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篇写美,以美压邪

2009-09-01 09:03舒国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五马罗敷爱美

舒国华

汉乐府《陌上桑》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曹旭先生说:《陌上桑》“为了反击丑恶与卑鄙,全诗通篇写美,以美压邪。”(《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从以美压邪的角度领悟《陌上桑》的题旨,的确深中肯綮,深契诗心。细细演绎,亦不难发现,诸多的描写都是围绕着人物美展开,剖析罗敷这一人物之美,诗人的写作意图便清晰呈现。

一、装饰美凸现罗敷爱美之心

中国古代诗歌注重人物美的描写,《诗经》《楚辞》中就有许多描写人物美的佳句,如《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楚辞·招魂》:“蛾眉曼睩,目腾光些。靡颜腻理,遗视绵些。娭光眇视,目曾波些。”等等,注重对美人外貌的描写,这种美貌亦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人物美的范型。然而,先秦诗歌对人物美的描写,还只是注意人物的本色美,很少注意到人物的装饰美,宋玉《好色赋》描写邻家之美女亦仅注重本色,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装饰是爱美的重要标志,《陌上桑》一反传统美女的描写方式,从罗敷的装扮入手描写其美,透出女性爱美的消息,体现了该诗对传统的重大突破。

采桑女罗敷爱美之心清晰地展示在其装扮上。无论其身材、面貌与肤色,诗歌突出展现了女主人公的装束:“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倭堕髻,又称“堕马髻”,发髻歪斜在一侧,呈欲堕不堕之状,堪称其时髦发式;明月珠则是一种贵重的珠宝饰品,据《后汉书·西域传》,该珠产自当时的大秦国;绮乃带有花纹的丝织品,缃为杏黄色。且看罗敷,梳着时髦的发式,戴着明贵的耳坠,穿着丝织品的衣服,杏黄色与紫色搭配,艳丽夺目。作为一个采桑的劳动妇女,如此惊艳的打扮,不正是其时女性爱美的表征吗?

二、场景美烘托罗敷的媚惑之美

罗敷爱美不但体现在穿着打扮上,还体现在其采桑工具与出行时机的选择上。“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的采桑篮子,与其说是一个劳动工具,不如说是一个装饰手袋。竹篮的络绳、提柄都做了精心装饰,青色的丝带与杏黄的下裙、紫色的上襦交相辉映,愈显女性的娇美。而且,女主人公不是选择烈日的正午出工,而是在“日出东南隅”之际出现在繁华的城南隅,分明是在向人们炫耀自己的美丽。朝阳、朝气蓬勃的劳动者、打扮艳丽的年轻姑娘,交织成一幅美女出工图。特别是罗敷出场后惊人的回头率被诗人捕捉,媚惑之美形成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场景。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罗敷光艳四射,令行者下担,少年脱帽,耕者停犁,锄者停锄,一切似乎凝固,美得令人窒息。无疑,这一场景本身就是很美的,如果制成一幅人物图,一定会倾倒许多艺术家。女主公惊艳的媚惑力在本色的劳动者面前展露无遗。然而,劳动者都自知身份的卑微,都深知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矣。如果诗歌到此为止,只是给读者塑造了一个爱美的冷艳女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再次给读者展示了太守问美的场景,把罗敷之美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汉制,太守乘驷马,其中加秩中二千石者,加一骖马成五马。五马,太守中之加秩者。五马使君或者阅美无数,却依然被罗敷之美镇住,自负颇高的使君托人问美亦在情理之中。无论学术界如何批判使君的无耻与丑恶,在繁华的城南隅,一辆华丽的五马车驾驻足一位艳丽的采桑女边,香车美人,足堪匹配。诗歌使君问美场景的展现,进一步烘托了罗敷的娇美,此一场景之美往往被学者忽略,似乎没有必要如此讳避。

三、丈夫美虚衬罗敷的高贵之美

罗敷的外貌很美,从普通劳动者不敢接近又能揣测其高贵之美。然而,诗歌意犹未尽,还在罗敷与太守的斗争中衍出夸夫一段,以丈夫之美虚衬其高贵的美丽。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座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夫婿外貌并不重要,诗歌特别注重对夫婿官品及其身份标志的器物的描写。夫婿所用器物,价值昂贵,彰显身份地位之尊。与中国郎才女貌的传统相称,罗敷心中的白马王子亦是一位身份显赫的高官。且不必去论证高官的真伪,但能与高官匹配的美女必然是有着高贵的气质。正是如此高贵的美丽,打击了五马使君的信心。

总之,从审美的角度诠释《陌上桑》,不难发现其诗旨的又一意蕴——通过人物美的描写,展示其时的审美意识,并且达到了以美压邪的效果。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五马罗敷爱美
略谈罗敷之美——《陌上桑》罗敷形象浅析
浅谈《陌上桑》中“五马”之惑
千年《五马图》消失百年 惊现日本令人扼腕
爱美的小骆驼
陌上桑
爱美的蓝蝴蝶
一餐牡蛎吃出50颗珍珠
桑劫
桑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