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预科阶段的汉语语法教学问题

2009-09-23 04:55魏秀兰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第二语言母语语法

魏秀兰

摘要本文论述了语法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利用学生母语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汉语语法教学重要性对比分析兴趣

在第二语言的教学中,语法教学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语法是遣词造句的规则,是语言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语法学习决定了语言学习的成效。因此,有必要单独来研究语法教学,探讨其方法和途径。近年来。新疆(以下简称“我区”)各高校普遍引进和推行HSK,并根据HSK的特点,调整了汉语教学课型设置,增开了以培养交际能力为主的课程,引进了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这对全面提高我区高校汉语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在一些高校的汉语教学中却出现了重交际能力训练、轻语言能力培养的倾向。对语法知识的讲授有极力淡化的现象。实际上语法教学是语言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语音教学、词汇教学、口语教学和篇章教学总是融汇在一起,不能截然地分离。过分淡化语法教学,势必会影响汉语教学的整体效果。

一、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词汇后。就想在语言实践中运用这些词汇。语法是组词造句的规则,任何语言的语法都是从该语言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在任何语言教学中不能没有语法知识的教学。众所周知。任何一种语言的句子总是无限的,而语言的规律却是有限的。规律一经掌握,第二语言学习就会得心应手,掌握这些有限的结构规则和格式后,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了。学习第二语言时若不学语法,单靠一个音节,一个字一句话地模仿和记忆,就如同一盘散珠。没有穿线,拾不起来。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不系统学习语法。那么学生的头脑就像一个乱七八糟的仓库,连主人自己也什么都找不到。”学习了语法,就能把这盘散珠分门别类地串起来,井井有条,便于掌握。

汉语的语法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其目的不是让民族学生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而是让他们掌握好句子的结构规律,提高实际运用汉语的技能,使学生能够运用汉语进行有关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会话。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为语法而教语法,而应重在实际句子的分析。汉语属于分析型语言,它主要靠词序和虚词表达语法意义。而维吾尔语则属于粘着语,是综合性语言,它的语法意义由形态变化来表示。维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性很大,对于学习汉语的民族学生来说,汉语语法规则并非驾轻就熟,一学就会。他们必须通过一些方法,比如两种语言的对比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在不断的运用中逐步掌握和巩固。因此,在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中讲授语法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二、利用学生母语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进行对比分析

汉语语法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第二语言的语法规律。就其本质讲,是一种学习的技能,即把所学的第二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进行阅读,开展交际活动。因此,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准也应当是判定学生运用第二语言交际的实际能力。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就要把课堂当做学习第二语言的场所和运用第二语言的实际环境,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练习的机会。

基于此目的,有些人主张在汉语语法教学中尽量避开学生的母语,甚至主张教师最好不懂学生母语,以免在教学中把学生的母语当拐棍,妨碍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诚然,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用学生的母语讲授汉语语法课,使他们丧失了在课堂上听说练习的机会,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然而,完全避开母语,采用“直接法”教学也有弊病。因为学生在初学时还不能一下子掌握双语语法的规律,教师如果硬灌,必然会出现“跟着老师就明白,离开老师就糊涂”,“上课明白,下课糊涂”的现象,即便记住了一些规律,也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况且,即使事实上教师避开母语来授课,也禁止不了学生用母语思维。只要有机会,学生就会无意识地在头脑中把所学外语与母语进行对比,教学时应顺应这一自然现象,而不应阻止其产生。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习第二语言和学习第一语言有很大区别。学习第一语言(即母语)时,人们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同时形成和发展的。而学习第二语言时,人们的头脑中早已贮存了大量的概念。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新概念时,学生往往拿已知的概念与新概念对比,拿母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形式与第二语言比较,想找出它们之间相对应的地方,也就是说通过母语这个“中介”来建立概念。这种类比,在心理学上叫做“迁移”。当母语与汉语有些相同或相近时,母语便会对汉语的理解、掌握、运用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叫正迁移,是促进汉语学习的有利因素;母语与汉语不同或差异很大的地方,会给学习造成种种困难,对汉语学习带来干扰,这叫负迁移,是干扰汉语学习的不利因素。例如:在给学生讲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时,由于汉、维语中都有,学生很容易理解,掌握这些就是正迁移的作用。但在讲数量词时,由于维语中量词极少,一般都是“数词+名词”式,不用量词,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就容易出错,把“一台电视机”、“两间宿舍”、“三名学生”、“一条毛巾”、“两块香皂”、“三本书”、“一只狗”、“两匹马”说成“一电视机”、“两宿舍”、“三学生”、“一毛巾”、“两香皂”、“三书”、“一狗”、“两马”,这就是负迁移的影响。

吕叔湘先生说:“一种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能显出来,语言也是如此。”在汉语语法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促进正迁移,克服和减少负迁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对比不是将两种语言的语法系统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而是重在对不同之处的对比分析。比如,在讲汉语句子的语序时,尽管教师反复讲了汉语的“主——谓——宾”顺序,但学生仍会说出这样的句子:①我们教室打扫了以后,去宿舍。(我们打扫了教室以后,去宿舍。);②我们班柯尔克孜族学生也有呢。(我们班也有柯尔克孜族学生。)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他们基本上是把有关的句子对译成维语,完全保留了维语句子的语序。这一偏误无论是在基础差或好的学生中都容易出现,这就是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讲清汉语语序外,再结合维语的“主——宾——谓”进行对比分析,多设置一些改错句练习,让学生从正、误两方面加深理解。尽管汉语和维语语系不同,语言结构的形态特点不同,但在语序、汉语的某些介词和维语的向格从格。汉语的主动句、被动句、使动句和维语的主动态、被动态、使动态等方面仍有可比之处。

语言对比教学与传统的翻译法教学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反对在教学中大量使用翻译法。对比教学是指教学设计者、教材编写者和课堂教学组织者在两种语言对比的基础上找到学习汉语的难点。对由于母语干扰容易犯的错误,以及学生的母语规则和学习经验中可以用来学习汉语的这一部分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地贯穿到教学设计、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中去。所以,语言对比是在语言教学过程开始之前要求教师掌握的基本功,这就意味着从事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母语,否则就是不合格的。不懂学生的母语,单一地靠直接法用汉语来教学就无法对症下药,无法帮助学生克服、转化母语的负迁移,也就不能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难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以看出,维汉两种语言的语法对比分析,可以使我们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指导他们的语法实践。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学习汉语语法是学习第二语言,难免会有很多困难。由于维、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语法结构截然不同,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感到吃力、难学,怕上语法课,有些学生“知难而退”,干脆放弃语法课的学习,上课做小动作或做别的事,对语法课没有了兴趣。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首先要告诉学生学习语法的重要性,发挥学生母语的必要作用,利用对比法突出汉语语法的特点。语法教学要讲求“精要”,对维汉相同的内容或汉语语法中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一带而过,不作过多讲解。而对不同之处则要侧重讲,择其精要。如对虚词的教学,虚词在汉语中有三四百个,有的虚词的用法还很多,甚至有几十种。应抓住重点,选择常用的用法教给学生。

其次,语法教学要讲求“有用”。汉语语法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灵活运用语法规则分析句子,会用词造句以表达思想,达到实用的效果,而不是死记硬背语法规则。

语法教学要讲求“好懂”,应淡化语法术语的讲解、记忆,着重于让学生掌握其用法。要适度利用学生母语讲授语法。语法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抽象性、概括性,讲解语法知识不可避免地要牵涉到不少语法术语,而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语法术语是语法学习的障碍。此时。若能用学生的母语讲解、对比,枯燥、生疏的汉语语法就会变得好懂,容易理解,必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法学习的兴趣。

猜你喜欢
第二语言母语语法
脑与第二语言学习
跟踪导练(二)4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参考答案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