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历史教学不能放弃的追求

2009-09-10 04:43吴丹妮
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 2009年8期
关键词:人格教育历史教学新课改

吴丹妮

摘 要:教育的责任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有用之才,而培养有用之才的首要任务就是人格教育。历史学科则是一门具有“价值理性”的综合性知识学科,它在学生人格养成方面承担着重要且不可推卸的责任;人格教育之于历史教学,则是历史教学不可放弃的追求,它的成功与否,是历史教学目标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本文试述人格教育之于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再结合实际历史教学经验,试着探讨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格教育。

关键词:人格教育 历史教学 新课改

“人”字虽有两笔,一撇一捺,但却不好写。从书法角度讲,字的笔画越少,想写好越不易;从社会学角度讲,“人”字这两笔,内涵丰富,哲理深邃,想写好更难。这两笔有一笔没写好,便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人生。

这个顶天立地的“人”字靠什么来支撑?一靠左撇,即杰出才能,二靠右捺,即健全人格。人格即个性,指一个人的各项重要和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的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健全的人格是21世纪的“护照”。然而,人格的塑造不是自发形成的。

本文试从历史教学这一角度探讨人格教育的特殊重要性。

一、人格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突出作用

历史学可作为一门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学科,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轨迹在人们意识形态和知识系统中的反映。人格教育,是历史教学中不能放弃的追求。可以说没有人格,无以成就历史;没有人格方面的素质培养,则无从谈及历史教育。人格教育之于历史教学而言,是其永恒的主题——这正符合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完善人的人格、提升人、发展人。由此可知,历史学科在学生人格养成方面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历史教学承担着重要且不可推卸的责任。

由于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共在,所以德国著名现象学哲学家马克斯.舍勒把人格分为个体人格和总体人格。这是互不从属、独立存在的人格的一体两面。中国古人的“独善”“兼善”观念,与此说有些类似。个体人格是“做好自己”的基础,指个人对生活中的种种运作,俱靠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选择、独立负责。个性人格在历史教学中的表现,应如陈独秀所说,绝不能“扶得东来西又倒”。

中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者时,倘若能具备“思想”做支撑的个体人格,适时地对某些历史事件冷静地做一番审视,那么他的持续健康成长,也许就不会有多大问题。然而独善其身仍显不足。在很多大师眼里,人格更是种交流。人要认识自己、做好自己,就得认识“他者”,即另一个“自我”,就得学会与他人交流、与万物和谐相处。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反复指出,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与整个世界和谐相处。换言之,完整健康的人格,是我们平淡生活的奥秘所在。而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则是为揭示这一奥秘而存在的。

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最最紧要的事,莫过于具备健全的人格。历史教育服务人生所应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格。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就从多个角度强调了人格教育。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

尤其是,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学中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格教育结合起来。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规定的突破,实际上体现了新课程功能的变化,强调了新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也强调了历史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在于培养和形成完善的人格。认为历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过去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形成和完善人格。

由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人格教育方面提出多方面突破性要求的这一趋势可知,人格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得到了突出的强调和彰显。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去实施人格教育也就成为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一个亟待探索的问题。

二、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格教育

(一)人格素养的必然要求:教师素质是灵魂

教师高尚的人格素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众所周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为人师表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然而,为人师表作为一种师德规范,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内容,最突出的就是体现了教师对高尚人格的追求。所以,高尚的人格素养也应该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师立教的根本前提。

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完善的人格。因而,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一方面要系统地学习一些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理论知识,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格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播放一些价值取向很明确的、生动形象的故事资料、实况录像、人物传记,让学生耳闻目睹一些中华民族传统人格中的积极因子:明是非,讲气节,知廉耻,重操守,守信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身教重于言教,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尽力做到为了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启迪学生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使他们自身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对教师的人格素养有着很高的期待。据调查,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的性格特征,按其重要性排列为:①平易近人;②没有偏见;③关心同学;④态度认真;⑤要求严格;⑥具有耐心;⑦言行一致;⑧朴素大方;⑨开朗活泼;⑩品德高尚。

教师如何才能养成良好的人格素养?笔者认为,首先应正确地自我认识。热情开朗,精神饱满,温和宽厚,心地善良等。具有这些特征的教师,不管学生出现什么情况,教师都能镇定自若,以极大的耐心做好工作。其次是渊博的知识和爱岗敬业的执着精神。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他们在教书育人中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以自己的真诚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人性的美好去描绘学生人性的美好,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去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其三,对学生通情、理解、尊重。尊重最能唤醒人的自我完善意识,最能让学生产生乐观情绪和信心。

(二)人格教育的具体实施:

过去的历史教学太重视阶段划分、线索梳理、背景分析、结论总结而轻人物的“以事带人”的叙述。现今的新课改则提倡放大或特写极富感染力且具有重大意义的史实。渲染气氛,以新的角度去审视,以新的观点去诠释,以探索的方法去发掘蕴含在历史中的人格教育因素;或者结合课程内容增补必要的细节史料,丰富人格教育素材。

在教学中,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咏志诗句的教学,同时通过秦桧、慈禧太后、贝当、李完用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知识教学,两类材料进行对比,以此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介绍司马迁,既要讲其不朽巨作《史记》,还要讲其身遭腐刑,不畏挫折,发愤著作的坚强意志,以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对屈原,既要谈到其代表作《离骚》,还要讲其“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情操,以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理想的崇高志向。介绍华盛顿,既要提到其创建美国的赫赫战功,还要讲其为民主制度的建设,谢绝连任,力避名位的高尚品质。介绍布鲁诺、居里夫人、李大钊等人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介绍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总之,类似的人格教育资源俯拾皆是。

作为育人主体的教师们不仅要善用教学资源,而且,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决,逐步养成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思维品质。还应注意指导加强历史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和比较,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材料和人物言论的深层含义,拓宽思维的广度,加深思维的深度。

另外,还可以根据各校具体情况开展一些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当地一些历史文物古迹;观看电影、录像,听听专家学者讲座;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历史小论文等等,通过课内课外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动脑的实践中真切感受人格体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为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潜心,充分利用各种人格教育素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构建起优良人格的。愿广大同仁在历史教学中强化人格教育的意识,携手催生历史教育的春天。

主要参考资料

①傅幼玲:《关注人性:试论历史教学的思想信念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8期。

②中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丁会苹、孙晓辉:《历史教育:浅析“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5期。

④罗安琪:《历史课改与人格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年第8期。

猜你喜欢
人格教育历史教学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强化人格教育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