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应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2009-08-27 02:17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09年7期
关键词:内化思想道德道德教育

蔡 娜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着眼点,是人的发展。教育,无论是就满足社会需要而言,还是就满足人的需要而言,都是要通过人的发展来实现的。没有人的发展,一切都是空话。如果将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作为一个系统,那么,它不仅要注意社会化目标的需要,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化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更新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适当的方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心理都不会失调,都能以积极心态去面对。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扩展并完善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着眼于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则着眼于心理健康问题,旨在塑造学生完善健康的人格。思想道德教育偏重于认知社会,学习社会规则,力图使学生学会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于认识自我,强化学生的自助、自控、自我调节的能力。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更要关注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应以自身的特点,合理地扩充、延伸和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以弥补思想道德教育的不足,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有效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夯实基础。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从主体因素看,是个体思想道德内化的结果。实践证明,思想道德教育的绩效取决于个体道德内化的程度。所谓“道德内化”是个体通过动机、情感、性格及自我意识等心理因素,对道德教育信息进行多方面的选择、融合和顺应。显而易见,内化的重要环节是“理解”和“信奉”。“理解”,按照教育心理学家的观点,便是进行有意义学习;而“信奉”就是形成信念,信念是坚信道德规范的正确性、并伴有道德情感体验的观念系统。“内化”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进而产生遵守规范的需要和动机之后才逐渐实现的。一旦脱离或缺乏这些心理因素,内化就难以的实现。

可见,在内化过程中,个体的心理素质具有决定性和调控性的作用。如果学生不具备与思想道德教育要求相适应的道德意志等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就很难内化为品德和外显于行为,也难以在学生身上扎根,只能是流于口头的一些条条框框。个体道德内化所需要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的,因此,学校应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个体的基本状况,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及人格特点,以实现道德教育的个性价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样,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责 编 辛 欣)

猜你喜欢
内化思想道德道德教育
读悟化展:小古文浪漫教学四重奏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甘肃陇西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及对策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
内化与外化:鉴赏之二弦
中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养成之我见