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审美

2009-09-01 09:03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层面人文

陈 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实现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文学形象进行艺术审美,让学生对作品中的文学形象进行非自觉的审美体验活动,从中引发对人生的思考,领悟人生哲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发展各种能力。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三个层面引导学生开展审美体验。

一、从文学作品的话语层面审美

文学话语层面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时,经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其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主体对文本外在获得的美感体验及由此对美的追求。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不仅要学生接受语言训练,更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吸取人文气息,陶冶精神世界。因此,在学生范读、美读文学作品的同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并且表达美。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写荷叶、荷塘在月光下的美,其用字及修饰之细腻令人叹服,如“像婷婷的舞女的裙”,“像零星的白花,有的袅娜地开着的”等等。这优美的文字准确生动,以鲜明的艺术表现写出了月下荷塘的艺术美。教学时,教师可以找来与“月色”相关的音像制品,如贝多芬的《月光曲》,在课堂上随着优美的乐曲声声情并茂地范读朱自清描绘的有关月色的文字,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放飞想象的翅膀,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二、从文学形象层面审美

文学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两种。文学形象因其形象本身的具体可感性、艺术概括性以及能唤起美感的特点,而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教学过程中遵循读者的审美心理规律,对文学形象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文艺心理学家认为,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过程有五个阶段:“想象、感知、唤起感情、审美判断、体验玩味。”以初中语文课文《一双手》为例:(1)想象——教师先让学生划出课文中具体描写主人公张迎善那双手的句子;然后提问: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学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谈认识和感受,他们可能会说是一双布满伤痕的手、神奇的手等,教师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并给予肯定。(2)感知——教师运用直观对比、与生活经验相结合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地感知那双手大、粗、硬的特点。(3)唤起感情——教师引进教学的内容分析课文,使学生在一次次计算的过程中,在得出的一串串数字的结论中,真正的感触到:这么多次呀,怪不得着双手会布满老茧,怪不得这双手会坚硬、粗糙得鼓皮、像干蘑。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4)审美判断——通过认知与情感的多次交互,学生逐步唤起对主人公的由衷的敬意,体悟到张迎善的勤劳、奉献和伟大,得出主人公的手虽丑实美的结论。(5)体验玩味——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手是最美的?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谈独到的感受,讲引发的思考,提不解的问题等,总结出每个人的手都有价值。“识美”的标准不在外表,而在于是否有益于社会,是否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审美价值判断。从这个教学案例不难看出,教学时遵循审美主体心理的五个流程,不仅能让学生领悟到语言文字的精妙,同时又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三、从文学意蕴层面审美

文学意蕴层面,指的是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各种内容,主要包括历史内容、哲学意味、审美意蕴等。这是对文学作品深层结构的审美。常言道:“文史不分家。”如岳飞《满江红》,洋洋洒洒表达抗金英雄的豪迈气概。在那种命运仅存一线之间的紧要关头,每个人不得不思索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由于历史层面大多涉及一个民族的奋斗史,他的审美价值在人文教育中可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历史的演进牵涉较多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但是教师不能只讲历史知识,而是要与时俱进向学生传递更多时事。如当今台湾问题未能解决、日本对华的强硬态度等都是增强民族感教育的现实教材。又如《项链》一课,作者为促使人们接受路瓦栽夫妇的惨痛教训,在篇末写到:“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富有哲理的语言,在结尾回荡,使人沉思,发人深省,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因小失大,白白蹉跎青春。

以文学审美体验为核心的人文教育是审美主体心灵成长、人格建构、人格完美和提高审美创造力的过程,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不仅使审美主体感受到愉悦,更重要的是借助文学作品的审美,促进人文境界的提升,将价值判断从“机械系统知识”向“审美文化熏沐”转化,通过文学审美活动,深化人文教育,激发学生感悟潜力,切实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责编 覃亮生)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层面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文学作品与数学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横看成岭侧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