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晓莲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问是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果的原动力、加油站、保护伞。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有效提问教材学生实际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达到师生交流和谐共振的一条主要渠道。“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提问,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提问立足教材内容。是激发思维的原动力
一般来说,课堂提问有总结性提问、提示性提问、检查性提问等几种,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目标设计不同的提问,所提的问题要为课堂教学效果服务。因此,教师课堂提问必须立足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善于抓住关键,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原动力。
1新课导入提问,引起学生注意。比如,在学习“经济全球化”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国外服装、电器、饮食、交通工具等品牌商品。学生能讲出很多,如“鳄鱼、金狐狸、金利来、东芝、三星、松下、麦当劳、肯德基、宝马轿车、奔驰轿车……”。你们知道温州有哪些商品远销世界各地吗,学生列举有:打火机、皮鞋、眼镜、服装、家用电器、阀门等等,那么国外商品来到我们身边,我们的商品销往世界各地,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很快进入状态,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重难点处设问,帮助学生理解。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知识关联处设问,激发联想。教材各部分都存在着内在联系,在知识关联处设问,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和系统知识结构的形成。例如,由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性质、挫败原因、功绩,教师联想到辛亥革命的性质,失败原因、功绩及教训。再比如由英国工业革命的后果,联想到中国近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这样设问诱导启迪学生,使教材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关联起来,相互作用,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横向、类比、联想等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问题要有启发性,带动思考。比如,学习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5世纪时,中国和意大利同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为什么中国长期处于萌芽状态,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真正出现资本主义,而欧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却发展得很快,但是资产阶级革命不是在意大利爆发,而是由资本主义发展得相对较迟的英国揭开资产阶级的序幕?这样一提问,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二、提问符合学生认知,是启迪心智的加油站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还不丰富,认知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还要注意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设计出适合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回答的问题。
1把握问题难度,要跳起来够得着。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如果提的问题太难,又会造成“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结果只能是自问自答,流于形式。
2提问面要广,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师对学生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局限于少数优秀生,要使中等生、后进生都有回答的机会。如《郑和下西洋》原因的几则材料,引导全班学生阅读总结,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3讲究提问方式,激发学生思维。提问方式有多样,有教师自问自答式、集体回答式、讨论式提问等方法,如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有何意义组织讨论,老师最后总结;(1)开放与交流是郑和下西洋的核心,这种开放与交流的精神,是我们当今应该继承和发扬的。(2)郑和不畏艰险七下西洋,展示着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坚韧和刚强,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开拓的精神。(3)郑和的船队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红海沿岸和东海岸,未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分财富,说明中华民族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
4留出思考空间,促进问题延伸。课堂提问,教师腰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使;缝回答得更全面,更系统。
三、提问来自学生实际,是自主学习的保护伞
课堂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又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提出的问题,耍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实际,要与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者的实际情况相一致,努力抓住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最佳时机,进行提问。例如,学习《帝国新政》内容,下面是部分教学实录:
师:唐太宗为了治理国家,求贤若渴,善于用人,并且敢于用人。你知道在他身边除魏征外还有哪些贤才吗?
(为了让学生明白科举制对于当时以及中国后世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我设计了“角色体验”这一环节。)
[资料卡片]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A世卿世禄制: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B察举制:由地方政府官员推荐贤良方正、敢于直言极谏之士,经过中央考核,朝廷授予官职。
C科举制:以自由报考为特点,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选拔官员制度。
[思考与探究](要求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
(1)假如你是贵族子弟,你喜欢哪种选拔制度。为什么?
(2)假如你是平民子弟,你喜欢哪种选拔制度。为什么?
(3)假如你是皇帝,你选择哪种选拔制度。为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的学生马上陷入了热烈的讨论。)
生1:假如我是贵族子弟,我选择第一种,因为那样的话,白痴也可以当官。
生2:我觉得第二种也不错,因为我只要到负责推荐的地方政府官员家走走后门,套套交情就可以当官了。
生3:作为平民子弟,我选择第三种,因为按照世卿世禄制,根本没有机会出头。而第二种要是官员不够清廉公正,也没多大机会。而第三种,只要经过十年寒窗苦读,总有一天会出人头地。
生4:要是我是个有真才实学的贵族子弟,我觉得三种都可以。,
师(评价):你们都点出了前两种选拔制度的弊端,要记住郑板桥的一句话:“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汉”。
生5:如果我是皇帝,我选择第三种,因为这样才能保证我手下的官员有真才实料。
师(趁热打铁):科举制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又延续至元、明、清三代,至清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废除,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由于科举制以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为原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拔制度,因此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材料)。其实英美等发达国家现行的文官、公务员制度都是源自或者学习科举制而来的。
总之,在课堂提问中,教师与学生是互动关系,要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取决于双方的和谐。教师必须提高提问的技巧,把握提问的时机,掌握提问的分寸,考虑提问的层次,优化提问的方法,多提问一些述理性和开放性问题,使每一个学生具有积极参与的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并且享受答题的快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提问,敢于提问。学生要以问为荣,学以致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有让学生提问的时空,使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点。
参考文献:
[1]王松泉童百志教学艺术论新编[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2]杨胜明,浅析历史课堂提问的技巧叨,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版),2008㈥,
[3]唐永康,浅谈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J],科教文汇,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