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教学语言的科学化、艺术化。科学的艺术的教学语言如同一把神圣的“金钥匙”,为学生开启了智慧殿堂之门。
一、导入语言要引人入胜
导语引言就是一节课的开场白,如同开台锣鼓一样,锣鼓一响,会使观众集中所有精神准备看戏。课堂教学伊始,有好像开台锣鼓一般的导语,是一种心理战术。它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学生原有的思绪打断,使之全神贯注到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上去。但这样的起始不仅要有心理性的组织提醒,而且还要有义理性知识可寻,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导语应具有精神注意之效,感情适应之力,思想启发之功和内容渗透之积极作用。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要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学生,选择导入新课的方式和语言,以激情诱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授课语言要恰到好处
老舍先生曾经说过:“没有高度的语言艺术表达不出高深的思想。”当教师在课堂中将知识语言正确表达的同时,也要做到授课时语言的科学性、艺术性和针对性。
1.语言要幽默,不庸俗,讲究趣味性
语文知识要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引发学生思想上强烈的共鸣,使枯燥无味的学习变成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将学生引进审美的快乐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有益的志趣,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课堂中幽默的语言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我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分析别里科夫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特点时,说:“别里科夫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心甘情愿地充当沙皇统治者的奴才,他真是顽固专科学校奴才专业毕业的高材生啊!”语言不多,但因别出心裁幽默风趣,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加深了对“套中人”的认识理解。
在使用风趣幽默语言时,我们要注意分寸,不可弄巧成拙影响教学效果,对此魏书生先生曾“力求使幽默的语言,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尽可能使后进生在愉快和诙谐的气氛中受到触动”实在是我们的典范。
2.语言要含蓄,不晦涩,具有启发性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含蓄有寓意的语言,能促进学生创造新思维,是启发联想、想象思维的语言修辞手法。但含蓄不等于晦涩,太艰深或冷僻反而会影响误导学生的思维,当然也就失去了启发的意义。
启发式的语言一般在提问或讨论时运用。启发时,问要问在疑处、要点处,恰如其分,隽永耐嚼,让学生有所进而又有所得。
3.语言要精练,不累赘,具有针对性。
斯大林曾称赞列宁:善于把复杂的事物描写得简单、明确,这样扼要和大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一颗子弹。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就是在向学生传播真理,所以语言必须精练简洁。只有认真对教材深入研究,把握了教材的灵魂精髓,才能做到“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璧而喻”,就是说,语言既简略而又明白,既少而又含义深长,打比方少而又使学生容易理解。
使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有利于讲清重点,有利于突破难点,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清晰的印象,累赘重复的纠正,东拉西扯的引证,繁琐的举例说明,反倒会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三、结束语言要余味无穷
语文课堂的结束语,不仅要像引言导语一样叫得开,叫得绝,叫得妙,更要收得绝,收得妙,使一堂课的形如凤头,体如豹尾,处处精妙。
语文课的结束不能草草收兵,从心理和生理学看,临近下课时,学生思想往往容易分散,而此时的教师小结更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老师必须镇定自如,集中学生的思想,从而使学生很好地获取这部分知识。
语文课的结束要做到余味无穷,结束语不是快刀斩乱麻,课停言止,而是要给学生余音缭绕之感,让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所学知识形成连环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所以,结束语虽短,但含义极多、极深、极广。
语文老师的语言常常是学生模仿的标本,短短的一节课,学生不仅要学知识,而且要学语言,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要有语言基本功,才能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辱新课程赋予的历史使命。
(责编 覃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