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春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给我们的基础教育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教师应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习习惯;预习和复习;质疑;课外阅读
习惯是人的一种惯性思维,支配形成惯性的活动。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本能。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由学习习惯决定。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良好习惯
预习是学生在讲课前的预先复习,是教学过程必须的一个环节,好的预习效果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给学生指定一个范围,让学生带着任务预习,引导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有针对性的预见,或者粗略的预见,对内容有大致了解,学生自己找出预习中出现的疑惑,这是针对性预习的前提。对于一篇陌生的课文,预习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预习了解课文的大致意思,对文章的人、事、物、情有了总体的轮廓、完整的印象,找出不懂的字、词、句做标注或在本上记下来。要学会主动解决问题,对不理解的可通过教学工具,或问别人弄清楚,加深学习的体验。
诵读是预习必不可少的。在大声朗读中,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预习中要学会做笔记,把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积累知识点,便于查找。通过预习,能节省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上课时会针对不解之处专注记忆,听教师讲解,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大脑有遗忘的规律,因此,课后复习能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加深记忆,对知识进行很好的归纳总结,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二、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
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古人说,学贵有疑。疑问是学习进步的铺垫。学生的思维融入到内容中,对内容有进一步了解的意愿和兴趣,才能找出不懂的地方。如果连基本的词句、语法都不清楚,不了解课文,根本就提不出问题。质疑增强了学习的求知欲,对学习更有兴趣。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能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弱点、难点和不足之处,对学生因势利导,耐心讲解,积极鼓励和引导,使学生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同时,学生质疑的不确定性,促使教师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思想,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有的小学生性格活泼,总是有各种问题提出,问老师或其他同学。而有的学生却不敢提问,怕被同学嘲笑,没有信心,通过其他学生的提问获取知识的理解,这是很被动的。教师要给学生强调质疑的重要性,让学生重视起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问。营造宽松融洽的教学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热爱学生,教学要有亲和力。学生对老师有好感,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压抑的心理,课堂气氛活跃、民主。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要作出合理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满足感。教师在教给学生敢问的同时,要让学生会问。“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引导学生找出全文的中心语句来提问,找出与全篇文章的关系,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归纳总结知识点,通过对比找出不同之处和相似地方;让学生关注人物的描述,发现人物的语言、表情和内心活动等。其他如,学生学习容易出错的地方、难点等。学生提问不是暂时的,学生要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质疑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三、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效方法。学习语文,仅靠课堂教学的短短45分钟是非常受局限的,还必须延伸到课外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教师要帮学生选择正确的课外读物。教师根据小学生年龄小、求知欲强、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阅读能力等,选择思想健康、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图书及报纸,如《唐诗三百首》、《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等,拓展了学习思维,满足了好奇心,开阔了视野。在阅读中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以便他们能自主学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否则没有任何阅读效果。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优美的词句、章法、修辞等记下来,在重视故事内容时要兼顾有关的语文知识,让学生能融会贯通,也有益于写作。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提醒学生养成正确的用眼习惯,不能边走边看,不能躺着看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创设阅读环境。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浓厚的兴趣能激发学生阅读的意愿。培养阅读兴趣是开展课外阅读的关键。教师要有合理的引导方法。比如,在教室内外张贴名人名言,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思想;举办故事会,给学生讲古今中外的历史故事、神话故事、风俗习惯等,让学生在听故事的时候学习知识。学生从故事中找到了乐趣,就会主动寻找一些课外书籍,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看到的故事讲出来,看谁讲得精彩,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在课堂上互相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让学生把读过的书拿出来,互相交换来阅读,扩大了阅读的资源。这样,在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养成课堂上善于思考的习惯
小学生思想活跃,在课堂小声说话、做小动作等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教师处理不当,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师要讲究批评的方式,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帮助学生克服缺点,能全神贯注的学习。学习是把书本的文字经过思考掌握知识的过程。只有思考才能理解、运用。对问题能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境界,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在实践过程中养成多观察、多思考的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汲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所必要的。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拓宽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渠道,从学生学习的多角度着手,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小学教育是育人成才的基础教育,小学生虽然没有形成完善、成熟的个性,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将产生有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