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超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关注的恐怕不止是它的形式,我想更重要的是它的成效.新课程注重对学生化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指出化学学习不只是对概念、理论、实验等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这里,我对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要重视实验的过程,不要按部就班地做实验、记现象、背结论
以前的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里面的实验一般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许多人主张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进为探究性实验.在初中教学中,学生因受到能力和知识的约束,在做验证性实验的时候往往只能按部就班,照方抓药,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利.所以改进部分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研究性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取以下几种改革,来突出实验的探究性.
1.要求实验方法尽可能多样化
只要在允许的条件下,不规定学生的操作方法,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思路,制定自己的方案.当然,有的学生的方法并不好,甚至是错误的.学生们经过讨论比较,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实验步骤不单调
实验步骤是考察的一个重点,其实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使它具有“探究性”.在强调了实验仪器的使用要求之后,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实验后让全班同学讨论,让学生在实验中去体验“实验→认识→再实验”的真正含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撰写实验报告格式灵活多样
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多种多样,实验报告也可以各不相同,不要求学生以统一格式完成实验报告.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心得以及完成后又产生的一些想法,都可以在实验报告中体现出来,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完成,也可以以小论文的形式出现,重在内容,而不在格式.
二、要拉近化学实验与社会生活间的距离,不要让实验成为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探究活动泛指学生主动参与的一切探究学习活动,这些活动涉及学生探究实验、查阅资料、制作设计、数据处理、小组竞赛、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形式.教科书在呈现形式上,除了之前我们普遍认同的探究实验外,还应以多种形式出现.
1.增强探究的趣味性
例如,在做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实验时,将石蕊溶液喷到干花上进行实验.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喝的碳酸饮料做一些实验,来体会二氧化碳和水发生的化学反应,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
除了上述例子外,还有硬水和软水的比较、模拟酸雨的危害、乳化剂的应用、自制护发素、面粉爆炸、自制酸碱指示剂、粗盐提纯、烧不坏的手绢、制作叶脉书签、提取指纹、铁钉锈蚀实验等内容,都有很强的趣味性,贴近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
2.与社会生活和技术相结合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化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学生在这一方面也有很多生活中的经验,我们应该利用好学生的经验,合理的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初步树立STS(科学•技术•社会)的观点,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这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功能.
三、引导学生大胆设计实验,勇于探索创新
科学探究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要掌握学生的探究水平,要正确处理好学生、教师和教科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学生独立自主程度和教师调控程度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发挥的空间,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一个调控者、引导者.
1.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实验方案的步骤是:确定内容→提出详细的实验方案→对实验进行分析→讨论实验的可行性→实验操作→对实验进行评估→确定实验的最佳方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原理,带着一定的目的去做实验,才会收到良好的实验效果,让学生在已经具有的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是化学实验能力的重要内容.在化学探究中,科学、合理、周密、严谨、巧妙的实验设计,往往能导致化学科学的重大发现.
2.自行收集实验药品
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方案往往有很多,可能一些药品实验室里没有,要注意鼓励学生自行收集药品.例如在做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的时候,实验室在提供大理石的同时,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收集一些石块,带到实验室做实验,当然有些石块是不含碳酸钙的.通过比较,学生对大理石和石灰石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
3.自行完成实验操作
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准备的实验,往往会有很大的积极性和很大的热情,我们要做的仅仅是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指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操作.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等能力,还可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为此,淡化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界限,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掘学习的奥秘,感受成功的喜悦,其实这就是新课程带给我们的崭新理念.
在化学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又要不断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为主题,发扬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全力打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