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秋爽 杨国君
摘要人文课程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文素质培养的效果。当前,人文课程建设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强调“育人”。注重根基;二要在课程体系架构上强调贯通,注重配套;三要在教材改革中强调创新,注重内涵。
关键词军校人文课程改革
当代中国青年人文素质薄弱,这一问题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领域中对此的理论探讨和改革实践风生水起。军队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亦应顺势而动,认真总结反思。勇于吐故纳新。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某些环节不能一蹴而就。如在人文素质的考核方面就需要稳步进行论证和试点。但笔者认为。有关人文课程建设的改革却时不我待。势在必行。
一、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要强调“育人”,注重根基
美国空军倡导三条核心价值观。其第一条就是诚实为本。如美国空军军官学校学员的荣誉准则就是:“我们不撒谎,不偷窃,不欺骗。也不容忍我们中间有任何人这样做。”由此可以看出。世界第一军事大国对其军人的期待之一只是普通公民应当秉持的道德准则,并没有所谓鲜明的军队特色。相比之下。我国军队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理念却显得有些过于高远与模糊。实际上。最基础的往往是最重要的。因为,人才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任何违背规律、揠苗助长的行为都只会造成暂时的、虚假的人才繁荣。回顾我军近几十年的院校教育实践。对一些基本准则时常忽略。院校人才培养方面也或多或少地出现急功近利的倾向,往往过分注重“技”的培养。而从“育人”角度关注学员心灵、人格、未来发展的具体实施方略则比较少。眼光太高,根基反而不牢。相当数量的军校学员缺乏一名大学生应有的内涵,思想浅薄浮躁,缺乏创造力,刚气不足。实践证明,“育人”不是教育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特殊使命,而应是所有教育环节一以贯之的课题。尤其是军校学历教育阶段,学员的生理、心理发育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和确立,更是不能有一丝松懈。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专家”,“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大学应该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真正有效的营养。具体来说,军校学员通过大学学习,除了要在专业素养上产生质的变化之外,在做人方面更要有所进步。人的和谐、全面发展,是人才乃至“大家”的必要条件。人才培养是关乎军队未来的根本大计,所以,军队院校一定要修正以往定位过高或模糊不清的培养目标。着眼根基,注重长远。定位的顺序首先应该是“人”,然后是“军人”,最后再考虑“军事人才”。
二、构建人文课程体系要强调贯通,注重配套
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设置都非常注重知识的贯通性,因为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运用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当前,军队院校也设置了不少人文课程,但由于多门课程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现状使然,人文课程缺乏与其它课程的融会贯通,有的院校甚至存在用政治理论课代替人文课程的现象。例如,“文史哲不分家”人所共知,文学的问题往往要从历史、政治、哲学中寻求解释。可是大学语文课程多由人文教研室承担,而历史、政治、哲学等课程却往往由政治理论教研室开设。文科教员没有太多的课时去讲文学的形成状态、作家思想根源等知识,只能关注文本本身,一些重大问题无法讲透,导致最具有人文性的语文课程大大缩水,学员学习兴趣降低,知识视野萎缩,不善于通过知识整合来解决实际问题。
人文课程内涵的丰富性、多义性要求一种复式结构与之配套对应。仍以大学语文为例,其课程体系应以大学语文为核心,以写作、演讲、美学、历史、哲学等选修课程为辐射。美、史、哲教材编写应采取与大学语文适当定点挂靠,即以大学语文教材中重点的篇章、作家为其主要教学点。如,为了深入体味陶渊明的诗歌,就不可能回避其纠结于心的“仕隐矛盾”,而这一矛盾的产生又是以其所受儒家思想浸润及东晋大混乱的社会背景为根源的,这些问题仅靠2学时不可能讲清楚。因此,可以在哲学类选修课中重点讲一下中国儒家思想对于古代知识分子的深刻影响,可以把陶渊明、苏轼、辛弃疾援引进来;在历史类选修课中讲到两晋历史时,也要提到这种社会现实对于个体命运的影响。将文学思想史、重大历史事件、儒、释、道哲学小史等大学语文课堂涵纳不下、又十分必要的知识放到辐射课程中去,这种复式课程结构才可能提高塑造人文情怀的复杂工程的质量。
三、进行人文教材改革要强调创新,注重内涵
教学活动是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有机统一,在军校教育改革中,教材改革和考试改革是两个关键性的环节。目前,军队院校的教员队伍从整体而言并没有完全消化新的教育理念,对于新的教学方法也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坐而论道,并没有形成普及之势。当然,教学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本来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教员要在依托教材、立足教材的情况下,集合教育专家、教学精英进行教材改革。而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体现于教材,则是提高教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各个院校人文课程的教材版本众多,但特优者寥寥。多数教材在编写体例与篇章内容上雷同重复,文化品位不高。教材创新要注重体例与内容,尤其要重视教材内涵的提升,以符合学员的心理与发展规律,着眼于促进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与升华。教材要体现一定的开放性,切忌一厢情愿的灌输和枯燥说教。
与教材配套的教辅材料也应完备,应给学员提供课外阅读资料,教员的教辅材料里则应有多种教学设计方案。近些年来,诸如案例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的介绍层出不穷。但纵观整个军校教学,这些教学方法似乎并没有完全进人教学实践。先进的教学理念要么成为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要么被一些教员按照自己的理解、习惯、水平来随意实施。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根据人文课程所具有的接受的开放性、阐释的多样性等特点,各个教员在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规范下应达成方向的一致性。而且,不能忽视因思考的角度、深度和广度因人而异,导致每个教员提出的问题在内容上的差别、水平上的良莠不齐。所以,必须要在明确具体的指导之下,推动先进的教学方法全面进人课堂。至少应在教研室这个层面上,专门组织人员探讨,提出一些备选方案集入教辅材料中供教员选择。这样。既在形式上保证了教学方法的落实,也在质量上保证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