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无形于有形之中

2009-09-01 09:03王翠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蝶儿蜂蝶琵琶行

王翠艳

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对“音乐、风、愁”等无形之物的描写感到无形可抓,难以把握;教师亦无从下手,不能给学生一些有效的方法,故而学生描写苍白无力。通过对《琵琶行》、《虞美人》终有所感,因而想借此机会与广大同仁共享:

首先,运用映衬、比喻、通感、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琵琶行》中是这样描写音乐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作者就是通过奇妙的比喻,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通俗易懂,把难以直接描写的琵琶声刻画得惟妙惟肖,让读者由声音去欣赏画面,又由画面去感受声音的美妙。在《李凭箜篌引》中通过“空山凝云颓不流”的夸张和拟人的写法,也写出了箜篌的音质之妙,以致使空中的“凝云”都颓然不动了,从而,产生了无穷的音乐魅力。

其次,运用侧面描写。比如,在《琵琶行》中写音乐不写音乐本身,而去描写音乐的效果:“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就是从侧面衬托写听琵琶演奏的人凝神静气、聚精会神的神态,给人一种声音的玄妙之感,达到直接写音乐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在本文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由此,使我想到清代画家李云膺的故事:一次,他在朋友家做客,朋友说世界上的东西只有风无法画,而李却画了一幅“风”,只见一蔟坚韧挺拔的竹子,很有力的向一边倾斜着,让人看了就感觉有如一股极有力的风正呼啸而过,似乎还能听到竹叶的沙沙声。

再次,还必须要调动联想和想象来参与,这也是所有形象思维对思维者的品质要求。如李煜《虞美人》,作者把心中的故国之思、往事之痛,通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流传千古。要读懂这两句,读者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把它想象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仿佛词人回到他的孤独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江水,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就像这长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汩汩滔滔地流向东海。通过通感的修辞,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也可以确切地体现作者感情的深度。同时又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蓝本。

通过具体、规范的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获得大幅度提升,由原来的面对作文题目的抓耳挠腮,手足无措,到现在知道怎么写,难道这不是老师点拨的成功吗?现摘录课堂作文实录(听《浪尖上的钢琴》这一钢琴曲,任学生发挥想象,写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这种教学方法的成效:

听着优美的旋律,犹如在昏暗的灯光下品尝着咖啡,拌着牛奶,入口时苦涩中有点甘甜,让人回味无穷,口有余香,好像让人飘了起来,飘到云端,享受那人间美味。

——同学甲

曲调时起时伏,时而和谐凄美,时而幽婉缠绵,时而哀缓悲伤。

细细品味仿佛闻到一阵花香,芳香萦梦,引来了一群嬉戏的蜂儿、蝶儿。蜂儿跳起了8字舞,闹欢了整个花园;蝶儿成双成对,款款双飞。

忽然风起了,花瓣摇摇欲坠,蜂蝶们乱作一团,想与狂风暴雨抗争,可是它们太弱小了,无力回天。老天好像和它们作对似的——豆粒大的雨点纷纷落下。蜂蝶们扇动着美丽娇小的翅膀。这时远处飘来了那亢奋的歌声,似乎召唤着它们不畏强暴、知难而上,与命运抗争。于是,他们继续飞跃。雨珠滴落在花瓣上,花瓣被雨滴洗得更加透明。

风更大了,雨更急了。一道利剑划破长空:“咔”——树枝被雷劈断,“轰”——挡水的墙被冲塌。顿时,洪水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奔来。

它们跳得却更美了,在风声、雨声、雷电声、流水声中跳得更美了,它们似乎要以最美的舞蹈跳出生命的乐章。

洪水如猛兽般吞噬了整个花园。一切似乎都在这里结束了,万籁俱静,突然,哀婉的音乐响起,追寻着蜂蝶们的痕迹,杳至无极。

——同学乙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蝶儿蜂蝶琵琶行
吕楠作品
与水为邻
卜算子·紫玉兰花开
朋友
花儿怒放蝶儿飞
蓟州牡丹园
蝶儿蝶儿你别走
情人
从《琵琶行》浅谈知音情结
吴绪经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