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理论性教学

2009-09-15 09:08尤永磊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09年9期
关键词:逆反应氢化物比喻

尤永磊

在教学中,基本理论起着贯通元素化合物知识、激活思路、理解本质的主导作用.基本理论的学习会加深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使其系统化、网络化,促进知识的联想、迁移和应用.本文就高中化学的理论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要强化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给学生以感性、直观表象知识能帮助学生建立理性分析的基础,从而得出规律.例如,在讲“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课本选用了FeCl3溶液和KSCN溶液的反应.先弄清楚FeCl3、KSCN、Fe(SCN)3、KCl等物质在溶液中的颜色和溶液颜色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才可进一步认识改变物质浓度对平衡移动方向的影响.为了说明降低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转动,常在反应体系中加入还原铁粉以降低FeCl3的浓度,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这种变化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混合溶液的血红色变淡而观察到.但是,Fe3+可以氧化Fe而转变为Fe2+,Fe2+在水溶液中呈淡绿色等,学生尚未学习,因此,只有在补充了上述知识后,才可加以应用.即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才能通过观察、思维,形成理论认识的知识体系.

二、利用多种教学媒体,给学生丰富的隐喻联想空间,掌握规律方法

隐喻联想思维,是指个人可以将截然不同的的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美国创造学专家戈尔顿对隐喻联想思维提出了一个形象的口号“将生疏的事物看得熟悉,将熟悉的事物看得生疏”.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的判定对于初学有机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难点在于对平面结构式建立起立体空间观念,学习开始应打好基础.如一氯甲烷不存在异构体,但结构式有四种形式,若展示一氯甲烷的球棍模型,与四种结构式写法比较,学生会立即否定一氯甲烷有四种异构体的想法,并为今后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奠定了以三维立体空间为出发点的思路.

三、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比喻,化解难点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运用事物间的相似性,通过以甲喻乙,由此及彼,以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尽快地从具体事物过渡到抽象思维,理解事物本质,建立理论概念是理论教学常用的方法.这里,关键在于突破难点.譬如,有关可逆过程的动态平衡的性质和特征(如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水解平衡等)常用蓄水池进出水流的速度与池内蓄水量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比喻化学平衡系统中正、逆反应速度与组分百分含量变化的关系;用蜜蜂采蜜、氢原子核外电子照片叠印等比喻模拟电子运动,想象电子云的形象;以“头碰头”、“肩并肩”比喻电子云重叠方式等.应当明确,比喻具有启发入门、搭桥过渡的作用,利于学生接受理论,而不是理论本身.要注意不可滥用比喻.

四、运用归纳、演绎方法形成理论,发展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从破除学生对事物认识上各种固有功能固有的惰性思维入手.这种惰性突出表现为沿袭固有的处事惯例、权威意识和无批判等现象.化学基本理论与元素化合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统一的联系.基本理论的教学,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实际材料,通过归纳演绎的方法建立理论概念和规律;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基本理论分析研究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用途,系统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1.归纳

例如,同素异形体的判定,多数学生采用个别记忆的方法.学习了物质结构理论以后,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理论,归纳同素异形体的分类判定方法:①单质分子中原子个数不同.②晶体结构不同.③气态单质(除氧气外)一般不出现同素异形体.④金属元素的同素异形体中学教学中不作要求.

为了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重要的非金属气态氢化物,如氯化氢、硫化氢、氨、水、甲烷等;中学教学涉及的某些氢化物如氟化氢、溴化氢、碘化氢、磷化氢、硅化氢、砷化氢、硒化氢、碲化氢等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可从分子构型与主要化学性质之间的联系进行归纳总结.

依据上述氢化物分子构型与性质的关系可归纳如下:

(1)稳定性与分解难易的关系.氢化物越稳定,越难分解;氢化物越不稳定,越易分解.并可由稳定性推断气态氢化物的形成条件.

(2)氢化物分子构型→电荷分布的对称性→分子的极性→极性的强弱.

(3)分子极性的强弱→水溶性大小→相似相溶规律.

(4)NH3、H2O、HF沸点的异常、极易溶于水与氢键的关系.

2.演绎

例如,化学平衡移动规律中压强对平衡的影响.规律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平衡将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即气体分子数减少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将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即气体分子数增加的方向移动.这里,应用规律的前提有三点:①反应体系中必须有气体.②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分子数不相等.③改变压强的措施应为增大反应体系的体积或缩小反应体系的体积.第③点易被忽略,因为采取其它措施改变体系压强上述规律不一定适用.

又如,二氧化硫催化氧化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已建立平衡.若向密闭容器中增加一定量的SO2,则平衡体系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符合上述规律适用.若向密闭容器中增加一定量的SO3,则体系压强同样会增大,但由于提高了生成物SO3的浓度,平衡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可见,改变压强的措施不同,失掉了原来规律成立的前提条件,原来的规律将不再适用.

理论规律成立的前提和适用范围,往往是很细微的问题,不得掉以轻心.处理得当,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极为有益.

猜你喜欢
逆反应氢化物比喻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含铁尘泥中的As、Sb
一种在线生成气态氢化物的反应装置
等效平衡的解题策略
化学平衡模型的建立
氢化物发生-ICP光谱法测定钢铁中痕量砷、锡、锑的含量
火焰原子吸收法与氢化物原子荧光法测定水中锌的比较研究
比喻最爱
什么是比喻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
平衡常数与正逆反应速率常数之间关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