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璐晓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估算”是教师相当困惑的内容,本文中提出了估算教学的一些问题,阐叙了估算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估算评价。重点从三个方面阐叙如何进行估算教学,并且对它们进行分析。
关键词估算 教学 困惑 素质教育
新课程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材中有乘法估算一小节,按顺序教到此处学生很容易学会如何计算,但是等学完本单元后学生反而不会做估算题目了。例如:估算8×31,以前很多同学都得出8×31≈240、8×31≈310,而现在不少同学得出得结果8×31≈248。教师困惑了:是前面得数对,还是后面得数对,是越精确越好,还是越大概越好呢?有一些老师说是前面得数对,估算不是精确计算,有些老师说后面得数更好,估算越精确越好。
以上困惑,主要源于对估算教学认识不到位。在实际生活中,估算都无需具体数字,甚至不可能算出它的准确数,而只要说出或算出它的近似数就可以了。
估算是指个体在利用一些估计策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判断、推理等认知过程,获得一种概略化的结果。由此可见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作出大概推断或估计,不是简单的计算,更不是单纯的为了计算出个结果,估算的实质是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8×31估算结果是多少就要看在什么情况下了:第一种,31个学生参观科技馆,每人门票是8元,大约需要多少钱?如果用前者估算结果8×31≈240,那么会有一名同学不能入馆。第二种,某超市举办促销活动,购物300元以上可以参加抽奖活动。小王购买了31元的衬衣8件可以参加抽奖吗?这时候计算结果就要越精确越好,如果是8×31≈310就会得出错误结论。由此可见估算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而且估算的方法也是开放的,结果是多样的、不唯一的,因而其评价也是个复杂的问题。对估算的评价主要看是否能够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而在学完精确乘法计算后再做单一的估算计算题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所以学生不论怎么计算都对。因此,在小学对学生的估算能力的培养,仅仅只是让学生合理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起到对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计算,也处处离不开估算。随着计算工具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大数目计算的内容和要求在调整。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估算的应用已大大超过精确计算。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中,对估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必须把过去估算的集中教学改为渗透于小学数学教学的每节课中。如何强化估算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估算能手,对不同的实际问题采用适宜的估算方法是我们探讨的重点。
一、培养估算意识,养成估算的好习惯
培养估算意识着重体现在对各册教材中估算题材的挖掘。找准各册教材中估算“素材”,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一定要做到先估算在精确计算。把估算示范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点拨,往往事半功倍。如计量单位的教学,一方面应注意引导学生建立相应的所学单位的“观念”,让学生感知其长短、大小、轻重等,另一方面应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两者的结合来估测填写恰当的单位。如学习“吨”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玩过河游戏,活动中表演学生要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决定如何过河,这时少不了要估算。教学中通过联系实际,学生很好掌握这些知识,通过应用内化为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挖掘估算价值
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插图:读出下面的各种速度,人每分约步行80米,海轮每分约行350米,火箭每分飞行约270000米,人造地球卫星每分飞行约474000米。要挖掘其蕴涵的估算价值,教育学生利用这些数据对一些应用题进行估算,以验证解答结果的正确性。如爷爷每分钟可以走200米,他围着下面的花坛走一圈大约要几分钟?题目本意是要学生计算四边形的周长再进行时间的计算,可学生却很快一边边的估算为:1+1+3=5分钟,教师此刻应该欣慰而不是责骂学生,他是真正地掌握了估算的方法,切不可以抹杀了他估算的好习惯。
三、教给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教给学生估算常用方法,使学生尝到估算的甜头,从而有利于估算意识的增强和估算习惯的培养。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熟悉一些常见的计量单位,并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表象,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四则计算的规律,如加法运算中的和不小于任一加数,减法运算中差不大于被减数,乘法运算中如一个因数小于1,则积小于另一个因数,除法运算中,除数小于1,则商大于被除数(0除外),除数大于1,则商小于被除数等。运用这些规律估算,是提高估算能力的基础。
综上所叙,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是数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是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条途径。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走出给估算套上规矩的老路子,而是把估算溶入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意识地重点培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