态的某品种粮食产品销售价格与购进价格比低于某一临界值,即相对倒挂。
同一粮食品种相同状态间的价格倒挂,即同种原粮或同种成品粮有着不同的价格,属于一种绝对倒挂。这类粮食价格倒挂又可分为两种:一是政策分割带来的粮食价格倒挂,主要倒挂对象为原粮自1993年我国放开粮食销售市场后,粮食倒挂问题的主要产生于粮食的政策性收购。当然,此时市场价和政策价之间的差异也常常被界定为“价格倒挂”,并得到有关学者一定程度的关注(张开华,1998)。具体来说,从1978年政府放开粮食集贸市场开始,政策价类型从统购价、订购价到托市收购价逐步发展,不同类型的政策价也不断被拿来与市场价进行比较。;二是区域分割带来的粮食价格倒挂,地区间不同的贸易政策和农业保护政策带来的市场分割也是形成粮食价格倒挂的重要诱因。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为了稳定物价,减轻城市居民负担,往往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采取倒挂的特殊价格政策,此时,才会绝对价格倒挂,即同一种粮食产品的价格倒挂。当然,这种不符合价值规律的价格倒挂背后只能是巨额的财政补贴,而过高的补贴通常会导致粮食购销政策的改革(杨希闵,1984)。随着粮食购销的逐渐放开,粮食价格倒挂主要表现为同一粮食品种不同状态间的价格倒挂,即不同流通环节间原粮与成品粮间的价格倒挂。该类粮食价格倒挂是以某比价为标准,对某品种粮食商品的成本收益比作出判断,属于一种相对倒挂。武舜臣,高盈盈,胡舟:现阶段我国粮食价格倒挂的判断与应对策略
在计划经济时期,粮食价格倒挂的存在是政府价格政策的结果,对相关产业的影响并不明显。然而,伴随着粮食市场的逐步开放,价格倒挂压力的影响不再局限于财政支出方面,更扩大至粮食流通中间环节的加工、运输、储备等其他领域,对整个粮食流通链条带来巨大冲击(赵霞,2014)。作为一种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及价格传导渠道不畅通导致的价格异常表现,价格倒挂的存在往往干扰着粮食市场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分配,导致一定程度的市场扭曲。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粮食价格倒挂有着不同的表现,其原因也不同。因此,区分和判断粮食价格倒挂的类型及程度,并剖析其原因,能够为科学的政策应对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参考。而现有文献对此的研究不足,有鉴于此,本文在分析比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同时期粮食价格倒挂的成因和环境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的粮食价格倒挂进行科学判断,并提出应对政策建议。
二、我国粮食价格倒挂的政策性成因与历史借鉴
一般意义上,产业链上的价格传递能够反映产品的供需变动和宏观经济的冲击效果。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推动型价格传导机制能够使上游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通过成本引起下游产品和服务价格的相应变化。当然,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或产品自身的特殊性,价格传导也可能产生一定的时滞,造成暂时性的价格传导不畅(王芳 等,2009);同时,考虑到经营目的或短期冲击的影响,关联市场间偶然的价格倒挂现象也有其合理性(曾才生,2008)。然而,与市场化条件下产生的价格倒挂不同,我国的粮食价格倒挂更多的是政策引致的结果,因此也更具长期性与破坏性。
我国粮食价格倒挂的政策性成因见图1。除了难以控制的国际粮价冲击外,出于对粮食安全的重视,政府一方面会设法抬高原粮收购价格,保障农民种粮收益及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则通过储备调节成品粮价格,降低粮食价格对消费端的冲击。在以上目标的指引下,“稻强米弱”“面强麦弱”等价格倒挂现象的产生有其必然性,而价格倒挂的产生反过来也间接对政策的有效性提供现实支撑。
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统购统销”时期还是“双轨制”时期,都出现过粮食价格倒挂且都维持了较长时间;同时,粮食价格倒挂问题的产生与解决,都存在明显的共性:每次粮食价格倒挂都起始于粮食生产的不足,而结束于粮食流通层面的改革(陶昌盛,2004)。当然,从最近几年出现的粮食价格倒挂现象看,虽然问题产生的原因基本未变,但其影响及解决方式却有了根本性的不同。不过借鉴历史总会得到启示,下面对新中国成立后两次粮食价格倒挂的产生原因、影响及应对结果进行梳理,以期为当前粮食价格倒挂的解决寻找思路。
1.“统购统销”时期的粮食价格倒挂
从1959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大幅度下降,粮食分配越来越困难。为应对特殊局面,保障粮食供求,政府一方面强化了统购统销管理体制,加强集中统一管理;另一方面调整粮食价格,鼓励粮食生产。其中,粮食价格调整主要是对统购价格的调整:从1958年到1965年,先后四次提高了粮食统购价格,1965年粮食统购价格已比1957年平均提高了35%。在统购价格多次得到提高的同时,统销价格却未发生变动,这直接导致了统购统销价差的缩小,乃至粮食价格倒挂的形成随着统购价格的逐年提升,第三次统购价格提升(1961年)后形成第一次粮食价格倒挂。 。
在完全计划经济体制下,当时的粮食价格倒挂,在不影响城镇职工和工业生产的前提下,对农民种粮积极性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然而,此时的价格倒挂差额完全由财政负担,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为解决财政负担问题,政府采取了两次销价调整,最终使得粮食购销价格持平:1963年第一次销价调整,先把农村粮食购销价格拉平,随后把城乡工商行业用粮食价格也提到与购价同等水平;1965年第二次销价调整,在将城镇粮食销价提到与购价相同的基础上,对城镇职工实行粮价补贴。至此,1965年粮食统销价格比1957年平均提高9.6%,基本解决了粮食价格倒挂问题,此轮粮食价格倒挂结束(张培刚 等,2002)508509。
2.“双轨制”时期的粮食价格倒挂
关于粮食价格“双轨制”的起止时间,目前仍未能达成共识。根据陈锡文(1993)的论述,粮食价格“双轨制”历来就有,只是计划外市场定价部分的数量不同而已。由此可以推断,尽管时间点方面存有争议,但阶段性的划分本无对错。因此,本文采用刘传江(2000)等学者的划分方法,将1979年视为“双轨制”的起始年份,进而将1979年开始的粮食价格倒挂归于该时期。具体来说,从1979年开始,为解决长期以来的粮食生产徘徊问题,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鼓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政府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1979年,粮食统购价格从夏粮上市时起提高了20%,超购部分在统购价格的基础上加价幅度由原来的30%调整为50%,销价仍然不动。此时,新一轮的粮食价格倒挂开始出现。
从政策效果看,“双轨制”下的粮食价格倒挂是促进1978—1984年粮食产量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然而,与“统购统销”时期的价格倒挂相同,此次粮食价格倒挂同样伴随着巨大的财政负担。据官方统计显示,价格补贴总额从1978年的94亿(占国家预算的8.4%)增加到1984年的370亿(占国家预算24.6%)。而且,类似的是,财政负担又一次推动了新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从具体措施看,一方面,废除了统购而采用合同订购,1985年政府通过合同收购的粮食数量不到8 000万吨(柯炳生,1998),而就在前一年的1984年,仅政府超额收购粮食数量就达到1亿吨,粮食收购量的减少极大地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合同价格使政府向农民支付的边际价格下降了9.2%。此外,在粮食统销方面,1985年政府把农村粮食销售价格调整到比例收购价,实行购销同价(张培刚 等,2002)617619。
然而,此时的粮食价格倒挂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而且,伴随着粮食的减产和新一轮粮食价格政策的制定,粮食价格倒挂带来的财政负担问题变得更为严重。1988年粮食严重减产,市场粮食价格上升。为应对粮食生产问题,国家大幅度提高了粮食合同订购价格,这相应提高了粮食购销倒挂补贴,加大了粮食流通改革的压力。与“统购统销”时期的粮食价格倒挂问题的解决方式类似,本次粮食价格倒挂问题最终也由销售价格的提升而得到解决。继1991年部分地区粮食销售价格提高后,1992年4月1日,全国范围内实现了“购销同价”,解决了在购销价格倒挂下粮食收购带来的巨额财政负担问题。
三、现阶段粮食价格倒挂的基本事实判断
价格倒挂作为一种扭曲的价格传导现象,其产生与政策干预息息相关(辛毅 等,2015)。伴随着粮食生产和流通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国内粮食价格倒挂逐步由绝对倒挂为主向相对倒挂为主过渡,当前我国出现的粮食价格倒挂更多地呈现为同一粮食品种不同状态间的相对价格倒挂。因此,从该类型出发对当前粮食价格倒挂进行判断更具现实意义。
要对当前我国粮食价格倒挂的情况做出判断,首先需要找到成品粮原粮比价的临界值。现有文献中该临界值的选取多来自行业经验,如按照稻谷出米率60%计算由于国内稻谷过度加工程度较高,故出米率水平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平均出米率一直在60%左右。据《粮油加工统计资料2015》,即便是最近的2013年和2014年,全国平均出米率也仅为64.5%和63.5%。 ,大米价格与稻谷价格比至少达到1.67∶1才能有收益;而小麦出粉率一般在70%~85%,按照75%的出粉率算,面粉与小麦价格比至少要超过1.33∶1。近年来不同品种粮食的成品粮原粮比价变动见图2和图3。籼稻多数月份价格比都处于1.6∶1以下;粳稻2008年10月之前多数月份高于该临界值,但其后整体低于1.5∶1的水平,价格倒挂现象明显;小麦在2012—2014年多次出现价格比低于1.33∶1。因此,从经验数据能够初步推断出粮食价格倒挂现象确实存在,但更多的是一种短期现象。
此外,部分学者在描述“稻强米弱”“麦强面弱”这类价格倒挂时,也曾采用原粮和成品粮价格涨幅比作为判断依据,如果价格涨幅比大于1则不存在价格倒挂,如果价格涨幅比小于1则存在价格倒挂。本文也借鉴该方法对当前我国的粮食价格倒挂现实进行考察。这里主要采用年度数据计算价格涨幅比,数据来自月度数据的年度平均值,最终结果见图4。除晚籼米与晚籼稻外,其余品种稻谷及小麦的价格涨幅比波动明显,部分年份存在较为严重的价格倒挂,如2000年的籼米与籼稻、2005年的粳米与粳稻、2004年的小麦粉与小麦,价格涨幅比都接近或低于0.9。
四、当前粮食价格倒挂的常态性判断与应对
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粮食价格倒挂主要产生于粮食安全目标下的条块分割化改革。从整个粮食产业链看,上游市场的政策市和下游市场的市场市是导致粮食价格传导不畅,最终形成粮食价格倒挂的根源(黄汉权,2014)。只有对全产业链进行市场化改革,才能将计划与市场相交织的产业链改造为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产业链(范必,2014)。当然,我国粮食产业链上游收购端的市场化改革也从未停止,并直观地反映在粮食收购端价格名称的改变上:统购价、超购价、议购价、合同订购价、国家定购价、保护价、最低收购价以及当前试点中的目标价,每一种价格类型的产生,都伴随着粮食价格制度改革的深化。
当前的粮食价格倒挂,同样起因于政府对粮食生产能力不足的反应。具体来说,1998—2004年期间,在粮食保护价取消和农业结构调整共同作用下,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由1998年的113 787.4千公顷和51 229.5万吨下降至2003年的99 410.4千公顷和43 069.5万吨。对此,政府出于对粮食生产安全的考虑不得不再次强化粮食生产端的政策扶持,具体表现为,部分已被粮食直补政策取代保护价的省份再次采用以最低收购价和临储政策为代表的价格支持政策。由此,产业链上游的计划性再次得到加强,这为当前粮食价格倒挂的产生做好了铺垫(约翰逊,2004)。
自2004年以来,尤其是2008年国际粮食危机之后,国际粮食价格疲软,国内外粮食差价逐年拉大,在低价进口粮的冲击下,粮食价格倒挂问题突出,对整个粮食产业链造成巨大冲击,粮食市场呈现“三量齐增”现象。与前两次粮食价格倒挂相比,新一轮的价格倒挂有了新的特征:首先,倒挂类型改变,与以往政策作用下的绝对价格倒挂不同,现阶段的粮食价格倒挂多为相对倒挂。其次,危害范围更广,在“统购统销”及“双轨制”时期,粮食价格倒挂主要的不利影响是过高的财政负担,而不会对计划性的流通环节带来影响。然而,在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价格倒挂直接对粮食流通环节的主体福利造成影响,进而对粮食安全造成冲击(钟甫宁,2011)。
我国粮食价格倒挂的产生总有一定的共性,以史为鉴能够为解决现阶段粮食价格倒挂问题提供一定的思路。结合新一轮价格倒挂问题的产生机制,政府层面上粮食价格倒挂问题的解决可能有以下两种思路:一是政府加强下游管控。参照前两次粮食价格倒挂问题的解决方案,适当提高成品粮价格。该方法能够在不降低农民直接收益的条件下实现国家财政负担的降低。然而,自1993年粮食销售价格放开后,政府基本失去了对粮食销售价格的直接控制,面对市场扭曲和财政负担,简单提高销售价格的方式显然不再适用。二是政府放松上游管控,即通过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改革来降低价格扭曲。目标价格制度,兼具保护农民利益及克服现有问题的特点,而成为未来粮食价格制度的调整方向(王德文 等,2001),目标价格俨然成为现今粮食价格支持政策调整的基本方向。与粮食直补不同,粮食目标价格既有价格支持的特征,也有直接补贴的性质,能够成为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向粮食直补政策的过渡措施(程国强,2013)。然而,从目标价格制度制定到试点及目前的试点效果看,粮食产业链上游市场化改革将是一个长期而反复的过程。
首先,目标价格实施时机并非最佳。目标价格的理念早在2008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颁布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中就已提出,但直到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才提出试点要求。本次粮食价格政策改革的提出,一定程度上来自于粮食产量连增背景下财政负担过重的倒逼。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未来两年全球谷物产量、库存量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而在需求端,由于国际能源价格低迷,生物能源推动力度不足。在国内粮食投入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短缺、环境约束趋紧的背景下,目标价格的实施面临成本和国际价格的双重压力。
其次,目标价格制度存在技术操作方面的难题。目标价格从提出到试点推行,一直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操作难题:一是目标价格和市场价格的确定,二是补贴方式的确定,三是补贴发放时间和途径的确定(詹琳 等,2015)。国内理论界围绕这三个方面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从各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和看法。然而,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内粮食生产增大了实施目标价格技术层面的操作难度。
最后,试点地区的政策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决定先期对东北和黑龙江的大豆、新疆的棉花进行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尽管试点刚实行不久,但试点地区相应品种的价格及生产变动情况已能反映出一些问题。总体来说,现阶段目标价格改革进展顺利,市场价格机制初步建立,下游企业经营状况趋于好转。然而,由于在目标价格制度实施过程中制度变迁的衔接存在问题,试点地区农户生产积极性并未得到有效保护。此外,由于非试点地区临储政策的取消,全国层面棉花和大豆产量都有了明显的降低,这无疑会加大政府在目标价格政策品种和区域推广方面的担忧。
因此,现阶段粮食价格倒挂问题的解决既走不了加强管控的老路子,又不可能短期内实现目标价格政策的推广。此外,考虑到近年来国际粮价低迷与WTO规则的约束,粮食价格倒挂问题解决的不确定性增加,近期内的价格倒挂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但粮食价格倒挂毕竟是一种非合意的政策引致性扭曲,不利于粮食流通市场化的推进。粮食价格倒挂长期存在,不仅会对下游储备加工端带来影响,也会使生产端失去支撑,最终对粮食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粮食价格倒挂问题需要解决,而全产业链市场化改革将是唯一选择。面对现阶段的粮食价格倒挂常态,无论是政府或是其他粮食流通主体,都应当在认清当下价格倒挂现实的基础上,努力推进和支持粮食产业的市场化改革,防止出现以扭曲应对扭曲的改革倒退现象。
短期看,如果国际粮价继续低迷,在目标价格制度尚未推广的背景下,政府需要高度重视粮食价格倒挂的影响,在承认粮食流通端,尤其是粮食加工业受到冲击的前提下,适时适度提出应对措施,避免越位和失位(贺伟 等,2011)。具体来说,现阶段的粮食价格倒挂是一种相对倒挂,存在短期性和阶段性特征。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储备调节功能及期货市场的风险规避作用,粮食加工业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粮食价格倒挂冲击。对此,可以从市场思维出发利用这类不利价格冲击,倒逼粮食加工业提高效率和改善要素投入结构,促进粮食加工业的产品升级与结构调整。
要实现粮食价格倒挂问题的根本性解决,长期看还需借助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首先,在继续推进大豆、棉花目标价格试点的同时,尽快将主粮最低收购价降至不扭曲市场水平(程国强,2016)。在此基础上,可将目标价格制度逐步推向主粮市场,实行“价补分离”,以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短期政策的实施是长期政策目标实现的基础和铺垫,市场化的推进,一方面能够为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及推广争取更多的时间,另一方面也为目标价格的实施奠定市场化基础,间接促进其作用的发挥。因此,长期改革和短期适应相结合,应当是目前应对粮食价格倒挂的正确态度。
参考文献:
陈锡文.1993.中国农村改革:回顾与展望[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程国强.2016.我国粮价政策改革的逻辑与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49.
程国强.2013.重塑边界:中国粮食安全新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77.
范必.2014.全产业链市场化改革初探[J].中国行政管理(6):3436.
贺伟,刘满平.2011.当前粮食宏观调控中的几个重点问题[J].宏观经济管理(7):4243.
黄汉权.2014.告别“散小弱”粮油加工业如何转型升级[N].粮油市场报,2014529(A04).
柯炳生.1998.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与市场体系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12).
刘传江.2000.中国粮食流通的制度安排及其变迁[J].经济评论(2):4850.
陶昌盛.2004.中国粮食定价机制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王德文,黄季焜.2001.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双轨过渡与双轨终结[J].改革(4):99106.
王芳,陈俊安.2009.中国养猪业价格波动的传导机制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7):3141.
翁鸣.2015.中国粮食市场挤压效应的成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11):2939.
辛毅,李宁.2015.近年来粮食价格体系紊乱现象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物价(6):68.
杨希闵.1984.“价格倒挂、财政补贴”问题探讨[J].财经科学(3):1720.
约翰逊.2004.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20121.
詹琳,蒋和平.2015.粮食目标价格制度改革的困局与突破[J].农业经济问题(2):1420.
曾才生.2008.试论成品油“价格倒挂”现象及其形成原因[J].价格理论与实践(5):2425.
张开华.1998.新一轮粮价倒挂问题探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6):2122.
张培刚,廖丹清.2002.二十世纪中国粮食经济[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赵霞.2014. “麦强粉弱”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探析——麦粉市场价格波动的动态关联性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8):7375.
钟甫宁.2011.农业政策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Judgment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Current Inversion
Phenomenon of Chinese Food Prices and Its Coping Strategies
WU Shunchen1, GAO Yingying2, HU Zhou1
(1. Center for Food Security and Strategic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jing 210046,China;2. School of Management, Sanya College, Hainan Sanya 572000,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grain prices inversion phenomenon occurred in domestic grain market, which is also the major challenges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grain purchase policy currently. Although current grain price inversion policy causes the similarity to grain price inversion at the stage of planned purchase and supply and doubletrack system, the absolute inversion is changed to relative inversion, the corresponding environment is also basically changed. Facing the current grain price inversion, China should not conduct downstream control like planning economy time and can not popularize objective price in a short time, furthermore, international grain price is low and is restricted by WTO rules, therefore, recent grain price inversion is possible to become a kind of normalcy. The solution to grain price inversion problem needs to actively boost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overall industrychain and to combine short time suitabilit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grain processing industry) with longterm reform (reform of grain circulation system) under marketability goal.
Key words: grain price inversion; planned purchase and supply; doubletrack system; objective price; grain safety; price ratio of finished grain to crude grain; absolute inversion; relative inversion; grain market; grain circulation system reform
CLC number:F323.7;F307.11Document code:AArticle ID:16748131(2016)06003707
(编辑:杨睿;段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