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峰
《鞋匠的儿子》是语文六年级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主体部分是人物的对话。怎样设身处地地理解对话情境以及林肯演说内容背后彰显的人格魅力呢?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教学本课时,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尝试:
一、深思生情,提升口语交际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六年级的学生不管是知识面的广度还是认识的深度都在不断提升,对一个问题常会深入思考,并组织语言,以求更缜密的回答。在上了《鞋匠的儿子》这一课,我深深地体会到,留给学生充裕思考的时间,会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悟。
案例一
在教学第一段时,当我提问:“你是一个旁观者。你有什么想说?”后,教室里一片静默,出乎我的意料,如此简单的一个问题,竟出现了冷场。我以为学生没有认真读课文,就耐心地等待了几分钟。
“我想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不管是谁,不管他地位有多低下,只要有能力领导一个国家,都应该支持他。”
“我想质问那些参议员:你还没有看到林肯怎样管理这个国家,怎么能乱下定论呢?”
“林肯可以冲下演讲台与这些参议员对质!”
原来学生静默的原因是在思考:作为旁观者,对林肯的就职是支持还是反对?想对参议员说还是想对林肯说?这个“静”的过程是深思的过程,是情感酝酿的过程,是语言组织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就没有如此出彩的回答。
深思后学生开始融进了课文,走进了参议院。我紧接着说:“你们如此义愤填膺,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一个总统,林肯能站在演讲台上以牙还牙吗?”
学生沉思片刻。
“如果这样。就会激起那些参议员的不满。”
“如果我是林肯的支持者,看到林肯这样的行为,会对他很失望。”
我追问:“为什么让你失望呢?”
“到底是鞋匠的儿子,素质有限。”
“他这样沉不住气,能领导好这样大的国家吗?”
然后我相机点拨:“是呀!作为总统如果没有沉着镇定的品质、坦荡宽广的胸怀,遇事好冲动,不仅赢得不了尊重与信任。反而会令支持他的人失望。那么,林肯是怎样做的呢?请自由阅读3、4、5自然段。”
这段参议员羞辱林肯的话,虽然不是重点,但作为事情的起因,应该引导学生由此走入故事的情境,心理产生共鸣,才能主动参与。只有全身心地沉浸,才能潜移默化地被林肯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获得精神力量。首先以“思”为核心,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地感受林肯的处境。这一想象过程放在课堂的开始,出现了所谓的“冷场”,但这是思考,需要静静的环境,这样才能深思,才能投入。学生进入情境后义愤填膺,是“情”之所至:而后分析林肯是否该以牙还牙时的冷静,是“理”之必然。这个环节依托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明白了什么样身份的人在什么情况下以及什么样的场合讲什么样的话,这是语言的艺术,需要智慧。至于林肯是怎样处理这件事的,既顺理成章地导人下文,又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以情育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在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今天,语文课程除了具备工具性还具备人文性,它是培养孩子人文素养的重要桥梁。《鞋匠的儿子》一课,只有理解林肯演说内容背后彰显的人格魅力,才能真正感染学生。
案例二
《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是对林肯的三段演说词的理解。这三段话简短而朴实,看似普通,却意味深远。我提出一个总问题:“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段?为什么?”然后,给予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品、去悟。
面对议员的侮辱,不信任,学生在认真品读了第一、二段话后感受颇多:
“我感受到林肯很爱他的父亲。”
“林肯感激侮辱他的参议员,这是多么的宽容大度呀!”
林肯的人格魅力,学生很容易感受到,也接受了人性美的熏陶,潜意识中明白做人要宽容而不软弱,自信而不自大,懂得感恩,懂得相互帮助。
再次深入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感动了参议员?要让学生能从这看似普普通通的演讲中更深刻地理解他说话的含义,感受他的这种宽容是一种智慧与自信的坚韧,对处在不一样的政治文化背景以及年龄、身份的差异的学生来说,理解似乎有困难。
在讨论“虽然我不是伟大的鞋匠,但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这句话时,我提出问题:“什么叫艺术?想象一下,父亲怎样进行工作?”学生回答:
“仿佛看到父亲笑容满面,哼着小曲,在开心地修着鞋子。”
我继续追问:“林肯在父亲身上学到了什么?”
“学会了做什么事要热爱它,都要专心。”
我小结:是呀!林肯在告诉所有的人,他做总统也要像父亲做鞋那样投入,这样才能成为一流的总统。这样,参议员是不是对总统更有信心了呢?
抓住“做鞋子的艺术”,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林肯的内心世界,感受不管什么事只要投入热情、专注,就能干好的道理。一堂课就是一次精神之旅,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这样在与老师、书本与主人公的情感交流对话中逐渐培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