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秋仙
【摘 要】 本文针对新课程倡导的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教学理念,确立了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自主性课堂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发挥潜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由“学会”到“会学”。
【关键词】 历史与社会 自主性 课堂学习模式
近十几年来,伴随着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全面开展,教师教学思想与观念的转变已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而受到普遍关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提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强调“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当然,新课程的实施能否实现上述改革目标,归根结底在于作为课程改革实践者的教师对课程的深刻反思和全新理解,其中尤其重要的就是教学观念的转变。
正如未来学家埃德尔断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习将成为一个人的终身需要和过程,教育也将从传统的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为此,时代迫切呼唤教师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完成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而自主性学习模式正是迎合了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自主性学习就是教师根据初中社会课的特点、教学原则和学生知识水平及社会生活实践,指导学生自学,在自学基础上提出问题,找出疑点,然后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点拨,或者配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知识予以升华和拓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自主性学习方法。
一、自主性课堂学习模式的基本步骤
自学能力的形成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为此笔者在指导学生自学方面设计了一个循序渐进的三个步骤: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即讨论)、拓展学习。这三个步骤以问题探究为主,以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合作的学习方式展开线索,见以下图示:
1.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给予必要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学教材,发现并思考问题,自学设疑,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具体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先让学生感知教材。感知是认识和理解的开始,在导入新课后,先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看课题、框题,浏览全文,对知识有个基本了解。
第二,教师以提纲示范和方法指导。在学生进行初步阅读基础上,以课时为标准,紧扣教材,把教学内容设置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系列问题。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丝绸之路与大运河》这一教学内容时,可设置如下问题:(1)丝绸之路是谁开辟的?(2)路线是怎样的?(对照地图)(3)丝路沟通了哪两大洲?(4)丝路从起点到终点,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5)丝路在我国境内经过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6)丝路开辟有什么重大意义?这样就可以给学生思维一个方向。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自学提出要求“眼到、心到、手到”,即边读边思考,阅读时运用自学符号进行圈点。
第三,激发和指导学生在自学中设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了问题,学生思维才有动力,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被传统教学模式颠倒了的师生关系,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教师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抓住学生认知可能产生的困惑,引导学生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最佳活动方式,是新课程指示下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学生在自学中提出的疑问应该得到解答和疏通,合作学习就是一个平台,也是对自主学习的一个提升。通常可采用三段式:(1)小组讨论。采用4-6人固定小组,参照自学时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多向思维。(2)集体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收集在小组讨论中共同的重点问题或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课本或现实生活中的理论,作中心发言。如在学习《丝绸之路与大运河》这一教学内容时,小组代表提出“丝绸之路在现在有什么价值?”这一问题,先让学生结合西部大开发进行讨论,学生提到了旅游、考古、文化价值等。这种由一石激起的浪花,撞击出新的思维火花,疑惑解决之时,就是学生获得成功之时。(3)教师点拨疏通。在集体讨论基础上,教师须对重难点、易混知识点进行点拨,以利于学生掌握。
3.拓展学习。拓展学习源于课堂又超越课堂,是由教师提供的跟学习内容相关的探究性问题,须学生查阅资料或作调查完成。由于课堂学习时间有限,而知识的增长是无限的,处理这种有限性与无限性的最佳方式就是拓展学习。拓展学习初步培养了学生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如何能让拓展学习落到实处?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努力:(1)要给学生拓展学习设置平台,让学生觉得拓展学习并不是无目的的。(2)教师要通过不断的指导,将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把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由弱到强,教师的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最后学生能够基本独立。(3)对拓展学习要有布置有检查,并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好的作品进行展示。这样可以使自主学习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机,并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学习《丝绸之路与大运河》这一教学内容结尾时,我运用多媒体图片再现了昔日丝绸之路的繁华,与现在丝路的凄凉作对比,然后提出这么一个思考题:查阅资料,说说丝绸之路在当时经济文化交流上的具体作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应怎样迎接经济全球化?要求学生以小论文形式完成,并向学生推荐有关资料,指导学生学会收集资料,对学生好的论文在校刊上发表等等,让学生觉得拓展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体验。这些品质的积累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自主性课堂学习模式运用的要求
1.要以趣导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显示,在机械重复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甚至产生厌烦情绪。自主性课堂学习,如果简单地让学生一学到底,久而久之,学生原有的兴趣也会丧失殆尽。因此,我们在每一环节坚持一定学习主题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小品、诗歌、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营造一种愉悦的课堂氛围,把学生带入到一个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理想情景。如在设计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草原风情》学习片断时,先通过课件展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位置、草原风情,以及牧民生活片断,激起学生对草原的无限向往,然后向学生出示自学提纲,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寻找新课程的学习目标。
2.应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教师在编制自学提纲时,不应以教材的容量为尺度,而应以教材所涉及问题难易为尺度,教师也可根据实际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如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二课《直面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教材中分别介绍了中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而第三课《可持续发展——我们的选择》也分别介绍了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措施。如果分开讲,学生看不到知识的整体性,也容易混淆。我们可以进行适当调整,按人口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资源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办法顺序分别进行教学,这既有利于知识整体性的形成,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认识。
3.对课堂学习过程进行宏观与微观的调控。根据学习主体需要,教师要研究课堂教学策略,对教学过程进行宏观与微观统一的调控,以追求较高的课堂效率:(1)自主性学习模式下学生在自学、讨论、释疑中,每一程序用多少时间都必须灵活掌握,否则容易造成时间与程序之间的矛盾冲突。(2)学生在自学或讨论过程中的突然提问或故意捣乱,都可能影响到教学进程,甚至使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更不用说了。所以面对课堂问题要利用教育机智及时进行调整。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社会大舞台上的不同角色》时,学生正在进行角色选择,一顽皮学生故意说自己将来想成为一名小偷,因为可以不劳而获。这时教师要利用教育机智指出角色的选择要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有益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在给学生恰当教育的同时,也使课堂在融洽的氛围中继续进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3)由于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和生活经历,最终使问题探究的结论各异,甚至出现偏差。这时教师一方面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见解,充分展示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另一方面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告诉学生,让学生了解教师对此问题所持的态度,或向学生推荐一些资料,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对问题结论作出正确的选择。
4.注重学法指导。金子珍贵,然而点金术更珍贵。采用自主性学习模式,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如果我们对学生加强学法指导,能使学生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揭示问题的本质,使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即使走出校门,也能有效地获取知识并将终身受益。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这一教学内容时,根据课标要求“尝试从不同种类的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熟悉地图三要素,即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还要求学生认识基本地图类型。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幅相同比例尺不同的两幅地图,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图上获取不同的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自主性课堂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效果
自主性课堂学习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同样离不开教师主导,体现的是师生互动,如图所示:
从图示可以看出,整堂课以问题为主,以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合作的方式为辅展开教学,以学定教,依学施教。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变以往的知识传授者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学会到会学。以前,也经常布置学生预习,那是课前预习,学生也没有真正去自学。自主性学习强调学生自学,并贯彻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学生不仅要认真研读,还要想办法读好,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进行质疑,提高自学能力。如在设计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草原风情》学习片断时,我出示了如下自学提纲:(1)内蒙古草原属哪种气候?(2)如果在草原上发展旅游业,你觉得哪些方面最吸引人?(3)猜想一下牧民的生活。通过自学讨论,学生不仅了解了草原气候和牧民热情好客的民族品质,甚至有一位学生还提出牧民为什么要“逐水草而居?”的质疑。通过讨论,学生不仅了解了牧民“逐水草而居”与内蒙古草原所跨的东西经度大有关系,还与气候处于温带,有着明显的四季变化有关,这样既实现了教学目标,深化了主题,又促进了学生自主性学习。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习方式与课堂组织形式的改变。要求改变原来学生接受式的个体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合作。讨论正是合作学习的体现,通过讨论不仅充分发挥了集体的力量,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如在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七年级下册第九单元《奥林匹克精神》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两个讨论题:(1)奥林匹克知识知多少——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奥运知识。(2)献计献策——为2008年奥运会设计宣传标语和口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在标语的设计上更是有创意:如“世界风采尽在北京尽在2008”、“2008奥运——相约北京”、“展现中国风采尽在北京奥运——2008”。这些标语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学生也在合作中形成了“小组成功我成功”和“我成功小组成功”的合作意识,从而达到合作学习的最佳境界。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合作的课堂充满求知的欲望,洋溢着探究的热情,在自学讨论中,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激烈碰撞,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在讨论中,思辨的精神和辩证分析能力、科学论证的方法得到培养、锤炼,不但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而且培养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课《妈妈的账本》这一教学内容时,通过设置这样一个角色体验:杨妈妈的女儿带着100万美元从美国回到大陆定居,她希望这些钱能为她带来更多的钱,可对大陆市场又不是很了解,你能为她投资理财出谋划策吗?(掀起课堂讨论的一个高潮。)学生基于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提出了不同的理财方法:储蓄、买股票、保险、投资房地产、开农家乐、办公司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关于银行、利息、股票、储蓄种类等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探究社会的情感体验,使其学有所思、学有所悟,思维获得创造性的发展。
4.拓展了教学内容,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条件,鼓励他们通过探究或社会调查获取信息,寻求问题的答案或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目的,获得情感体验,而拓展学习是一个有效的方式。拓展学习源于课堂又超越课堂,这样有意识地把学生从静态的教室小课堂拉到动态社会大课堂中,弥补课堂教学不足。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得资料后,再经过独立思考或合作学习小组的分析,形成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见解,他们的情感、体验、实践能力也不断提高,促进三维目标达成。
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实施的行为。随着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己,潜心治学、锐意改革,在实践中求索真知,最终使自主学习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上的“会学”,从而印证了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历史与社会.人民教育出版社
[3]历史与社会.教学参考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4]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2005
[5]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
[6]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
(责编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